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幼平
释义

李幼平,男,出生于1935年5月,福建省泉州市人,现任西南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其它解释,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历

1957年7月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毕业,

1957年9月至1959年9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修习研究生课程。

1959年10月至1964年10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助教、讲师。

1964年10月被调往二机部九院工作。

199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2011 年,回到东南大学工作,加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个人履历

著名通信技术专家。

李幼平是我国核武器电子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技术研究,在无线电遥测、遥控和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在70年代,解决了空中遥测中子难题,能在不进行核爆炸试验的条件下,使飞行中的物理装置得以顺利定型,此后,中国的多种核武器就是靠这种方法得以顺利定型;提出了模式识别的弹道集合方法,形成了惯性变延时引信方案,现已正式被新一代引信所采用;80年代,李幼平提出一种利用碰撞频率自然增长的科学设想,并建议"慢记快发,边记边发"的工程方案。方案付诸实施后,飞行定型的重要数据,再没有因等离子体黑障而丢失。他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代再入遥测系统,并提出了新一代遥测系统设计思想。与同事们应用“记忆重发”手段克服等离子体“黑障”问题;发明了引测合用弹上设备和测试技术,设计了试验场区的遥测遥控系统等。

他在主持院科技委工作期间,组织研究核禁试前后的核武器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同时《信息资源共享基础结构》研究中,不断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指导硕士11名、博士4名。

李幼平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并能团结同志,默默奉献。在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李幼平曾获得多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个人成就

初级阶段

联网作为一种新生的先进生产力,对传统的电信与广播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推动。在推动过程中,传统电信与广播又反过来促使互联网本身更加完善。这就是我理解的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网融入互联网,是生产力发展自然进程,大致两大步:

–第一步(2000-2010),电信网融入互联网,取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造就“各献所知”的信息环境;

–第二步(2010-2020),广播网融入互联网,取得信息化推动先进文化的突破,造就“各取所需”的信息环境。

前十年,电信网接纳IP协议,融入互联网,互联网也获得了一种普适、通用的基础设施。回想十几年前,各大行业分别筹建各自的全国性计算机网(金税、金卡、金桥…),需要靠自已搞基础设施。电信网提供了普适化、通用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才得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互联网也才成为“各献所知” 的全国性环境,中国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第一大国。

到了2010年,国人的认识又出现了飞跃。 首先,是融合后的电信网与互联网醒悟到,“内容难以管控,视频难以通畅”是IP网长远发展的巨大障碍。其次,广播网感悟到,尽管“内容可管、视频流畅”是广播的优势,但如果继续拒绝IP网的双向互动概念,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难以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发展的障碍不同,解法都是三网融合,即IP网与非IP的广播网互相接纳,互相包容。

说服广播网接纳IP概念并不难,但说服IP网接纳广播,去争取获得“内容可管、视频流畅”的优势,需要讲清楚“半连接”的创新理念。

什么是半连接?以数据库为中介,让“永无拥堵、可管可控”的广播结构与“双向互动、按需服务”的IP结构串行相助,营造既面向连接、又面向无连接的“半连接”网络。

3Tnet采用有线光纤ASON作为广播结构,采用两跳路由的扁平ACR作为IP结构,实现每户>40Mbps的视频按需服务,被国家科技部与广电总局选为三网融合在有线领域的试点工程。

无线领域的三网融合更具光明前景。卫星广播和地面基站转播的一个8Mhz频点,每天都有能力将超过100GB(含百万图文网页上万分钟视频),直接存入家庭数据库,实现几乎没有带宽上限视频按需服务。

中国对新互联网寄以很高期望。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中国人正在通过三网融合创造符合国情的全新互联网。

继续推进

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审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三网融合由此成为2010年当之无愧的热点词汇之一。

近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表示,当前方案为2015年前三网融合的初级阶段勾勒出了发展蓝图,而要真正实现三网融合则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在他看来,三网融合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终极目标

李幼平对三网融合有自己的看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的先进生产力,对传统的电信与广播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推动。在推动过程中,传统电信与广播又反过来促使互联网本身更加完善。这就是我理解的三网融合。”

与其他许多通信专家和广电专家不同的是,在他看来,三网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中国出现全新互联网,实现‘各献所知,各取所需’的信息服务环境。”

从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了三网融合的进程。李幼平认为,在实现终极目标之前,三网融合要历经两个发展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在2010年之前已经完成,主要成果是电信网融入互联网,取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造就“各献所知”的信息环境。在这个阶段,电信网接纳IP协议,融入互联网,互联网也获得了一种普适、通用的基础设施。

回想十几年前的情景,李幼平感慨不已。当时,各大行业分别筹建各自的全国性计算机网(金税、金卡、金桥等),它们都需要靠自己搞基础设施。而在电信网提供了普适化、通用化的基础设施后,信息化才得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互联网也才成为“各献所知”的全国性环境,中国也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第一大国。

李幼平认为,到2010年左右,国人的认识又出现了飞跃。首先,是融合后的电信网与互联网醒悟到,“内容难以管控,视频难以通畅”是IP网长远发展的巨大障碍。其次,广播网感悟到,尽管“内容可管、视频流畅”是广播的优势,但如果继续拒绝IP网的双向互动概念,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难以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三网融合的第二步工程由此开始。到2020年以前,广播网融入互联网,取得信息化推动先进文化的突破,造就“各取所需”的信息环境。

“这三大网络发展的障碍不同,但解法都是三网融合,即IP网与非IP的广播网互相接纳、互相包容。”李幼平说。

成功依据

“我之所以相信三网融合将取得成功,所依据的是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李幼平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当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三网融合的时候,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分别发表题为《网络的群体动力学行为》与《随机网络尺度涌现》的理论文章,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03年,上述文章作者之一的美国人Barabasi用科学实验证实“互联网已演化为无尺度网络”的结论,人们才醒悟到只用泊松分布描绘网络的连接度值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互联网的流量中,“点对面”连接的比例正在超越“点对点”的比例,流量的幂律分布性质正在超越泊松分布性质。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从原理上揭示,单纯依靠“点对点”IP网络,已难以适应幂律分布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实测证明,来自少数web网站(尤其是视频网站)的流量已占全网流量的70%~90%,互联网出现了发展中的悖论:一方面总流量以“十年千倍”的速率增长,让人们痛感带宽的不足;另一方面,内容完全相同的共享文件又在主干节点之间千遍万遍地冗余传输,造成带宽的浪费。互联网由此面临结构变革。

李幼平告诉记者,以数据库为中介,让“永无拥堵、可管可控”的“前结构”与“双向互动、按需服务”的“后结构”互补相助,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基本原理。不过,从长远看,NGB是为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全局服务的。因此,NGB与国家下一代互联网(NGI)战略密不可分,难以由单一行业自行确定。当前,互联网遇到的“视频不畅、内容难管”这两个难题,正是NGB开局的绝好机遇。未来,NGB还将从原理上帮助互联网解决主动服务以及资源耗费的发展模式问题。

互联网居上

李幼平认为,中国政府对全新的互联网寄予着很高的期望。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互联网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三网融合是中国政府运用和谐社会政治智慧提出的一种政策导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它试图营造行业之间合理竞争的环境;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它试图让新生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以创造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李幼平表示。

不过,在李幼平看来,三网融合这一布局中的三大元素却不是可以任意摆放的等边三角形,而是互联网居上,电信网与广播网作为基础设施居于左右两侧,共同形成现代服务业的全新生产力。“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目标,不应限于推广IP技术,而是要创造符合国情的全新互联网。”李幼平特别强调。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简历

男,1962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汉族,文学·艺术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考古中心主任,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骨干、高等学校科研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律学学会副会长。

1979考入湖北监利师范专业学校学习,1983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1988年在职攻读音乐学专业硕士学位并同时在武汉大学系统修习考古学专业课程,1997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艺术学·中国音乐史学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7月获硕士学位,2000年7月获博士学位。

讲授的课程有中国音乐史、音乐考古学概论、中国音乐史学概论、楚乐舞艺术史、音乐文物鉴赏等。

1988年参与创办与筹建音乐考古学专业,1993年开始承担中国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等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与论文指导工作;所指导研究生撰写的论文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元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曾被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武汉音乐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个人成绩

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先后主持、参与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有: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楚音乐文物与楚音乐文化研究、春秋时期石排箫的研究与复制、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山东洛庄汉墓出土音乐文物研究、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田野考古发掘等。研究成果通过国家教委、湖北省科委等部门的鉴定,获文化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项)和湖北省文化科技进步奖(两项);两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专利产品被国家教委等相关部门采用,并向全国推广。1992年以来,先后参加了荆州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武汉东湖风景区磨山楚天台等文博、旅游部门组织的编钟古乐开发、演奏工作。

出版、发表《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荆楚歌乐舞》(与杨匡民教授合著)等音乐考古学、乐律学、音乐史学、古乐器学及楚音乐文化等方面研究的学术论文、论著七十余篇(部),主编或参编音乐教材、学术刊物多种,参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摄制的《巴人之迷》、《千年古乐 一槌定音--洛庄汉墓出土乐器鉴定》等专题片多部,并曾应邀出席在德国、以色列等国家或地区以及在国内举行的多种国际性学术交流、讲学活动。

川大华西医院研究员

简历

李幼平,1949年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循证医学中心、The Chinese Cochrane Centre、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中心/教研室主任。1983、1986年先后获得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硕士学位。1992—1996年在美国Pittsburgh大学Starzle器官移植研究所从事移植免疫研究。

1996年回国,领导创建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并获教育部创新团队;与国外专家联合主编国内第一本中外合著《移植免疫生物学》专著,主编国内第一本《移植免疫生物学》研究生教材;领导创建国内第一个移植科学与工程学新兴交叉学科;国内最早开设“移植免疫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和国家级继教课程,招收移植免疫研究生。先后负责移植免疫方向和异种异植方向国家973二级、三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二级课题和面上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项目等15项,经费900余万元;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

1996年起,领导创办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Chinese Cochrane Center、教育部循证医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并任主任和主编。领导创办国内第一个循证医学(EBM)新兴交叉学科,最早招收EBM研究生。主编国内第一本循证医学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领导主办教育部第一~第三届全国EBM骨干师资培训班;组织编写国内第一套循证医学丛书,翻译Cochrane系统评价摘要精萃。创办并承办第一、第二届、第四届亚太地区EBM研讨会并任中方主席。先后负责CMB、AusAid、 WHO、卫生部、药监局、科技部EBM研究、建设项目15项,经费700余万元。出版EBM专著、丛书、译著17部。近5年发表文章:SCI收录7篇(通讯作者5篇)、Medline收录5篇(通讯作者4篇)、俄罗斯文摘收录7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仅统计述评、论著)。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她的领导下,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在学科建设、梯队建设、平台建设和知名度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我国循证医学的发源地、学术制高点、国际接点和人才培养基地,其整体综合实力在国内占有绝对优势,并有相当国际影响。

卫生部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是在与世界前沿的学术竞争中跟进最快、差距最小的少数学科领域之一”。她本人也因此成为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两届指导委员会成员、Cochrane 协作网第四届指导委员会成员、第13和14届WHO基本药物目录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振兴学院医学行动(ICRAM)工作组(20人)成员(均为中国唯一代表)。

个人成绩

著书:

循证医学

医学实验技术的原理与选择(研究生)

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荆楚歌乐舞移植免疫生物

循证医学-第2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