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律·浮生着甚苦奔忙 |
释义 | 作品名称:七律·浮生着甚苦奔忙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红楼梦》甲戌本《凡例》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无名氏 作品原文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作品赏析这首诗仅见于《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之前《凡例》的末尾。《凡例》的末段内容与其他诸本第一回第一段基本相同。 这首诗出于批书人之手,是对全书的总评。有人认为这首七律是曹雪芹本人自题《红楼梦》的诗,但甲戌本上这首诗并无一字批语,而曹雪芹所写的诗在前几回莫不有批。如第一回中三首诗都有批语,“满纸荒唐言”一首有两条批语,其一作“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另一作“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未卜三生愿”一首有一条批语,作“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时逢三五便团圆”一首有四条批语。第二回前的“一局输赢料不真”一诗也有两条批语,其一作“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对之大加赞赏。如果“浮生着甚苦奔忙”这首七律真是曹雪芹所写,其中又有“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警句,并且放在全书的最前面,脂砚斋是会加以批点的。他也不会说在它后面的“满纸荒唐言”一首是“第一首标题诗”。有人认为,它是脂砚斋所作,脂砚斋不好对自己的作品也来称颂一番;由于这首七律是和《凡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凡例》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脂砚斋。(相关论述见陈毓罴《〈红楼梦〉是怎样开头的?》,《新建设》编辑部编《文史》第三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 胡适认为,这首七律是曹雪芹的诗,他在影印《红楼梦》残本的书前加了一张扉页,还亲笔抄录此诗的最后两句,又加上“‘甲戌本’曹雪芹自题诗”的下款。如果是这样,曹雪芹就成了自吹自擂的无聊文人,夸耀他自己的“十年辛苦”,还要给自己加上“不寻常”的赞辞。这首诗本身,语言上庸俗肤浅,不可能被赞为“诗笔有奇气”、可以“直追昌谷”甚至于还能“披昌谷之篱樊”。这一路的货色也配不上“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的称誉。曹雪芹作为一个“诗胆如铁”、“直追昌谷”而且不肯“等闲吟”诗的人,不可能写出“字字看来皆是血”这种自夸自赞的镗镗调。就在甲戌本第一回“满纸荒唐言”这首五言绝句下面,有一条脂砚斋的朱笔批注说:“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相关论述见吴世昌、徐恭时《新发现的曹雪芹诗》,载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1974年8、9月号增刊。) 此外,“字字看来皆是血”与脂砚斋评语的语言一致,脂评中常有“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第七回)、“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第五十七回)一类的话。又从这首七律的对仗择词较宽(如以“千般”对“一梦”,以“红袖”对“情痴”)这一特点来看,也不像是曹雪芹写的,因为作者及所拟小说人物做的律诗尽管面目有别,但对仗都比较工严,如以“红袖”对“绿蓑”(香菱诗)或“绛河”(薛宝琴诗),以“绛袖”对“青烟”(贾宝玉诗)等,必以颜色对颜色(这与作者的写诗习惯有关,不会轻易改变),而绝无以“红袖”对“情痴”这样两个字、词性都对不起来的例子,而且诗是总题全书的,更不至于对得如此宽泛粗率。这也证明此诗非曹雪芹所作。 相关介绍《红楼梦》戚序本,由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德清戚蓼生收藏并作序,因在序言中提出“一声也而二歌,一手也而二牍”的独特写作方法而具有参考意义。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为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他饱尝辛酸,后来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