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济桥
释义
1 上海市金泽镇普济桥

普济桥,常见桥名。其中苏州普济桥,浙江处州普济桥,山西原平普济桥,福建宁德普济桥最为出名。

上海市仅有的文物保护两桥之一。

普济桥在金泽镇南首,是金泽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因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建于南宋,即公元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加置石栏,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7米,桥高5米。古时桥顶处,有木框架子,装置木门,晚间关闭木门,为使两岸镇民的安全。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都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桥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庄重有力,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

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

2 安徽天长市普济桥

普济桥位于滁州市天长县铜城镇的铜龙河上,历史上铜城叫过铜城市,下设三海、普济等镇,普济桥在普济镇上故名普济桥。据史书记载,当地有一位叫曾省三的老者奉出一生积攒下来的钱,振臂一挥募捐建桥于是当地方绅平民百姓热烈响应,用了三年的时间于1818年建成。

普济桥南北走向,宽约6米长约20余米四个船型桥墩,中间两个桥墩上雕有龙纹。直径约半米的圆杉作为桥梁。上铺45块巨型花岗岩为桥面,在桥的两边各有15根栏柱。桥栏上有“鲤鱼跳龙门”、“蝠盘寿”、“凤凰戏牡丹”、“万事如意”等浮雕,图案精美,形象逼真。最著名的要算“桥上桥”,其创意独特,已成为石栏浮雕的代表作。

历史上普济桥遭到三次大破坏,又使这座大桥到了风烛残年。据镇上老人说,太平军攻占铜城,曾斩下桥墩上的龙头龙尾以向清政府示威;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飞机两次轰炸,炸飞了栏柱上的三个石狮,桥身受到较大的冲击破坏;文化大革命中,建桥的石碑毁坏,石栏上的众多浮雕被砸……

普济桥如今仍是交通要道,每天车辆往来络绎不绝。普济桥虽经百年风雨历遭战争创伤,今仍造福一方!

3 苏州市山塘街普济桥

古桥简介

普济桥位于苏州阊门外山塘街,跨山塘河。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为山塘佳景之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25年重修。1990年又重修。此桥为市区仅存的大型三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 。两端石砌踏步,分别为26级、30级。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及“放生官河”等字样。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句点明了桥所处地理环境和水路走向。

1982年,普济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联解析

桥东石柱楹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

桥西石柱楹联:“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 ”

联作者站在桥上,举目远眺,将眼前的风光概括成联。上联写东边的风貌,眺望七里山塘,绿水环绕,河街相依,多美的一条长街;街的尽头处,便是人烟稠密的阊门,高楼画阁,城墙逶迤,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粉墙黛瓦,高低错落,一片繁荣景象。下联写西边的景色,那虎丘山如在目前,山顶上的云岩寺塔,耸入白云深处,如一座青峰,雄伟屹立。从交通地理上描写,也值得一读。

4 浙江处州普济桥

普济桥为双孔石墩木伸臂廊桥,东西向横跨玉川之东,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桥全长27米,宽7米,廊屋九间。中墩石砌,迎水面作出分水尖,以杀水势;墩上悬挑木伸臂两层,架主梁七根,木梁部分用鱼鳞板封护。廊屋为五架梁带前后单步,用四柱;明间中柱升高,覆歇山顶,形成局部重檐,内施方形藻井,斗拱密排、层层出跳,构造复杂。

普济桥造型端庄,风格古朴,保存完好,是我省现存已知最早的木伸臂梁式廊桥,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5 山西原平普济桥

简介

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为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造型

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 远望普济桥,五道券眉错落有序,一道伏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 石曲线称平,柱、栏、板齐整参差,细看桥壁上彼凸此凹,或进或出,桥面上柱立板卧,时起时伏,真乃庄重古朴,建造奇特。

历史

崞阳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 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旧时桥旁有普济寺后被毁。

所在地区

普济桥俗称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

崞县,1958年12月7日,改名为原平县。县级机关由崞县城迁至原平镇.崞县始置于秦,属雁门郡。西汉元鼎三年置原平县,西晋未年复置云中县。北魏永兴二年置石城县,隋开皇十年改为平寇县,大业二年复称崞县。《水经注》:崞川水出崞山县故城南,西流出山,谓之崞口,故崞县亦有崞口之名。

见证历史

崞阳镇是崞县的旧县城,今天,这座集人文奇景、儒家理念、报国情怀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它的古老历史,已经渐渐被人遗忘。即使是那些并不很遥远的人和事,也已很少被人提及:“崞县惨案”记录了日本侵华的暴行;徐永昌、续范亭,更是两位从崞县走出去的民国风云人物。仅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崞县就有30余人. 崞阳虽不是边塞重镇,却是交通要道,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有近1700年历史的边陲重镇——崞阳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记载:“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公元615年,隋炀帝北狩雁门,遭遇突厥大军,雁门郡的41城被突厥攻破了39座,隋炀帝自己也被围困在代县,岌岌可危。只是靠着崞县的固守,隋军才争取到援军而解代县之围;北宋,这里靠近宋、辽战场;到了明代,为了防备蒙古,崞县又增筑了逻城和卫城一共三重城墙。

今天,古老的城墙已经十不存一,但是崞阳城这城中有城,城廓相连的格局仍然依稀可见。 高大、雄伟的景明门是崞阳现存唯一完好的明代城门。走进城去,小街蜿蜒曲折,没有什么市面,既冷清又萧索。老街上看不到太多的新房子,但也找不到可以让人驻足细看的老建筑。和山西其它许多古老的县城一样,崞阳也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浩劫:1937年10月8日,侵华日军占领了晋北重地崞县),紧接着便开始了抗战初期著名的忻口战役。

日寇侵占崞县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崞县城被杀的群众即约有2500人;南怀化村原有204户1020人,被日寇杀绝百余户、杀死700多人、牛羊猪等牲畜全被宰杀,房子被烧1000多间;闫庄村一天内被日寇杀死七八百人、被奸淫的妇女有四五十人,大半个村子被烧成灰烬……仅在1937年10月间,崞县被日寇杀死的无辜群众竟达万人之多。城市化作瓦砾,昔日的繁华成为过眼烟云,而且再也没有恢复元气。1937年9月,中国军队面对优势的日军,据守崞阳,血战七昼夜,这是抗战初期山西最为惨烈和激壮的一仗。中国军队最终从东门突围而去,崞阳的商民为躲避杀戮,在商会会长的带领下,打着日本旗,跪倒在西城门口迎接日军,表示愿做顺民。300多年前,扬州人也是如此这般的迎接多尔衮入城的。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跪接日军入城的崞阳商民几乎全部被杀,随之而来的是更加血腥的屠城。据记载,日军屠杀了崞阳近一半的人口,烧毁房屋、庙宇2000多间。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崞阳城里,我们很少能看到对这一惨案的纪念。 据考,在崞县历史上,仅明清两代,考中进士、举人、诸贡的就有2000余人。一个曾经人文荟萃的地方,而如今落得如此残破的光景,真是令人扼腕。登上文庙边只剩下夯土的古城墙,举目四望,黄昏中的崞阳宁静而又苍凉;曾经拱卫崞阳千百年的城墙,如今只是几个高大的土岗,依然围绕着市镇。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她的辉煌和沧桑,她的历史和传统,她的兴衰和荣辱,还有多少能够延续另一个一千七百年。

附近景点

崞阳关帝庙:位于崞阳镇东关。据碑记载,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关帝庙座北向南,原有关公殿、戏台、东西配房、圣母殿、三义殿、龙王殿、山门等建筑,构成总体平面为长方形。现戏台、西配房已无存,余其皆完整。 关公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前有廊子,并有砖铺月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题记为清咸丰元年重修。 关公殿后有小式木作圣母殿、龙王殿、三义殿各三间,均系晚清建筑。山门有台阶十四阶,逐级而上,又有台阶八级,并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砖砌花栏。山门门额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石狮一座。现存建筑具有古建筑及艺术价值,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山庙:现存正殿一座,东西庑各五间。前厅为四柱三间,直曲翘角歇山顶,屋脊雕花,两端有兽头。前后厅连接紧凑,浑然一体,其造型精妙独特、洒脱灵逸。殿顶除青灰瓦盖顶外,还有绿、黄琉璃瓦拼成装饰图案。殿前筑有宽阔的月台,青砖铺地,石栏杆、石栏板相围,中间筑有石条台阶。据《崞县志》载:“岱山庙创建于元至治三年,明成化中知县徐寿、县丞阎庄率耆老杜风捐资重修,体制完备”。对于岱山庙的创建年代一直只见记载,不见实证,最近吉祥寺在整修大殿时拆出一根梁,上面记有“明成化十八年更修”字样。另外还从坍塌的山墙里挖出许多已破碎的壁画残片,依然可见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的特点,一方“天狗吠月”的图画还很完整。在整修院落时,还出土一尊高1.5米的青石狮子和两块一米见方的绞龙碑头。

原平大营温泉: 原平温泉疗养院,位于崞阳镇北5公里的大营村。据测定,水温44℃,水中含有氟、硼酸盐、硅酸盐、氡气等。其中硼酸盐水可以治疗皮肤病、粘膜伤口和溃疡等;硅酸盐水可治疗牛皮癣、湿疹、痒疹、炎症等。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泉水含氟,对银屑病疗效颇佳,高氟地下热水可以使人体某些免疫能力增强。根据不同人的需求,这里分别建有男女大小池塘和部分基本设施。

忻州市林泉寺:旧名土圣寺。在山西原平县城西南15公里水油沟村北。山岩耸立,豁如画屏,林木遍野,环境幽静。古塔峙其左,清流环其右,前有渡仙桥。寺始建于宋,明嘉靖时重建,隆庆,万历间重修。寺基甚高,门前台阶六十余级,阶上为五间二层藏经阁,阁身围廊,上层设有平座,供人赁依远眺。寺内大殿残坏,东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约15米,基座高如塔身,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间束腰两道,雕仰覆莲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层,出檐甚塔,收刹甚急,极顶安珠一枚。根据雕刻图案与手法,应是宋构。形制奇特,为我国塔式建筑中所少见。 寺侧东山之巅,钟楼宏敞,内悬巨钟一口,风吹飞砂走石,据传不击自鸣。

忻州宋氏牌楼:俗称阳武石坊。在山西原平县城西18公里阳武村,清威丰五年(1855年)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道盐运使衔武芳畴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两座,村外道旁为陪坊,雕工简略。宅前西向为主坊,即朱氏牌楼,高10米,宽9.6米,正近方形,比例适度,开制壮观,雕造瑰丽。坊为重檐楼阁式,基座上雕力土四躯,四周雕勾栏望柱,柱础为石狮,柱身盘龙缠绕,额枋上满布人物,花卉,流云,行龙等图案,檐下雕斗拱橼飞,檐上雕瓦垅脊兽,坊前有旗杆石狮一对,坊后有巨石屏风,剔地突起,雕福禄寿三星。图案精致,刀法洗炼, 时代虽晚,工艺颇佳,为我国清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忻州五峰山 :距原平市区26公里,旧为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山门悬匾“五峰圣境”。接官厅面宽三间,内部陈设唐代以来各种佛像45尊。圣母殿亦为三间,有圣母等塑像六尊。传说,此圣母由原来民间贤淑善良的线姑娘坐化,主管风调雨顺,座下一眼山泉,历史上原平境内逢有大旱,乡民多来此处祈雨,流传众多美妙的故事。而令,这里风景优雅,成为人们欣赏大好河山的旅游圣地。寿宁寺内,还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笔“五峰化宇”真迹。

忻州天涯山 :从原平市驱车东行十余里,过滹沱河大桥,即是天涯山风景区。重峦叠嶂,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诗人无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忻州寿宁寺:位于原平市城东北26公里的五峰山上。五峰山因有五峰而得名,原寿宁寺圣母庙在中峰,东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有梵玉宫,北峰有水草庙。每年四月初八日致祭。五峰山山水秀丽,风景优美,旧称“地角枕流”,为崞县八景之一。建于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原为五台山寿宁寺下院,俗称小五台。原有上、下佛殿,娘娘殿、罗汉殿、地藏殿,牌楼、僧房等。现存建筑有宫厅和部分僧房,还有新建圣母殿一座,木牌楼、照壁各一座。

6 福建宁德普济桥

普济桥,又称溪南桥,位于宁德市寿宁县南阳镇溪南村。始建于明,现桥为1965年重建。木构贯木拱廊桥,东南—西北走向。长25米,拱跨16.4米,宽5.0米。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用3组(各9根)圆木与2根横串梁木构成拱架。再施5组(各8根)圆木和4根横串梁木交叠其上,交叉架成木拱桥梁。上横铺木板为桥面。桥屋9开间,共40柱,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内两边有木凳,两旁檐下施遮挡廊板。2003年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 湖南怀化市通道县普济桥

位于坪坦乡坪坦村的普济桥始建于清乾隆25年(1761年),为单孔伸臂梁式廊桥,全长31.4米,桥面宽3.8米。桥的两岸各一个半空心石墩,伸臂梁插在石墩内,以大卵石弹压,然而叠梁再压卵石,直至两岸伸臂合拢。用这种工艺修建木桥极为罕见,被桥梁专家誉为“桥梁化石”。当地老人告诉我们:当年坪坦古寨是湘桂边界古商道上物资集散码头,山外的“洋货”经船过洞庭、入沅水运到这里以后,只能改为力夫肩挑运往桂北。水运繁忙,侗族工匠选择这种设计修桥,为的是不影响船只通航。

8 湖北建始县普济桥

野三河上有一座青石拱桥,名叫普济桥,又名康家桥,系清道光十七年(1837)修施宜大道时,恩施康氏捐资修建。在此之前应该有一座清乾隆六年(1741)孟秋竣工的“永寿桥”,亦或被山洪冲毁而重建了普济桥。该桥历史久远,传说、轶闻众多。

普济桥是(恩)施宜(昌)古道的要冲。该桥以当地青石作原料,糯米、石灰、桐油为沙浆,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但依然坚固如初。随着川汉气管道上野三河大桥1977年10月的开通和318国道的建成,桥两边往日的古道已经失去其功能,默默地隐逸于树丛深草中,难见其原貌。施宜古道为恩施到宜昌的一条大道,曾经是官道,也是商道、盐道。该古道大部分被破坏,现存较完整的一段在建始高坪一带,其长度约有10多公里,大都为石板铺就,有的石板上还能看出人、马长期行走留下的痕迹。整个古道随着山势而变化,或平坦,或陡急。民国年间,当地不少人靠“背脚”(人力背负货物)为生,此路是必经之道。

站在桥上环顾四周,但见峡谷蜿蜒,群峦耸翠,白云蓝天,相映成趣;而或清风徐来,碧草起伏;清潭玉瀑,波光粼粼。眼前景物依旧,耳畔驼铃依稀。如今,随着下游不远处野三河电站的建设,这座桥也将淹没在水中,几百年的古桥将彻底消失。

桥的北头以前有一块石碑,记述了当时的环境以及建桥的相关信息,惜碑已毁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搜集整理,现将精美绝伦、大气磅礴的原文复制于后,算是对即将淹没的普济桥的纪念吧。

恩邑生员康先之,禀修野三河拱桥一案:查野三河道,巉岩峭壁,天小若盘;倒峡飞泉,河悬如链。镇日之狂浪鸣溅,施宝筏以何从?中流则怪石排山,问慈航而奚自。裳褰胫涉,每歌行路之难;梗迹萍飘,几有望洋之叹!兹据禀称:愿捐金料,创建拱桥,因地制宜,凌空结撰。指点斜阳芳草,爰辟蚕丛;凭临潭水桃花,遥铺雁齿。一双彩虹,濯锦浪以澄鲜;十二栏杆,仗青云而稳步。尽许鸿儒题柱,驷马高车;从教驴背催诗,晓风鸣雪。具云水烟波之胜,用济巨川;萃东西南北之俦,诞登道岸。(是)该生(员)见义必为,当仁不让。效郑公之置驿,庶几近之;譬傅说之作舟,亦犹是耳。后详请本道县转饬巴东县及饬建始县示谕:该处居民,勿许意外拦阻,俾得鸠工兴造,永保津梁。从此人迹霜痕,无险阻艰难之患;黄童白叟,乐荡平正直之休。积善致祥,免彰勿懈。

南岸捐山主:杨成诰 杨成烈

北岸捐山主:田开寿 田开敏 田开珍

石匠:杨士敖 魏兴富

施南府恩施县丁酉科造撰李景芳书丹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夏月谷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