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譬况 |
释义 | 词语解释譬况 亦作“ 譬况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逮 郑玄 注六经, 高诱 注《吕览》、《淮南》, 许慎 造《说文》, 刘熙 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 明 杨慎 《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 秦汉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 刘师培 《文说·和声》:“同一字而音韵互歧,同一音而形体各判。故‘读如’‘读若’,半为譬况之词;‘当作’‘当为’,亦属旁通之证。” 注音方法方块汉字是不标音的,学汉字的人碰到生字、难字怎么念呢?现在我们用汉语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但古代汉字标音用什么方法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种,或者说四个阶段: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一、譬况法。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被)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了,这种方法只是说明某字发音应该怎样怎样,实际上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标音方法。 二、读若法。就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如“珣,读若宣”,“蜡,读若狙司之狙。”这种方法只求近似,当然所标的音也是不十分准确的。 三、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诞,音但”,“中,音忠”。这种方法才算得上是正式的注音方法,其优点是简捷明了,但在无同音字或同音字较冷僻的情况下,就往往注不出来或注音不准。比如旧版《辞源》注“仍”用“成”,音不准;注“仳”用“嚭”,两个“pi”字都难认,注了等于不注。 四、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分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红,胡笼切。”也就是,红(hong)——胡(hu)+ 笼(long)。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比起以前几种方法是大大前进了一步。但因为汉字是方块字,要用两个汉字去拼合出另一个汉字来,实际使用中总感不便,而且由于注音在变化,有些字已经很难“切”出它的读音了。另外,同一个声母或韵母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表示,如用“t”作声母的字,就有“同、”徒、贪、叹…...”等等,这样,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划一,掌握起来非常繁难。 反切法产生以前,汉字的注音方法有譬况、读若、直音。这三种方法产生的次第如何呢?一般认为是由譬况到读若再到直音,也就是说譬况是最早的注音方法,如李新魁先生的《古音概说》写道:“譬况是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某字的发音状况的”,“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譬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