词条 | 乞食 |
释义 | 1 汉语词汇◎ 基本信息【词目】乞食 【读音】qǐ shí 【词性】动词 【结构】支配式合成词 【英文】beg for food ◎ 详细释义【基本解释】 乞讨食物。 例:比丘为了滋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详细解释】 ⑴乞讨食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唐 李公佐《谢小娥传》:“因流转乞食至上元县,依玅果寺尼净悟之室。”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想当日韩元帅乞食那漂母。”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伍员与芈胜遂入吴境。行至溧阳,馁而乞食。”吴梅《检点》诗之二:“熙载心怀宁乞食,樊南词赋尚佣书。” ⑵(方言)讨饭的人。 清梁章钜《称谓录·乞食》:“乞丐,闽省呼之为乞食。” 2 陶渊明诗作◎ 基本信息【名称】《乞食》 【年代】东晋 【作者】陶渊明 【体裁】五言诗 ◎ 作品原文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⑴。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⑵。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⑶。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⑷。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⑸。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⑹。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⑺。 ◎ 注释译文【注释】 ⑴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⑵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⑶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遗(wèi位):赠送。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⑷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辄:就,总是。 ⑸新知:新交的朋友。言咏:吟咏。 ⑹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⑺衔戢(jí集):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贻:赠送。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 作品简析此诗当是陶渊明晚年所作。诗中记叙了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 作者简介陶渊明 (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