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乐宝益生菌
释义

概述

普乐宝益生菌粉,由山东凤凰生物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产品源自“863计划”课题成果,主要解决普通成人、女性、儿童、老人的肠胃道健康和免疫系统症状。本品菌种全部采用凤凰生物P3国际标准实验室培育繁殖的国家第18颗科研卫星搭载菌种,经过GMP车间采用微胶囊双层包埋,超速低温干燥和快速冷冻干燥技术生产,保证了益生菌的优秀品质和活性。普乐宝自主科技研发,拥有强大后盾。

公司简介

创立

2008年11月,我们在中国大陆正式注册,创立了凤凰生物。

凤凰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人体微生态调控产品开发的科研型公司。运用微生物工程和技术,我们开发出的微生态健康产品推动着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革新。

我们将中国研发总部设立在中国山东省境内的泰山脚下。泰山是历代中国帝王封禅之地。同时,泰山也拥有丰富而且优越的微生态自然资源。我们以凤凰微生态研究院为中心,辐射中国大陆市场,为中国营养保健行业专业人士和消费者提供国际领先的微生态营养产品和服务。

研发

凤凰微生态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领域是:微生态调控、分子诊断、粘膜免疫、营养代谢、抗菌肽、细胞因子、微生物发酵等。

在我们的12个研究室里已经完成了5项中国“863计划”课题项目,并且有5项产品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的荣誉。

2011年5月,我们的微生态P3实验室正式启用,我们的菌株库储存的微生态调控菌株也达到了515株。

通过与哈佛大学粘膜免疫实验室、美国A&H农业与食品研究中心、丹麦诺维信微生态研究中心、韩国国立生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凤凰生物在生命微生态领域的研发能力保持在全球领先水平。

生产

公司的中心工厂也设立在泰山脚下。在GMP车间内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益生菌全自动液体发酵流水线,可实现五级深度发酵。并且对活性益生菌产品进行微胶囊双层包被、超速低温干燥和快速冷冻干燥。中心工厂每年可生产益生菌原粉的1000吨以上。

产品

历经五年的研究,十余次临床试验,凤凰生物推出革命性益生菌产品:普乐宝益生菌粉。

普乐宝益生菌每克活性高达10亿单位,在肠道内的定植时间是自然菌种的6倍。

P3实验室

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简称P3实验室,P是英语protect(保护)的缩写。整个P3实验室完全密封,室内处于负压状态,从而使实验室内部的气体和空气悬浮物不会飘逸到外环境而造成污染。

生物安全防护一级实验室一般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

二级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三级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四级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汽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双层微胶囊包埋技术

独创双层微胶囊包埋技术:

第一层

环境选择性缓释微囊:

为益生菌提供密闭、稳定的休眠空间,菌体在常温下能够长时间储藏;抗唾液、胃液,菌体到达肠道时存活率高;

第二层

益生元骨架微囊:

微囊溶解后,益生元迅速激活益生菌,服用3分钟开始增殖,一个小时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溶解后的益生元形成定植骨架,使益生菌长时间定植在肠道内,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

品牌文化

泰安凤凰灵芝生物有限公司隶属于宝来利来生物产业集团,是一家以微生态制剂和灵芝产品开发为主导业务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秉承“科技,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创业宗旨和企业使命,依托集团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致力于功能性益生菌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益生菌在调控肠道菌群平衡、提高粘膜免疫水平、促进消化吸收、改善新陈代谢、调理肠胃功能、拮抗病原细菌、延缓肠道老化、预防肿瘤疾病等方面的重要功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益生菌与人体微生态系统

1 人体微生态菌种类达1000余种

2 数量达100万亿个(人体体细胞只有10万亿个)

3 重量约1271克,相当于肝脏的重量

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1%是兼性厌氧菌(以乳酸杆菌为代表)

益生菌的由来。

据考证,乳酸发酵类食品在远古时期日常饮食中就已经出现了,它比人类懂得使用火的时间还要早。

*公元前200年,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希腊就用有益于人体的乳酸菌制成发酵食品。因为乳酸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所以当时用自然发酵奶制品作为游牧民族的上等食品。

*古埃及的壁画上就有挤牛奶的画面,及相关文字记载,当时有一种叫“生命”的强酸性饮料。

*古巴比伦的游牧民族也用家畜的奶做成发酵乳饮料用来增强体质。

*古代的中东和近东都有食用发酵乳的习惯,并用其来治疗肠胃疾病。

可用于食品的益生菌

1.双歧杆菌

2.乳杆菌

3.链球菌

可用于婴儿食品的益生菌

嗜酸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

产品标签

儿童型

出厂时每100g菌粉中活菌含量不低于:

鼠李糖乳杆菌 4.0×10^10cfu

罗伊氏乳杆菌 3.0×10^10cfu

两歧双歧杆菌 3.0×10^10cfu

有效改善儿童腹泻,提高免疫力,促进钙、铁、磷的吸收、促进维生素B、维生素D的吸收,减轻过敏症状

长辈型

出厂时每100g菌粉中活菌含量不低于:

鼠李糖乳杆菌 3.0×10^10cfu

罗伊氏乳杆菌 5.2×10^10cfu

青春双歧杆菌 3.3×10^10cfu

增加血中SOD的活性与含量、抑制由有害菌引起的异常发酵、降低胆固醇、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治疗抗生素导致的伪膜性肠炎、治疗便秘

丽人型

出厂时每100g菌粉中活菌含量不低于:

鼠李糖乳杆菌 2.2×10^10cfu

两歧双歧杆菌 2.8×10^10cfu

青春双歧杆菌 5.0×10^10cfu

增加血中SOD的活性与含量、抑制由有害菌引起的异常发酵、改善肠道环境、平衡肠道菌群、调整肠道健康、排除肠道毒素、有效缓解便秘、有效防治尿路感染、解决口臭、屁臭问题

均衡型

出厂时每100g菌粉中活菌含量不低于:

鼠李糖乳杆菌 4.0×10^10cfu

罗伊氏乳杆菌 2.5×10^10cfu

青春双歧杆菌 4.0×10^10cfu

平衡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环境、提高肠道吸收效率、缓解肠道炎症、还有解酒的功效。

益生菌主要适应人群

1.孕妇

a.孕妇机体免疫力下降,其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升高。孕妇机体免疫力的强弱与胎儿的免疫力密切相关。

b.孕妇若发生泌尿生殖道感染,则增加早产儿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

c.孕妇子宫变大,压迫到肠道,造成肠道蠕动速度变慢,容易发生便秘

2.婴幼儿

a.剖腹产的孩子出生时未经过母亲的产道,获得的益生菌比较少

b.母乳中有很多双歧因子,可促进益生菌生长,而非母乳喂养的孩子体内益生菌就要少很多,很多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儿体内双歧杆菌数量是非母乳喂养儿的10倍之多。这会影响他们的抵抗力和胃肠功能,所以此类宝宝要及时、适量补充益生菌。

3.健康宝宝也需要补充益生菌

宝宝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个系统还不成熟,自身合成的有益菌数量往往不足,而日常的饮食又很难做到有效的补充益生菌,因此健康的宝宝也要适时的补充有益菌,以保证宝宝的抵抗力。

4.服用抗生素后的人群

抗生素杀菌时往往好坏通杀。由于正常菌群的敏感菌受到抑制或被杀灭,使得耐药细菌,(如葡萄球菌等)趁机大量繁殖,造成肠道细菌群紊乱,易出现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腹泻等状态。所以服用抗生素后,间隔两个小时应及时补充益生菌。

5.腹泻或便秘人群

两者都是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差别只是引起疾病的有害菌种类不同,益生菌对这些有害菌都有抑制作用,所以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益生菌研究历程

益生菌,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对生命有益”(for life)。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日常饮食中就已经含有乳酸发酵类的食品了。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发现牛奶变酸与乳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球菌。

1892年,德国妇产科医生Doderlein提出产乳酸的微生物对宿主--人有益。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赛(Henry Tissier)发现双岐杆菌与婴儿患腹泻的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肠道中的乳酸菌。丹麦人奥拉一严森(OrIa—JerlSerl)首次对乳酸菌进行了分类。

1905年,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第一次发现并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1908年,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力亚·梅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通过对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习惯进行研究,发现长寿人群有着经常饮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牛奶的传统。他正式提出了“酸奶长寿”理论。

1915年,Daviel Newman首次利用乳酸菌临床治疗膀胱感染。

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利用益生菌治疗肠道感染疾病,取得可观成果

1922年,Rettger和Cheplin报道了嗜酸乳杆菌酸奶所具有的临床功效,特别是对消化的功能性。

1930年,医学博士代田稔博士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现在的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研究室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来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

1945年,无菌动物模型和悉生动物模型建立。

1954年,Vergio引入与抗生素或其它抗菌剂相对的术语“Probiot-ika”,提出抗生素和其它抗菌剂对肠道菌群有害而“Probiotika”对肠道菌群有利。

1957年,Gordon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提出了有效的乳杆菌疗法标准:乳杆菌应该没有致病性,能够在肠道中生长,当活菌数量达到107-109时,明显具有有益菌群的作用。同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Haenel教授研究了厌氧菌的培养方法,提出“肠道厌氧菌占绝对优势”的理论。日本学者光岗知足(Tomotari Mitsuoka)开始了肠内菌群的研究,最后建立了肠内菌群分析的经典方法和对肠道菌群作出了全面分析。

1962年,Bogdanov从保加利亚乳杆菌中分离出了3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糖肽,首次报道了乳酸菌的抗肿瘤作用。

1965年,Lilly D. M.和Stillwell R. H.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益生菌—由微生物产生的生长促进因素”中最先使用益生菌Probiotic这个定义来描述一种微生物对其他微生物促进生长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由沃斯(Woese)、奥森(Olsen)等提出16s 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法来对菌进行鉴定。构建了现已被确认的全生命系统进化树,越来越多的细菌依据16SrDNA被正确分类或重分类,给乳酸菌的鉴定和肠内菌群分析带来极大方便。

1971年,Sperti用益生菌(Probiotic)描述刺激微生物生长的组织提取物。

1974年,Paker将益生菌定义为对肠道微生物平衡有利的菌物。

1977年,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由德国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他在赫尔本建立了微生态学研究所,并从事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活菌作生态疗法的研究与应用。Gilliland对肠道乳杆菌的降低胆固醇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乳酸菌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降解胆盐促进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从而降低胆固醇含量的观点。

1979年中国的微生态学研究开始。自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下属的正常菌群学组的成立。

1988年2月15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的成立有了学术组织。

1988年《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

80年代初大连医科大学康白教授首先研制成功促菌生(蜡杆芽胞杆菌)。

1983年,由美国Tufts大学两名美国教授Sherwood Gorbach和Barry Goldin从健康人体分离出了LGG(鼠李糖乳杆菌),并于1985年获得专利。LGG菌种具有活性强、耐胃酸的特点,能够在肠道中定殖长达两周。

1989年,英国福勒博士(Dr.Roy Fuller)将益生菌定义为:益生菌是额外补充的活性微生物,能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而对宿主的健康有益。他所强调的益生菌的功效和益处必须经过临床验证的。

90年代,中国学者张箎教授对世界第五长寿区——中国广西巴马地区百岁以上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比普通老人要多得多。同时中医药微生态学建立。杨景云等学者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中药与微生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92年,Havennar对定义进行了扩展,解释为一种单一的或混合的活的微生物培养物,应用于人或动物,通过改善固有菌群的性质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

1995年,吉布森(Gibson)把能在大肠中调整菌群的食品称为益生元。

1998年,Guarner & Schaafsma给出了更通俗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量时,能给予宿主健康作用。

1999年,Tannock作了总结:细菌是人体(还有高级动物和昆虫)中正常居住者。其中胃肠道中发现超过400多种细菌。

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对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专家联合顾问团强烈建议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鉴定益生菌。并推荐益生菌存放于国际性菌物保藏中心。具体的步骤是:先做表型鉴定,再做基因鉴定。基因鉴定的方法有DNA/DNA杂交,16S RNA序列分析或其它国际上认可的方法。然后到RDP上验证鉴定结果。

2001年,法国完成第一株乳酸菌即乳酸乳球菌IL1403的全基因组测序。

2002年,微生物学教授Savage宣布:正常菌群是人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2005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obrogosz 和Versalovic教授提出了免疫益生菌的概念(Immunoprobiotics)。

2006年,意大利M. Del Pianoa等认为益生菌应该定义为一定程度上能耐受胃液,胆汁和胰脏分泌物而黏附于肠道上皮细胞并在肠道中定殖的一类活的微生物。提出从粪便中分离的“益生菌”有可能多数是浮游菌,而非黏附菌。

2007年,美国《科学》杂志预测:人类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12月9~10日,英、美、法、中等国科学家在美酝酿成立“人类微生物组国际研究联盟(IHMC)”,计划2008年4月联合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开始对人类元基因组的全面研究。这项被称为“第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项目将对人体内所有共生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其序列测定工作量至少相当于10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有可能发现超过100万个新的基因,最终在新药研发、药物毒性控制和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2008年,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研究者在柳叶刀杂志上报道了益生菌可能会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肠道致命性局部缺血危险。

2012年,中国普乐宝研究机构宣布,益生菌作为肠道问题的主要治疗部分,将为儿童、中老年人和广大女性带来全面性新阶段的健康新概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