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玉 |
释义 | 哈尔滨话剧院演员。彭玉17岁登台,29岁参演第一部电影《千万不要忘记》。彭玉老师亲切和蔼的性格,大方自然的表演方式,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文名:彭玉 别名:彭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哈尔滨呼兰区 出生日期:1934年1月26日 职业:演员 经纪公司:哈尔滨话剧院 代表作品:千万不要忘记、月圆今宵、梦想成真 主要成就:第0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 演员演艺彭玉出生在哈尔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彭玉是班上的文艺委员,经常自编自导自演。父亲非常反对彭玉演戏。有一次父亲在下班回家路上,碰巧看到彭玉在公园里演戏,她回家后,父亲二话没说就踹了她一脚。但彭玉不死心。 师范毕业后,她先当了一年教师,业余文工团让她在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扮演红军的妹妹,虽然只有一场戏,17岁的彭玉特别认真,演得特别真实,终于被调到专业文工团。但是她仍然不敢告诉爸爸实情,而是说帮剧团抄剧本。 自17岁登台演话剧后,直到29岁她才触电演生平第一部电影《千万不要忘记》,她在里面扮演一位老大娘。谢铁骊导演的这部革命题材电影在60年代国内影坛反响相当大。上了报纸,进京演出,又受到周总理接见。此后,彭玉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和电影屏幕上,由于她扮演的角色90%都是“老旦”,不是老太太就是老大妈,因此国内影迷鲜有人知。 婚姻彭玉的第一任丈夫是她在哈尔滨话剧院的同事,1995年不幸因病去世。他们结婚的时候,彭玉才19岁。那时候谈恋爱唯一的场所就是电影院。男友一扒拉彭玉的手,给她一卷糖,要她三天以后答复他。彭玉就想这卷糖到底要不要,要就得答复人家,不要也不好意思坐那儿看电影。后来彭玉当然还是同意了,两人有了两个女儿(赵玲琪、赵珈琪)。 彭玉的第二任丈夫是她的前任丈夫的姐夫。一位脑外科专家。他们的蜜月就是老伴到海南开学术会议时度过的。 电影作品首播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1964 《千万不要忘记》 姚母 谢铁骊 秦文 2000 《月圆今宵》 刘娘 陈力 奚美娟 2004 《梦想成真》 田母 沈涛 郭冬临 关咏荷 冯巩 李琦 2007 《我的左手》 胡母 陈国星 李幼斌 2009 《我们村的指导员》 母亲 乔杰 杜旭东 魏积安电视作品 首播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1995 《年轮》 邻居大娘 邓迎海 王志刚 王丽波 1996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陈燕民 曹颖 2002 《空巷子》 姜玉华 王晓明 佟丽娅 娟子 2001 《东北一家人》 陈久香 英达 巩汉林 李琦 2002 《东北一家人2》 陈久香 英达 巩汉林 李琦 2002 《肇事者》 被撞老人 陈力 周莉 董晓燕 2003 《我们都是好朋友》 许奶奶 刘雅娜 袁婷婷 2003 《别动我的抽屉》 周老师 李童 王姬 2003 《活着乐着》 妈妈(张爱琴) 马骁 于震 2003 《浪漫的事》 妈妈 杨亚洲 倪萍 朱媛媛 2005 《老爸老妈 兄弟姐妹》 老妈(范淑贞) 张晓强 牛莉 2005 《婆家娘家》 华母 斗琪 李琳 2005 《上书房》 徐夫人 曾丽珍 杨幂 袁宏 寇振海 2005 《不能失去你》 王大妈 张番番 满江 海清 2005 《小巷总理》 谢保芳 刘建华 萨日娜 2005 《谁在你身边》 杨母 孙沙 马跃 2005 《饮食男女》 刘妈妈 李安 于娜 陈思成 2005 《离婚进行时》 洪尘 徐宗政 江珊 2006 《家事无理》 鲍母 杨晶 王丽云 2006 《媳妇》 婆婆(徐淑贞) 斗琪 娟子 2006 《红梅花开》 冯淑珍 余丁 王刚 牛莉 2007 《追着幸福跑》 田姥姥 王东 郭德纲 2007 《亲家》 郑玉芬 阚卫平 吴启华 陈松伶 2008 《县长老叶》 诸葛母 郭德纲 郭德纲 林心如 刘烨 2008 《鸡毛蒜皮没小事》 张大娘 王宏桥 郭德纲 2008 《清官巧断家务事》 老夫人 王宏桥 郭德纲 刘金山 2008 《晒幸福》 范母 杨亚洲 2008 《幸福一家人》 叶美心 林丛 刘子枫 2009 《瞧这一家子》 婆婆 王好为 刘小庆 2009 《桂花打工记》 客串 英达 李颖 2009 《女人不坏》 李母 金姝慧 谢娜 2009 《错爱3》 姥姥 邓迎海 凌潇肃 2010 《非常90后》 杜映红 泽西 张铎 黄小蕾 2011 《我和老妈一起》 老妈 余丁 殷桃 2011 《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 婆婆 丁黑 刘一含 童谣 2012 《谁来伺候妈》 林母 余淳 邵峰 赵珈琪参加访谈 参加时间 访谈名称 2010年10月21日 鲁豫有约 (与二女儿赵珈琪) 2010年10月29日 鲁豫有约 所获奖项 2001年获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女主角《月圆今宵》 2001年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月圆今宵》 副部长彭玉彭玉,女,江西于都人。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历任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人事司司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副部长。 清代将军——彭玉提示:最近,由彭氏宗亲和彭玉将军后裔、亲戚捐资,雕塑家、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的李在中雕塑的彭玉将军铜像竣工,将于8月7日在吴川市区江心岛雕塑园隆重举行揭幕仪式。“一石激起千重浪。”吴川人至今对彭玉将军(1832-1883)津津乐道:广东最早引进使用外国轮船和自造轮船的参与者之一,广东近代海防(军)发展的奠基者及先行者之一,清代一品武官,为家乡治水患、救助灾民,建立书院培育英才,建立圩市繁荣地方经济…… 船工生涯1832年(道光十二年),彭玉在吴川市振文上彭村出生,彭家住的是土坯茅屋,非常贫困。八岁那年,彭玉父亲病死在茅屋里,从此彭玉便开始做童工,帮大户人家搓麻绳和到河边捕鱼捞虾,还为家里干农活。在众多的穷孩子中,彭玉不仅学会了游泳、潜水,而且游水速度最快,水性最好。15岁,经亲戚介绍,彭玉到盐场挑盐,一担数百斤,挑到海边的大船上,每次来回几十里路。 19岁时,有位船主看到彭玉力气大,让他上大船做船工,往来于越南、海南、北海等地运输货物。虽然船主在工钱上刻薄,但是彭玉从不计较,只要船主高兴,给多少都行,毕竟做船工比挑盐所赚的钱多。他包揽了船上所有的苦、脏、累活,像树桅杆、升大帆、抛大锚、抱甲板、补大网鱼、装卸大货以及深海里捕捉大鱼、爬桅杆整理大帆等,干得非常利落,肩扛、手提、腰背等重活样样都行。而且,他还学会了驾船、修船,凭经验判断天气变化。做船工当年,他跟船主送货到越南,返回途中遇到了海盗,有几个牛高马大的海盗跳上大船欲抢夺财物,彭玉一一把他们制服。彭玉由此名声大振,船主把他当作自己亲生儿子看待,让他管理手下的船工。 1852年(咸丰2年),彭玉随船送货到琼南思博,途中突遇台风,船沉人没。彭玉在大海中漂流两昼夜后,被越南海域的土匪救起,逃脱后乘坐过往商船回国。 投军从戎,肃清匪患晚清时期,匪患严重。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彭玉于1853年(咸丰三年)毅然投军,加入围剿匪军的黄岩镇总兵黄彬带领的水师。有一次,几个水兵抬着一块又厚又长的甲板,非常吃力,抬一阵放下一阵,而彭玉自己一人用双手将这块甲板抱起来很快地搭到船上,让将领们上船。黄彬看见后,对彭玉另眼相看,不久便让他当上哨长,负责指挥两艘舢板,浆、柁、篙、炮手均由他指挥。 在随后的征战中,由于彭玉战功显著,深受黄彬、张国梁、都兴阿等晚清重要将领的器重。彭玉因此官升至千总、扬州守备、参将加副将街,成为清廷得力的从二品水师将领。 与此同时,广东区域一带匪患猖獗,劫匪不仅抢劫商船,甚至连朝廷的水师缉私巡逻船也抢劫,还打家劫舍,欺男霸女。1864年(同治三年)清廷命两广总督瑞麟清剿匪军余部和其他匪帮。瑞麟特调彭玉回师广东负责剿匪。 在1867年琼州海峡剿匪中,彭玉率领水师围捕号称海洋大盗心狠手辣的海盗头目李茂仔。他亲自指挥四路快船分队将匪船堵在琼州海峡最窄处10海里范围,并且不顾炮火危险亲自指挥炮手击沉匪船,其它几艘匪船被截停靠岸,抓获匪帮头目李茂仔等46人。 1882年(光绪八年)12月,彭玉亲自带兵返回高州、电白、水东、梅菉,一举端掉茂名土匪莫毓林老窝,抓获二十四岭土匪头目。彭玉在广东剿匪十多年,肃清了匪患,百姓安居乐业,商船自由航行。 驻守香港,负责广东水师装备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1865年(同治四年)10月,彭玉被封为大鹏协副将,驻守九龙、新界,为清军驻香港海防的最高军事长官,肩负着南中国海防要地重任的同时还承担剿匪和执行粤海关与水师联防把守关口巡查缉私的任务。 彭玉组织力量摸清英方防线实力,提升水师装备,密切监视英军动向等,还协助两广总督瑞麟从香港购置外轮,组织水师学习外轮知识。他除钻研外轮的引进、使用、维修和仿造技术,核算对比引进与仿造的成本和海上实战演习运用的效果,向瑞麟购置外轮提供参考外,还向陈兰彬学习涉外礼节,聘请伍廷芳教英文,以便自己适应新形势统帅才能的发挥。 彭玉担任广东水师大鹏协副将、广东水师副将衔、广东外海(洋)水师总兵期间,协助两广总督瑞麟、广东巡抚蒋益浓整顿海防,参与从英法两国购买巡缉轮船7艘,在广州创设广东军装机器局,并协助广东巡抚张兆栋承办的广东军火局(地点在广州增城)调试水师兵器,当时仿造的蚊子船(一种浅水炮艇)交给彭玉负责的外洋水师使用。 1873年(同治十二年)彭玉任广东外海(洋)水师总兵不久,在琼州海峡举行一次新舰演练,共有20艘新型战船出动,其中有9艘是英法制造的,只见片刻功夫,战船近百门炮把临高角岸的山包炸成平地。这次演练,展示了换洋轮换军火装备后的广东外海(洋)水师具有的战斗实力,体现了广东外海(洋)水师向近代海军的方向发展。彭玉当时是提督衔同一品官位,广东引进海军装备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他既是协助者,又是执行者还是使用者。 1875年(光绪元年),彭玉等人向清廷提出加快建立粤洋海军的建议,随后,总理衙门正式提出建立北洋、南洋和粤洋海军。1874年(同治十五年),广东巡抚张兆栋于广州文明门外聚贤坊创办广州机器场,开始自造和仿造轮船,在船型、炮式的设计上不断征求暗熟水战的彭玉意见。不久,制造的4艘军舰交给广东外海(洋)水师使用。此时彭玉任提督衔广东海(洋)水师总兵兼碣石镇总兵,并协助两广总督刘坤一分管全省海防事务。期间,彭玉加大查缉走私力度,认真检查各大小口,坚持巡海,严格按“钦定税则”办事,对外国商船实施海关会同水师共同监督防范制度,体现了对国家主权完整的高度负责和关税独立。 1879年(光绪五年),朝廷颁旨命彭玉进京议事,后又留在广东管理海防事务,同年8月,被加封琼州镇总兵。因勤于海防军务,长期过度劳累,彭玉积劳成疾,于1883年(光绪九年)病逝,终年51岁。 为家乡办实事彭玉虽然当了大官,但是他十分热爱家乡,竭尽全力为家乡排忧解难,深受乡亲爱戴。他一生主要为家乡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治理水患、救助灾民、兴办教育、开办圩市。 彭玉的家乡吴川彭屋村,位于鉴江下游岸边,每逢持续暴雨,水位上涨,农田几乎全部被淹没,农作物颗粒无收,村民生活非常艰难。彭玉回乡调查了解到,吴川之所以连年发生水灾,是由于作为鉴江段的奇艳至木绵村长达七八里长的主干河道年久失修,河床淤塞所致。他立即向朝廷呈报整修计划,在争取当地官府出资修整河道江堤无望的情况下,自己出资先把这七八里河段的河床抬高,随后又捐巨款修筑三江堤围,消除了当时家乡严重的水患。为随时救助灾民,彭玉在家乡买地建造“谷仓”,用于积谷备荒。每逢灾年,把谷仓里的谷米捐出部分赈济灾民,其余廉价出售,平抑飞涨的米价。1877年3月,家乡遭遇特大自然灾害,彭玉获悉后立即命令手下用大船从外地运谷米回吴川,平粜赈灾,还免收重灾户的粮钱。 同治年间,彭玉回乡看望母亲,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直没有改变,读书人少、文盲多,便在家乡创建振文书院,成为当地著名的最高学府,当地著名学者李文泰等受聘在书院执教。书院培养出不少秀才、举人进士。为繁荣家乡经济,彭玉捐资开办振文圩,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交易流通。 彭玉有三个儿子,长子彭振国,三子彭东原。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