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偏见 |
释义 | 1 汉语词语◎ 释义词目:偏见 拼音:pīan jìan 英语:bias;partiality。 基本解释 [prejudice;bias] 片面的见解;成见固执的偏见,不应有的偏见;偏于一方的见解。 详细解释 1. 从侧面看到。《汉书·杜邺传》:“疏贱独偏见,疑内亦有此类。” 颜师古 注邺 自谓傍观而见之也。”《汉书·匈奴传赞》:“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而未究 匈奴 之终始也。” 2. 片面的见解;成见。《庄子·齐物论》“与物相刃相靡……不亦悲乎” 晋郭象注:“各信其偏见,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 南朝 宋 何承天《答宗居士书》:“吾虽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执偏见,但求夜光於巨海,正自未得耳。” 宋 司马光《辞枢密副使第六札子》:“未尝有四海之内,卿士大夫、农商工贾,异口同辞,咸以为非,独信二三人之偏见,而能成功致治者也。”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岳忠武于忠肃》:“文人立论,往往好逞偏见,如 魏叔子 谓 岳忠武 不当班师。”徐迟《地质之光》:“凡是胸无偏见的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毕竟是有正义感的。”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是这样界定偏见的:“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 ◎ 概述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这一定义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 有很多理论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如:最常见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偏见的习得途径与其他态度和价值观的习得相同。人们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媒体以及他们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动机理论用来解释偏见是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如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认知理论则认为,基于社会知觉的特点,即使没有经历引发偏见的社会化过程,没有群体间资源竞争或人格障碍的情况下,看似无害的认知偏差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 说“偏见”叶千华 在人们生活的各自环境中,人,对人对事对物都将会产生感官的刺激和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在心理学中称为“知觉 ”。由此便是产生偏见的最初原因。 说“偏见”,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常常是因人而异,浮于现象,总立足于自以为是的角度,或深或浅,依凭自我见解和见识的情感,发表“以偏概全”的论说和观点。偏见的圈子既狭小又自私,人也多爱在此打转。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谁都逃脱不了曾经有或现在有或未来有——偏见。 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无知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造成偏见的因素。在现实中,人的第一印象和交往,常是影响人们相互间微妙关系和产生偏见的前提,或用一些间接的途径得知或根据某种资料了解或道听途说,似乎掌握和抓住了确凿的证据,从而发表个人的意见,万然没有考虑自己所存的偏见,也无法在偏激的情感中审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根本就是在偏见性地看问题,偏见性地办事和处理对待事物。 偏见,人皆有之,世界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爱憎情感和褒贬态度。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范围内为自己缩小和减少偏见。正如人们所希望和应该努力做到的,以防范偏见带来的危害。在如今“三个文明”的开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这其中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素质,改善人们的面貌。评价、看待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环境和一个问题,虽受着第一印象的左右和各种身心状况的影响,但生活中的人们心态、境遇、认知和情绪等都将随事物的发展而日趋美好。狭隘、偏见、自私好似“三代同堂”,也是一付沉重的生活担子,一头挑着狭隘,一头挑起自私,不是轻松的人生旅程。偏见常使人误入歧途,回报给人们的是痛苦和烦恼。 正因如此,我们尽可能少些偏见,减些苦恼。由于情感的因素,偏见在当今社会里,尤其是爱情与金钱造成的见解,更是激烈加剧。一些强加于人的偏见,附庸于权势和利益之中,自己生存的某种品质和行为,而且要求他人也具备或类似这种品质和行为,以此形成一种心理倾向,使乡土观念、情趣相投、生人熟面,团体情感和上下关系等都是滋生偏见的心理土壤。它们各具哲理,是偏见生长的基因。 无论人们怎样贬斥偏见,偏见也总不被人们舍弃,不过,偏见成为高见的“道理”,也大有人在。 2 2007年李淑臻著图书◎ 版权信息书名:《偏见》 作者: 李淑臻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07-8-1 版次: 1 页数: 184 定价:¥28.00 ◎ 内容简介人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动物,又是一种固执的、不容易改变原有观念的高等动物。从出生开始,我们被父母、他人、家庭、社会、历史所塑造,成年之后,我们虽然接受了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但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却相对固定了,偏见也就在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固定看法中诞生了。这些固定的看法让我们更快地适应了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人、给我们自己带来了更多痛苦。 偏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古到今、从此至彼,偏见莫不存在。 偏见的核心是用一成不变、以偏概全的标准对人、事、物进行评价后产生的一种态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作用下,偏见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使偏见的彻底消除变得困难重重。 这本小书的内容包括偏见的典型实例(第一章)、历史溯源(第二章)、生活百态(第三章)、理论研究(第四章)以及减少偏见的负面影响(第五章) 这几个方面。本书中把偏见更多地界定在消极偏见的基础上,因此你可以看到偏见给个体、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咆也会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偏见的各种表现,更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偏见现象。 接下来,这本小书通过事例、结合理论来分析偏见的形成。在这本小书的最后,我们将一起面对偏见,在消极偏见的狂风中嗅得淡淡花香。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是要还“偏见”一个真实而没有偏见的真相。 ◎ 目录目录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章 偏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一 同性恋、艾滋病的英勇斗士张北川: 知觉恒常性和道德偏见 二 高校出现急嫁族: 知觉的主观选择性和认知偏见 三 2007年生育扎堆现象: 生肖偏好和乐观偏见 四 对痊愈的非典患者的歧视: 知觉的群体情绪强化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五 黑人球星辛普森杀妻案: 种族歧视和人性的弱点 第二章 偏见,无知自私和盲目否定写就的历史 一 溯源:“偏见”的由来 二 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迁: 女性地位的陨落 女性的短暂荣耀 女性地位的陨落 象形字中的“女” 三 约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5世纪: 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女人=牲口 女人=智力低下 女人=邪恶 女人=灾难 四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9世纪: 中国的封建社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夜郎自大和南人北人 被奴役的女性 一夫多妻多妾制 红颜,祸兮福兮 佛教中的五漏之体 歧视女性是男权制社会的需要 五 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印度《摩奴法典》 女人“不净观” 印度的种姓制度 六 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 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中的偏见 女性是罪恶之源 犹太人种族厄运的起源 七 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中世纪的黑暗 “伪”禁欲主义中的性偏见和女性的控诉 女人是否有灵魂 十字军东征 八 公元15世纪至2l世纪 尼采和叔本华 欧洲旅人的非洲日记 白澳政策 卢刚事件 为什么鹰派总是占上风 第三章 偏见,与差异同行 一 性别:男尊女卑的历史沉淀 二 种族:群体利益驱使下的借口 三 疾病偏见:愚昧无知和情绪夸大的祭品 四 职业:刻板印象的阴影 五 生活:强化和内化的温床 六 文化:传播和持续的媒介 第四章 偏见,人性的弱点 一 竞争:利益的冲突 二 替罪羊现象: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三 人格因素 四 社会化:从服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 五 获取个人利益:偏见产生的根源 第五章 偏见,狂风中嗅得花香 一 偏见,和你分开不容易 二 外部大环境的改变 三 人性的完善 四 狂风中嗅得花香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 梁咏琪歌曲◎ 歌手梁咏琪(另:蔡依林) ◎ 专辑顺时针 新歌+精选(另:单身情歌·万人舞台) ◎ 作词徐世珍 ◎ 作曲F.I.R. 阿沁(黄汉青) ◎ 歌词我手心的温度 渐渐在离开 你口中的谎言 慢慢能明白 早知求也求不回来 即使最后只剩残骸 心不会更改 没有祝福 我明白 看凋零的玫瑰 在静静发呆 朋友对我责怪 要我放得开 固执对我是种虐待 越爱得深越难抛开 爱是种偏见 如果可以 再重来 我明白爱情已经超载 爱的完全坏了姿态 你冷眼看待 就像是种伤害 我好像站在无人山崖 全世界都抛在外 明知你不再回来 我早已明白 看凋零的玫瑰 在静静发呆 朋友对我责怪 要我放得开 固执对我是种虐待 越爱的深越难抛开 爱是种偏见 如果可以 再重来 我明白爱情已经超载 爱的完全坏了姿态 你冷眼看待 就像是种伤害 我好像站在无人山崖 全世界都抛在外 明知你不再回来 我早已明白 ◎ 下载去百度mp3搜索吧 4 心理学定义◎ 定义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prejudice)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discrimination)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 ◎ 产生原因◎ 团体冲突理论团体冲突(group conflict)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团体冲突理论还用相对剥夺的观点解释偏见何时产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 社会学习理论Ashmore (1980)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比如少数民族和妇女)的偏见。 ◎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斥外团体的人)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多数人与少数人不良行为的比率相同,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被过分估计)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 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心理动力理论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偏见是一种人格病变。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Adorno(1950)对“权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研究。他发现30年代德国人的反犹太情绪是由权威性人格中发展起来的,这一人格的特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绝对固执;认同并夸大权威;将对某些人的敌意扩大到一般人身上;具有神秘及迷信的心理倾向。 ◎ 偏见的影响◎ 对知觉的影响偏见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以性别偏见为例,尽管上男性与女性的身高一样,但人们的实际判断依然有很大的差异。 Spencer和 Steele(1995)在研究针对女性数学能力的刻板印象时发现,男性与女性数学能力的差异受测验指导语的影响,在测验之前如果告诉参加测验的男女生这个测验会有性别差异(男性成绩优于女性),则实际测验能发现这种差异;如果测验前告诉被试该测验不会有性别差异,则这种差异也确实消失。 ◎ 对他人行为的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影响他人实际的行为表现,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中。偏见不仅影响偏见持有者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对方的行为,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Rosenthal(1978)把这种个体使得目标对象产生符合预期行为的现象叫做自证预言,也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 ◎ 消除偏见的方法◎ 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的偏见主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因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可以减少或消除偏见,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的影响。 ◎ 受教育水平接受的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将越少。有时候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自己的无知和狭隘,所以通过让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来减少偏见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 直接接触Amir(1969)、Brewer与 Miller(1984)提出的接触假设(Contact hypothesis)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Pettigrew,1969);有亲密的接触(Cook1964 ,Herek 1993);团体内部有合作,并有成功的机会(Aronson 1978);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Blanchard 1991)。基于这一假设,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