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苹果褐腐病 |
释义 | 中文学名:苹果褐腐病 别称:菌核病 病原中文名:仁果链核盘菌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苹果、梨、桃、杏等果树 主要为害部位:果实 为害症状被害果实表面初现浅褐色小斑,软腐状。病斑迅速向外扩展,在10 ℃时约经10天即可使整个果实腐烂。病果的果肉松软成海绵状,略有韧性。后期在病斑中形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白色绒球状霉团,这是褐腐病的典型症状。病果多早落,也有少量失水干缩成僵果残留于树上。在贮藏期,病果上呈现蓝黑色斑块。花和果枝受害发生萎蔫或褐色溃疡。 病原形态特征果产核盘菌(clerotinia fructigena(Aderh .et Ruhl .))称,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仁果丛梗孢 (Alonilia fructigena Pers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 .)Honey)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果上密生灰 白色菌丝团,其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丝状,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念珠状 排列,无色,单胞.椭圆形或柠檬形,大小1~31×8.5 ~17微米。菌核黑色,不规则.大小1毫米左右,1~2 年后萌发出子囊盘,灰褐色,漏斗状,外部平滑,大小3 ~5毫米,盘梗长5~30毫米,色泽较浅。子囊无色,棍 棒状,大小125~215×7~1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卯圆形,大小10~ 15×5~8微米。自然条件下该菌有性阶段不常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和孢子在病果(僵果)上越冬,翌年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潜育期5~10天。在贮运中,病害主要通过病健果接触传病。褐腐菌最适发育温度25℃,但在较高或较低温度下病菌仍可活动扩展。湿度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高湿度不仅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孢子的产生、萌发,还可使果实组织充水,增加感病性。果园管理差、病虫害严重、裂果或伤口多等均可导致褐腐病发生,特别是果树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褐腐病会大流行。苹果各品种中,晚熟品种如大国光、小国光、红玉、倭锦等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基本方法(1)冬季或早春翻耕土壤,清除病果。生长季节,摘除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花前、仡后及果实成熟时各喷一次药,保护果实。 (2)秋末冬初结合清园彻底清除树上与树下的病果及僵果,以减少侵染源。 (3)适时采收,并加强贮藏期防治。贮藏前严格剔除各种病果、伤果及虫果,再用50%咪鲜胺1000~1500倍液浸果。贮藏温度为1~2℃,相对湿度为90%。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病、伤果,以减少传染和损失。 药剂方法在花前、花 后及果实成熟时各喷一次1:1~2:160~240倍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 粉剂1000~12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也可在花前喷 洒波美3~5度石硫台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此外还有: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