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庞贝的末日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画珍品

画作名称: 《庞贝的末日》

作者: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 K·P·Brullov,(俄国)

创作年代: 1833 年

风格:古典主义

题材: 历史

规格: 58x81cm

质地: 板 油彩

收藏地: 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作品简介

1827年布留洛夫随建筑考古队赴庞贝遗址考察,这是一座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吞没的罗马古城。布留洛夫站在这自然的废墟上,脑海中浮现出处于动荡的俄罗斯祖国。于是诞生了创作这幅画的构思——从真实的自然事件中去描绘历史变迁事件中人们经历的灾难和心态。

画家意在通过对“末日”这种惊心动魄的主题的描绘,揭示了人们在祸害降临时所表现出的人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互相帮助和关怀。这幅画的立意正如赫尔岑所说是:“非常自然地在俄罗斯画家的心灵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从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出发,吸收现实主义因素:虚构的场面、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矫揉造作的人物组合。画家将这一切自然地安排在一个真实可信的环境之中。画中描绘了火山爆发的瞬间,天崩地裂,火山灰夹着岩浆如倾盆大雨一般从天而降,宏伟的建筑即将溃崩,雕像将从屋顶倾落,丧魂落魄的人群忙于逃命,背景的火山喷发着闪电般的狰狞火焰,吞食着周围的一切。这充满动势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光色对比、人物的痉挛性的动作、他们惊恐的神态及绝望的表情,都加强了画中的悲剧性效果。画家表面上画的是庞贝末日,实际上暗示着自己祖国俄罗斯历史变迁,为了表明这不是历史上的悲剧,而是俄国社会现实,他有意将自己的形象画在左面亮区一组人物当中,头上顶着油画箱的年轻人正是画家自己,表明祖国的社会动荡正是画家亲身经历的事件。

《庞贝的末日》完成于1833年,1834年在意大利米兰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社会,尔后赴巴黎震动画坛,最后回到彼得堡,表明俄罗斯美术的凯旋。普希金说它是“俄罗斯画坛的初日”,果戈里庄严宣称它是世界性的创作,创作的思想“属于我们世纪的最完善的趣味”。布留洛夫的这幅作品,没有主角,所有人物都是历史的参加者,所有登场人都强烈地感觉到不可避免的历史变迁和震荡。

画家简介

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1799—1852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学院派的代表大师。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画家兼装饰雕刻家,在他10岁时就被送进彼得堡美术学院幼儿班学画。尔后升入美术学院师从于叶戈洛夫和伊凡诺夫,很快掌握了学院派的素描技法。1822年赴意大利学习,意大利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光辉成就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但他并不满足于对大师作品的模仿,他说过,我不需要跟着流派走,那样就如同阿谀奉承一样。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新画风。布留洛夫在创作中追求理想化的美,并力求使其接近古典美的标准。但他摆脱了古典主义中那种枯涩的背景和僵化死板的色调,而追求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空气的表现。

布留洛夫1827年赴庞贝古城遗址考察,于1833年完成了名作《庞贝的末日》,为他和俄国赢得了声誉。1836年他载誉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彼得堡,立刻被皇家美术学院聘为教授,从此他不得不接受官方和教会的订件,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普希金说过:“布留洛夫不能做沙皇尼古拉的仆人。”布留洛夫回国后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肖像画上。他的整个创作思想和方法是矛盾着的,他的历史画和宗教画多为古典主义学院派式的,而世俗的肖像画又有罗可可样式特征,但在他优秀的肖像画中又是现实主义的。甚至被A·佐托夫称之为:“达到现实主义绘画的顶点,并给俄罗斯艺术指出前途。”可见他在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绘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普希金说他的《庞贝的末日》是“俄罗斯画坛的初日”。可谓一代宗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