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照村
释义
1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普照村

歧义词。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立石镇和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都有此地名。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普照村地属泸县立石镇,由原来的金银村、染房村合并而成,是一个农业大村。青阳普照村在青阳街道办事处南4公里,北毗连曾井社区,东与高霞社区为邻,南连罗山街道缺塘社区。现有534户,2250人,9个居民小组。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上有三溪村,下有毗卢镇相邻,村有水路10多里,在玉龙湖边,公路10余里,是立石到玄滩

的必经之路。

资源

普照村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纯朴,全村有村民三千多人,耕地面积千余亩,森林面积四千余亩,主要以花椒、李子、和中药材种植为主,粮食亩产量在800——1000近,村民年纯均收入3千多元,电视普及率达100%,无线点普及率60%,电网改造在三年前已经完成。

普照不仅山好、水好、还有著名风景区普照寺,位于玉龙湖沿岸,长年游客不断。

发展思想

普照村在泸县立石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形式喜人,换届后的普照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决心带领村民奋发图强,大力推动村内文化,使经济建设更上一层楼。

2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普照村

现有多家市级行政机关如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交警大队、市规划建设局入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崇德路、长兴路、洪山路环绕四周,泉安中路、普贤路、崇贤路贯穿其中。

普照社区历史悠久,晋人南迁时即有先民在此活动。据《晋南地名探源寺庵考》卷十六之三十七章记载,大宋仁宗天圣甲子十月(公元1024年)始建“燕吟寺”,后易名“院林寺”。该寺历史上高僧辈出,香火鼎盛。斯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先民们感念佛祖庇护,故取“佛光普照”之普照为村名沿袭至今,可见村倚寺而得名。现在该寺重建于普照村旧校舍遗址上,屡有扩大。笔者根据《青阳科甲肇基庄氏族谱》记载,青阳庄氏三世祖惠龙公是晋江摩尼教组织中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其第五子天瑞字希信(1319~1382年)“又且食素斋,乐施与,构造普照寺钟楼,塑佛像,舍田租供养明灯,僧人立像祠祀之”。而据《晋江文史资料》介绍,现普照村古时是座小山名曰“普照山”,山上有普照寺,香客多来自外村的信男信女,香火甚旺,后渐聚民居,“村因寺得名”。时庄天瑞年轻力壮,从他后来对普照寺的重视似可推测,是摩尼教组织中兼负对外联络的活动骨干。普照寺也很可能是青阳近郊的另一明教活动中心,且与青阳的明教信徒关系密切。从青阳石鼓山菜堂、塔上堡斋堂和普照寺3个活动场所的相继建立,可见青阳明教信仰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深远。

宋代,泉州明教传播温州,元代晋江草庵是雕刻石像,这表明宋元时代,明教已发展为偶像崇拜的民间宗教了。

明代,朱元璋借明教夺取政权,后明教威胁他的统治,于是“摈其徒,毁其宫”。明教又转入秘密活动。晋江草庵有明正统十年( 1445年)的“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崖刻。《闽书》载,何乔远亲眼见过明末泉州的明教。泉州是世界摩尼教最后消亡地之一,在我国和世界摩尼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

现普照寺已经废了,钟楼不见了,但大殿内的三世尊如释迦佛像仍供奉于院林寺后面的旧教室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照大队所建的石头结构的普贤小学旧课室里,“普照寺”三个镏金大字仍悬挂在教室门口。

青阳普照村在明、清时属晋江二十八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大同乡融村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融村乡;1959年属罗山公社普照大队,1961年划属青阳公社普照大队;1985年改青阳镇普照村,2004年改制为青阳街道普照社区居委会。

普照社区居民为杂姓聚居,其中有杨、李、蔡、吴等姓,人数以蔡姓为最多。据考证,杨氏于1480年间由罗山后洋迁入,开基祖十郎公,传至今已二十一世;李氏由青阳内头李迁入,年代无考;蔡氏有二个支系,即济阳与莆阳。济阳系帮宗公(讳莞周)于明正统年间,岁次已己年由东石镇玉水村迁入;莆阳系静吾公于明万历未年由池店冷水井迁入。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其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民国乙亥年均有过修葺,1947年曾作为普贤小学最早的教室,最近重建于1993年。祠堂为二落三间张、两护厝。祠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脊,为明代宫庭式建筑风格。

普照社区由多姓氏人聚居,居民们敦敦有礼,世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一代传过一代生生不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