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吴大诰 |
释义 | 《平吴大诰》(越:Bình Ngô Đại cáo),越南古代政治文告,由越南后黎朝的开国功臣阮廌以汉语文言文写成。该文是在明朝占领越南结束时发布,以宣示大越国(越南)脱离明朝统治、建立后黎朝的统治。《平吴大诰》全文贯穿着民族情感及去暴安民的思想,既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含义,亦在文学上有相当成就。在越南后世有“千古雄文”、“第二个独立宣言”等称誉。 写作背景《平吴大诰》的写成,与15世纪初期的越南政局有关。1407年,中国明朝率军南下,攻灭越南的胡朝。明军将领张辅发表平南露布、明成祖皇帝颁下诏书,宣称已占据越南,并要进行直辖统治。其后,越人的反抗行动此起彼落,特别是来自蓝山(在今清化省)的黎利(即后黎太祖)最具影响力,并于1427年击退明军。 当明军在1428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撤退后,黎利便发表由阮廌所写的《平吴大诰》,宣布大越国(越南)在黎利的领导下,脱离明朝的统治而独立。 注:明朝太祖朱元璋未登基前称吴王,因此越南人当时也称明朝为吴朝。 内容概述《平吴大诰》的内容,主要为突出黎利军队与中国明朝之间的战争,以及黎利带领大越国独立的合理性。在全文一开始,就提出“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继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以彰显越人独立行动的合理性。 随后,文章大部份的篇幅均述及中越间的交战史,先略述吴权击败南汉、李宋之战、蒙越战争当中越人的战绩,继而提到明朝占领大越国后“连兵结衅”的乱亡时期,历数明人在当地所作的劣行。不过后来黎利“奋迹蓝山”,积极进行抗明行动,“发愤忘食,每研谈韬略之书,即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寤寐不忘”,经过一段拼搏后,黎利势力先后于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及支棱之役里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结果,明朝政府决定撤兵,黎利势力亦愿意与明军“修好有诚”。 最后,文中提到黎利势力为大越国争取到独立复国,实为功劳殊巨,“社稷以之尊安,山川以之改观,乾坤既否而复泰,日月既晦而复明。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千古无穷之耻”,所以要在这个历史时刻,“诞布维新之诰,布告遐迩,咸使闻知”。让大家知道大越国独立及后黎朝建政。 写作特点据中国学者王晓平的分析,本文有以下的特别之处: 吸收了中国古代辞赋的简洁写法:例如北宋苏洵的《六国论》中,以秦国为一方,以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为一方,展现出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形势,《平吴大诰》亦采用此一技巧,把明军及黎利军之间历时十年的战事,以文约事丰的方式记述出来。但同时,《平吴大诰》对各场重要战役记述得十分具体,一一点明日期,既能通报战况,又营造出捷报频传的效果。 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阮廌参与了黎利的抗明起义,又为黎利代写《平吴大诰》,他在文中透过带有君王口吻的“予”(指黎利),带出其对抗明战争的情感体验。例如文中提到“予奋迹蓝山,栖身荒野,念世雠岂可共戴,誓逆贼难与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余年,尝胆卧薪者盖非一日。发愤忘食,每研谈韬略之书,即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寤寐不忘”,便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为基础而下笔,因而读来真实感人。 后世评价越南后世对《平吴大诰》有相当高的评价。1970年代,越共学者提出该文是越南民族的“第二个独立宣言”,是“一首举世无双的英雄歌,是一幅天才的、生动的图画,它忠实地描绘出一个正在奋起的、决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并为我国(指越南)历历史写下最光辉一页的英雄民族的形象。这部作品还概括地总结了历史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以及在抗战中得到高度发扬的民族的高贵品质,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独立自由的意志、英勇不屈的传统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中国,《平吴大诰》曾遭到批评,如清人徐延旭在其著作《越南辑辂》里提到黎利势力建政后“于其国作《平吴大诰》,宣示其民,语尤悖逆”。到现代,学术界出现肯定《平吴大诰》重要性的论调,例如学者郁龙余、孟昭毅等的《东方文学史》中,提到该文的意义:“《平吴大诰》是他(阮廌)代表黎利写的布告越南全国百姓的开国文献,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被誉为‘千古雄文’”。 大诰全文代天行化皇上若曰: 盖闻: 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虽强弱时或不同,而豪杰世未尝乏。故刘龚贪功以取败,而赵㬎好大以促亡。唆都既擒于咸子关,乌马又殪于白藤海。嵇诸往古,厥有明征。顷因胡政之烦苛,至使人心之怨叛。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恶党怀奸,竟以卖我国。焮苍生于虐焰,陷赤子于祸坑。欺天罔民,诡计盖千万状;连兵结衅稔恶殆二十年。败义伤仁,乾坤几乎欲息;重科厚敛,山泽靡有孑遗。开金场,塞冒岚瘴而斧山淘沙,采明珠,则触蛟龙而緪腰汆海。扰民设玄鹿之陷阱,殄物织翠禽之网罗。昆虫草木,皆不得以遂其生,鳏寡颠连,俱不获以安其所。浚生灵之血,以润桀黠之吻牙;极土木之功,以崇公私之廨宇。州里之征徭重困,闾阎之杼柚皆空。决东海之水,不足以濯其污,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其恶。神民之所共愤,天地之所不容。 予奋迹兰山,栖身荒野。念世雠岂可共戴,誓逆贼难与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余年,尝胆卧薪者非一日。发愤忘食,每研读韬略之书;既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痦寐不忘。当义兵初起之时,正贼势方张之日。奈以人材秋叶,俊杰晨星,奔走前后者既乏其人,谋谟惟幄者又寡其助。特以救民之志,每郁郁而欲东;待贤之车,常汲汲以虚左。然得其人之效,茫若望洋。由己之诚,甚与拯溺。忿凶徒之未灭,念国步之遭迍。灵山之食尽兼旬,瑰县之众无一旅。盖天欲困我以降厥任,故予益厉志以济于艰。揭竿为旗,氓隶之徒四集;投醪飨士,父子之兵一心。以弱制强,或攻人之不备;以寡敌众,常设 伏以出奇。 卒能以大义而 胜凶残,以至仁而易强暴。蒲藤之霆驱电掣,茶麟之竹破灰飞。士气以之益增,军声以之大振。陈智、山寿闻风而傂魄;李安、方政假息以偷生。乘胜长驱,西京既为我有;选锋进取,东都尽从旧疆。宁桥之血成川,流腥万里;窣洞之尸积野,遗臭千年。陈洽贼之腹心,既枭其首;李亮贼之奸蠹,又暴厥尸。王通理乱而焚者益焚,马瑛救斗而怒者益怒。彼智穷而力尽,束手待亡;我谋伐而心攻,不战自屈。谓彼必易心而改虑,岂意复作孽以速辜。执一己之见以嫁祸于他人,贪一时之功以贻笑于天下。遂令宣德之狡童,黩兵无厌;仍命晟升之懦将,以油救焚。丁未九月柳升遂引兵犹邱温而进,本年十月沐晟又分途自云南而来。予前既选兵塞险以摧其锋,予后再调兵截路以断其食。本月十八日柳升为我军所攻,计坠于支棱之野;本月二十日柳升 又为我军所败,身死于马鞍之山。 二十五日保定伯梁铭阵陷而丧躯,二十八日尚书李庆计穷而刎首。我遂迎刃而解,彼自倒戈相攻。继而四面添兵以包围,期以十月中旬而殄灭。爰选貔貅之士,申命爪牙之臣。饮象而河水干,磨刀而山石鈌。一鼓而黥刳鳄断, 再鼓而鸟散麇惊。决溃蚁于崩堤,振刚风于稿叶。都督崔聚膝行而送款,尚书黄福面缚以就擒。僵尸塞谅江、谅山之途,战血赤昌江、平滩之水。风云为之变色,日月惨以无光。其云南兵为我军所扼于梨花,自恫疑虚喝而先以破腑; 其沐晟众闻柳升为我军所败于芹站,遂躏藉奔溃而仅得脱身。冷沟之血杵漂,江水为之呜咽;丹舍之尸山积,野草为之殷红。两路救兵既不旋踵而俱败,各城穷寇亦将解甲以出降。贼首成擒,彼既掉饿虎乞怜之尾;神武不杀,予亦体上帝孝生之心。参将方政,内官马骐,先给舰五百馀艘,既渡海而犹且魂飞魄散;总兵王通,参政马瑛,又给马数千馀匹,已还国而益自股栗心惊。彼既畏死贪生,而修好有诚;予以全军为上,而欲民之得息。非惟谋计之极其深远,盖亦古今之所未见闻。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观。乾坤既否而复泰,日月既晦而复明。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天地无穷之耻。是由天地祖宗之灵,有以默相阴佑而致然也! 于戏!一戎大定,迄成无兢之功;四海永清,诞布维新之诰。播告遐迩,咸使闻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