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盘溪镇
释义

盘溪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境东部,东与弥勒县和建水县、南与华溪镇、西与宁州镇、北与通红甸彝族苗族乡接界。镇人民政府驻地盘溪,距昆河铁路盘溪火车站1.5公里,距县城55公里。四周为群山环绕,中间为盘溪坝,面积176.5平方公里,有南盘江自北向南穿境而过。

中文名称:盘溪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

下辖地区: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政府驻地:盘溪

面积:176.5平方公里

简介

盘溪镇距离华宁县城63公里,与红州的弥勒县、建水县接壤,滇越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地处南盘江流域,海拔1120米属亚热带河谷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全镇现有人口51065人,现有耕地面积35532亩,是我县粮食、水果、蔬菜、烤烟、甘蔗的主产区。盘溪柑桔,冬早蔬菜享誉省内外。玉溪市柑桔研究所、华宁县牛山柑桔场、新村柑桔场就建立在盘溪镇境内。盘溪柑桔品质优良曾获中国第一、二届农业博览会奖金2、银奖2个,有9个品种获得农业部、云南省优质水果称号。柑桔产品以“早熟优质”而闻名,果子比其他产区提前40天成熟,现在,柑桔已发展为全县骨干经济产业之一。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工作,并且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历史

汉五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盘溪设毋单县。1662—1671年,福照庄翰林院检讨董健加筑大龙潭埂,开沟修建大、小冒洞。1741年,乡人陈丕显,倡导修建铁索桥。1777年开挖九甸大沟。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盘溪设二等火车站。

1939年奥人李粥三兄弟二人在火车站建小型机械化的盘溪糖厂。

1948年省工委派中共党员衬柏松、段亚华在盘溪段亚华家建立地下交通站,担负省与弥勒西山区游击队的联系等任务。并且在三江寨魏张氏家建立秘密联络点。

1949年3月28日,边纵十一支队在磨沙塘与国民党26军战斗,遭到伏击,4月盘溪区委会成立。

1950年1月12日盘溪区人民政府成立,同时华溪并入盘溪区。

1956年7月动员兴修华盘大沟,并上阵1000民工修建华盘公路。

1958年5月建华盘公路通车。1964年试种双季稻。1977年盘溪镇从盘溪公社划出,成立中共盘溪镇党委、盘溪镇人民政府。

1979年7月10日,召开群众大会,给“民捍团”平反,政府拨款160万元,重修清真寺和兴建民族团结大桥。

1981年,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2月,开始修建公路大桥。根据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为加强基层建设,1987年11月区乡体制改革,设立镇人大主席团和常务主席(1995年后为人大主席)。

1988年1月,撤区建乡,改原盘溪区公所为“盘溪彝族乡人民政府”, 原盘溪区委会为“盘溪彝族乡委员会”。

1998年12月盘溪彝族乡合并盘溪镇,1999年1月成立新一届镇人大主席团。

自然概貌

盘溪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位于滇中南,东连红河州弥勒县,南接建水县形成了两州三县的集合部。交通运输便利,滇越铁路穿境而过,北通省城昆明,南达河口,是玉溪市及华宁县连接滇南州、县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1995年,盘溪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总面积176.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2491.5米,海拔最低点1110米,距县城55公里。盘溪坝由南盘江、华溪河冲积而成,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1150米,属暖热河谷坝区,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降雨量853.8毫米,无霜期345天,素称"天然温室"。

乡镇经济

全镇辖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08个自然村、1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万余人,其中回、彝等少数民族占41%。多年来,盘溪以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镇有1550家企业,从业人员5643人,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水泥厂、八方糖业有限公司、石棉瓦厂、马龙化建股份有限公司华宁分公司、蔗渣刨花板厂),其中:马龙华建股分有限公司华宁分公司是华宁县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乡镇企业总收入56317万元,个私经济收入53779万元,经济总收入30155万元,工业总产值14242万元,人均纯收入2291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增长。99年,经市级评审验收,坝区东升、下街、盘江三个村委会达到小康水平,其他14个村委会正朝小康目标迈进。

农村经济

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010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0298万元,第二产业21923万元,第三产业17888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556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749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857万元,工业总产值6163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989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8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一般预算入405.7万元。全年粮食总产1501.53万公斤,人均产粮322公斤。

基础设施

(一)水利设施:盘溪水资源富集,水利条件优越。南盘江、曲江纵横盘溪,境内有1000多个出水点的泉水潭(大龙潭出水量为云南省第一大)。全镇现有水库坝塘24座,总库容量1148万立方米,小水窖3511口,共建成三面光沟26公里,水利化程度76%。特别是华盘大沟、矣则河水库、大龙潭三大水系为整个坝子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二)五通情况:盘溪镇是华宁县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滇越铁路、华盘二级公路穿境二过,铁路北通昆明,南达河口,公路东连弥勒县境内213国道,是滇中经济区和滇南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境内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现有乡村公路710.3公里,乡村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其中:通水泥路的36个自然村,通柏油路10个自然村,通沙石路27个自然村,通土路45个自然村。镇区有自来水厂一座,集镇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入户率94%,117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建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现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村委会16个,共110个村小组,12246户。全镇有36个村、807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户11733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11198户。

(三)能源建设:全镇建沼气池5035口,全部完成了“一池三改”。安装太阳能的农户2609户,占21%。

(四)集贸市场:镇区建有65.7亩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21亩的综合农贸市场1个,另有鲜肉市场1个,生猪市场1个,大牲畜市场1个,羊街集市1个。

(五)镇区街道情况:集镇区主干道基本形成,硬化率达100%,排水、路灯、行道树等配套设施完善。主要有联通路、青年路、新闻路、东升路、老城区路及南过境路。

(六)环卫设施:有冲水公厕36座,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坑7个,垃圾桶100只。

特色农业

盘溪盛产冬早蔬菜和水果,色香味均佳的“秋波兮”柑桔远销东南亚。冬早蔬菜有豌豆、茄子、蕃茄、苦瓜、青包谷、辣椒、洋葱、小香瓜等20多个品种,植面积14181亩,年产1914.86万公斤;水果有梨、柿子、芒果、龙眼、荔枝、石榴、密波萝、香蕉,年产75.37万公斤;牛山、新村两个柑桔场的柑桔远近闻名,年产柑桔47.4万公斤;甘蔗种植3068亩,年产15757吨,是盘溪八方糖业有限公司的坚实后盾。主要土特产品有“秋波兮”柑桔,洋葱、苦瓜、茄子、青包谷等冬早蔬菜。

招商引资

冬早蔬菜:种植面积16544亩,总产3324.68吨,年产值2795.33万元,种植品种以洋葱、番茄、茄子、鲜食青玉米、苦瓜为主。每年上市时间:12月至次年3月。欢迎全国各地客商前来接洽。

柑桔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量2700吨,产值486万元,上市时间为每年7月下旬至10月。欢迎全国各地客商接洽。

基层党团组织

基层党团组织

盘溪镇设党的基层委员会一个,总支17个,支部105个,党员总数1009人,党员中男性870人,女性139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139人,60岁以下的870人。设团的基层委员会一个,总支15个,支部107个,团员总数610人。

基层组织

盘溪镇设党的基层委员会一个,总支15个,支部95个,党员总数1352人,党员中男性人,女性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60岁以下的人。

设团的基层委员会一个,总支个,支部25个,团员总数1004人。

人口卫生

盘溪镇下辖1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118个自然村138个村民小组,2008年人口13229户,4702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6人。有汉族23219人,占总人口数的49.38%、彝族18007人,占总人口数的38.29%、回族5399人,占总人口数的11.48%、蒙古族、苗族、哈尼族等民族400人,占总人口数的0.85%。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3229户,47025人,有劳动人口29651人,占总人口的63%,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1013人,占劳动人口的45%,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8114人,占劳动人口的17%。

有二级中心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27人,村级卫生所17所,乡村医生41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78人,享受低保人数170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9862户,共计34336人,参合率73.6%。

旅游资源

潭泉文化

盘溪温泉源于县城东盘溪温水塘村旁,泉水自石隙中涌出,流量0.016立方米/秒,水温30℃,水质清净,有浴池、游泳池。

大龙潭文明长廊

盘溪大龙潭,又名七犀潭,由地河形成,出水量平均每秒达到了5.3立方米,是盘溪镇1万2千多亩农田的重要灌溉水源和3万多人民的饮用水源,当地群众称之为“母亲泉”。这里潭水碧绿,周围绿树成荫,风景怡人,与桔园、温水塘形成一组旅游景区,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的集散地。

盘溪镇把大龙潭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水源保护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从去年开始就对大龙潭实施绿化、保护、开发工程,并完成了游园小道、排污沟建设。在此基础上,今年该镇又投资20多万元,兴建大龙潭文明长廊。该长廊总长223.5米,宽4米,由玉溪、通海和盘溪的三家建筑公司承建。目前,长廊的花架搭建基本完工,待地面铺设完毕后,即可在长廊两侧种植花草。

政治政策

盘溪镇率先顺利召开乡镇人代会

2009年1月7日—9日,盘溪镇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补选了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听取和审查了镇人民政府、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及镇财政2008年决算和2009年预算(草案)。大会还通过了镇人民政府关于镇十届人大一次会代表议案、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报告及十届二次会议1件议案、55件建议的处理情况报告,作出了有关会议决议,确定了盘溪镇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会议闭幕后,盘溪镇人大主席团表彰了2008年度三个先进人大代表小组及17名优秀县、镇人大代表。

镇党委对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县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镇人大主席团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会议秘书组、后勤组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勤奋工作,是这次会议圆满召开的有力保障。

华宁县盘溪镇打造四大农业产业

为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盘溪镇采取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培育规模种植,着力打造甘蔗、冬早蔬菜、柑桔、烤烟四大农业产业。一是积极复兴甘蔗产业。甘蔗产业是盘溪镇的传统产业,一度带动制糖业、装饰板材业、糖制品加工业的繁荣。近年来,由于省内外糖价的下跌,严重影响了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面积大幅下滑,胶板厂原料供应紧缺。为发展甘蔗产业,复兴制糖业,巩固板材业,带动糖制品下游产品开发,盘溪镇积极促成昆河蔗渣板厂与糖厂联姻组建新的企业,采取宣传发动盘溪及周边乡镇群众种植甘蔗、统一调配甘蔗秧、对甘蔗收购实行保护价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复兴甘蔗产业。2005年计划发展甘蔗3000亩,实现产量1.2万吨。

二是发展壮大柑桔产业。依托牛山、新村两个柑桔基地,发挥热区优势,加快柑桔产业发展,广泛发动群众种植柑桔,突出特、早、优品种,进一步规范苗木管理,杜绝供应病苗、假苗,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柑桔产量,提升产品质量,做大“秋波兮”品牌,再塑盘溪柑桔大镇形象。

三是规范冬早蔬菜产业。冬早蔬菜是盘溪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为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彻底解决近年来出现的蔬菜卖难问题,盘溪镇积极协调组建蔬菜协会及中介组织,组织蔬菜外销;积极争取绿色食品认证,拓宽蔬菜市场;充分利用农科员及科技特派员两大力量,加强技术指导服务,规范冬早蔬菜种植。

四是培育壮大烤烟产业。烤烟产业是盘溪镇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为加快烤烟产业发展,促进山区群众增收,盘溪镇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宣传发动适宜地区群众种植烤烟,全面加强技术指导,做好烤烟育苗、移栽、中后期管理、烘烤及烟叶收购等一系列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单产,争取在产量、均价方面有较大突破。

文化遗迹

风景名胜

前人用“明旗暗鼓八方树,倒挂金沟铁索桥”反映盘溪风景名胜,目前暗鼓、八方树、铁索桥已不存在。七犀潭:现今叫大龙潭,清康熙初年出水,1662—1671年,福照庄翰林院检讨董健加筑大龙潭埂,开沟修建大、小冒洞。经水利技术人员考察测量,七犀潭呈锅状,深达78米,出水量4.169立方/秒,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大潭。2000年市县投资80万元修建,2003年投资100多万元实施开发保护工程。如今的七犀潭,不但是全镇2万多人口的饮用水源和江东几千亩农田灌溉水源,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清真寺:盘溪镇现有清真寺7所,佛教寺1所,基督教堂1座,耶稣教堂1所。其中最为壮观、最具民族特征的是北门清真寺。该寺地处盘江村内,始建于清代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由复兴楼、礼拜楼、南北厢楼、沐浴室、院心花园组成。

小红山烈士塔:距盘溪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小红山北坡箐边,1991年为1949年3月29日边纵十一支队在磨沙塘遭国民党26军伏击牺牲烈士而修建,站地740平方米,建有一墓一塔。

明旗山:位于磨沙塘以西的群主山峰,面积约五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10米,气势磅博、雄伟壮观,似如平地耸起的一面旗子,故称明旗山,远望有点象一双耸立的马耳朵,所以地方人又称马耳朵山,是我镇最年青的山脉,距今约600万年左右。

文物古迹

华盘古驿道:华宁至盘溪抵达大寨达广西。

开化寺:又名龙株寺,位于盘溪镇西南3公里许,始建于清雍正末年,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镇江寺《重修常住碑记》碑:碑现存于盘江小学。

铁索桥:位于华二中东面的南盘江,建于清代乾隆七年,雅称宁津桥,毁于1958年

文化教育

有县属完中一所,镇属普通中学一所,完小17所,教学点一个,有教师832人。目前在校学生人数2703人,其中小学生人数1905人,中学生人数798人。镇内有镇文化站6个,村级党员活动室17个,村文化活动室44个,余业文艺宣传队54个,36个村、8075户有线电视网。

民风民俗

盘溪镇多民族杂居,以彝、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回族习俗

每日沐浴,是回族的良好卫生习俗之一,全身沐浴,谓之“大净”,局部沐浴,谓之“小净”,会礼前必须“大净”,“小净”酌情处理。主麻日,凡精血外液之后,如房事、行经、产后,必须大净,大小便后小净。

回族重互助,死了人同族亲友尽力资助,不用殡葬品,只用白布裹全身,用金匣装殓送葬,不铺张浪费,但不论贫富,都要拿出一定财物做“伊斯科”(施舍)。

回族有五件主要功课,即:认、礼、斋、课、朝。其饮食只吃牛、羊肉,兼吃鹅、鸭、鸡、鸽。

其传统节日有:

1、圣诞节。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节日,每年定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圣诞节。节前,家家装点庭院,清扫街道,把清真寺用彩旗、鲜花、标语、对联装饰一新,节日到来的早晨,男女老幼,喜气洋洋,相互祝贺,在寺内开会后就餐,隆重热闹。其他民族也主动前往参加庆祝,受到回族的热情接待。

2、古尔帮节,每年教历12月10日清晨,穆斯林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后,宰牲(牛、羊),除自食外,施散 者。

3、开斋节(尔德、菲特尔),教历九月初三入斋,到下月初三开斋。凡男满12岁,女满9岁的穆斯林,都要把斋一个月,把斋期间,白天禁饮绝食。开斋节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聚集教堂“会礼”,礼毕后上坟,以示对死者之敬意。

彝族的风俗习惯

1.婚姻习俗

(1)初恋。从前男女恋爱,小伙子约小姑娘去玩,还有拖拉现象。这种现象到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没有了。小伙子约小姑娘去玩(跳舞)不需约定在什么节目,而是随时可以约定。只要一有机会,小伙子的领队就找小姑娘的领队去商量约定玩的日期,日期商定后各自分手。(阿哲族玩的时间一般定在晚上),约定的日子到了,小伙子们一起到约定地点去找小姑娘,离约定地点隔一段距离时,小伙子先打口哨。小姑娘听到口哨后,随即也回口哨。然后,男、女双方走拢。见面时,男领队道:“有心的阿姐来到了,有心的阿姐请跟小弟走”。然后,小姑娘们就跟随小伙子到小伙子们选择好的场地,场心燃起篝火,小姑娘、小伙子们沿火围成圆圈,小伙子手持乐器(弦子、二胡、笛子),吹、拉、弹、唱起来,围火起舞,在歌舞乐器声中,男女双方都以奉成的歌调轮番而唱,从不用不良言调挖苦对方。慢慢的,男女已有上年纪的喜舞者参舞。(女方只有来时的小姑娘参舞),而原来参舞的小伙子则一个一个慢慢地退出舞圈外,偷看参舞的小姑娘。舞毕。小伙子、小姑娘们各自散在一边。各自的领队问自己一边的同伴:“你给喜欢某某人?”如小姑娘已喜欢,当晚就会跟着自己的意中人回去。住上两三天(如小姑娘仍然还是喜欢小伙子),小伙子把小姑娘磅回去。在回去的路上,小伙子向小姑娘提出约定下一次见面的日期,男女双方会按预定的日期赴约,恋爱关系就会越来越深。如小姑娘再喜欢小伙子,在小伙子送她回家时,虽是约定了下一次见面的日期,但到了日期,小姑娘就不会再来与小伙子相遇。

(2)定亲。彝族的现在和从前一样,当男女双方的感情逐步加深后,小伙子就会找媒人(介绍人)到女方家提亲。当小姑娘的家人答应后,小伙子家则备办吃小酒的东西到女方家。名为吃小酒,实际上已叫答口酒。席间,媒人与小姑娘的家人还会商量吃大酒(定婚酒)的日期,小姑娘的家人还会提出吃大酒要求小伙子家备办多少桌的酒席和需拿些什么东西来。由媒人转告小伙子家。吃大酒的日期到时,小伙子家把备办好的酒、菜等挑到小姑娘家,和随去的人一起,动手煮饭做菜给小姑娘家及请来的客人吃。事过之后,媒人受小伙子家人之托,到小姑娘家商量到结婚时需送、买给新娘及家人的礼银、衣物等。小姑娘家提出的条件小伙子家答应后,就择定结婚日子,择定的日子一到,双方就准备举行婚礼。(3)婚礼中的退车马。在结婚的当天,当新郎把新娘拉回来,到新郎家门前时,新郎家要在门口摆放一张桌子,上面供有一个猪头,茶水等物,退车马的师傅把新郎、新娘喊到桌前站好。师傅开始高声念退车马的词句,直到念完,才允许新郎、新娘进门。阿哲族称这一序节为“退车马”。

(4)招亲。姑娘家招一个女婿。姑娘家象男人娶媳妇一样,女婿所要的礼银、家具等物全部要由姑娘家置办。到举行婚礼那天,新娘要挂着红到新郎家去娶新郎。阿哲族现在招亲(即招婿)和从前一样,没有改变。2.吹锁呐的习俗

彝族吹锁呐从古到今都相当盛行。锁呐有小、中、大几种。小锁呐、中号锁呐常用于红事(结婚)节日、喜庆日、吹奏的是喜乐(喜庆的调子)。阿哲族办喜事都少不了要请吹锁呐的师傅。小号、中号、大号的锁呐常用在发丧处,吹奏的是哀乐(哭、丧调子)。锁呐在阿哲族的喜事、丧事中处处可以看到。

3.丧葬习俗。彝族中男人或女人死后,要请两主(师傅)念白马书,师傅请来后,就开始念,无论耽搁到多时候,都要等西主把所要念的白马书念完,才可以把死者抬出去。能力大的人发丧,如上几代死的人没有发过丧,此次要连上几代死的人全部接回来一起发。能力稍小一点的,只发刚死的这一俱。没有能力的也就不发了。

客人拉来的牲口(牛、羊、猪等)献了以后,各自拉去宰杀,交一半给死者家,剩下的一半自己带回家去,用这一半招待自己喊着去的人,如自己不愿留,要全部交进去也可以。

4.饮食习俗。

(1)喜吃生肉。彝族逢年过节杀猪吃,喜欢做一个菜——生肉。杀一个猪这一个菜不做出来吃,人们就会说:“杀个猪不得吃生肉,就象没有得肉吃一样”。

(2)喜吃鸡涣子(即鸡血)。彝族每逢杀鸡吃都要有一个菜——就是鸡涣子。杀鸡不做这道菜,人们也会说:“杀个鸡,不得吃鸡涣子就象没有杀鸡一样”。

(3)喜吃鸡肉稀饭。彝族族一遇到杀鸡吃,喜欢鸡肉煮一锅鸡肉稀饭。就是把鸡煮熟,再把米捞进去伴着煮,饭煮熟后,把鸡单独捞出来,可吃凉鸡,稀饭单独用盆子装。开饭时可以自由食用。

5.服饰。彝族的妇女,她们都缝自己民族的服装,一到节日或喜庆日,她们都各自穿上自己喜爱的少数民族服装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节日活动。如今老年妇女和青年女子她们仍然都保留着一套结婚时的少数民族服装。

彝族少数民族服装的穿带。头上,带有勒辫,勒辫上有蝴蝶。面门上端有角(名曰:狮桃花),脑后有勒辫链。右耳上端有勒辫链,链上有吊台。勒辫上面有汉尖,汉尖后方有汉尖飘两条,由汉尖链扣死。汉尖带起时前方呈三角状。身上穿的民族服,齐胸脯以上到领口都钉有银破(用银做成的)。其它地方和袖上绣有花纹。腰上系有围腰,后端有围腰链可以扣住。裤子,裤子多采用黑色小腿(两只小腿)一端用淡绿色的布相接。脚上,穿翻尖鞋,很厚实,鞋面绣有花纹。整套服装上的银破、蝴蝶、丝桃花、挂链、围腰链全部是用银子制成的。一套服装的价值是相当可贵的。阿哲族的男子,裤子、鞋子与其他民族相同,衣服呈黑色,领口和衣服边上、腋下到边及身后的边都绣有花边,衣服的扭子是银毫打在上面,有贰分的人民币毫子大。头上象宋朝时的男子一样用红丝绸打个结,这就是阿哲族从前男子的服饰。

苗族的风俗习惯

1.婚姻习惯

苗族婚姻方式与彝族基本上相同,谈恋爱除在“花山节”上对歌而成外,其他场所也会谈成。所不同的他们在举行婚礼日,新郎到新娘家去迎娶新娘,首先要从家里准备些晌午(即干饭)到半路上吃。新娘从娘家出来之前也要准备晌午到半路上吃。她们所准备的数量要连新郎和带去的人都够吃。到半路用餐时,鸡身上的部份,如鸡大腿等只有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才有权吃,其他部份由带去的人吃。婚礼完毕,新娘这送亲的人走完后,新郎家立即把大门关起来锁好,要等到外边有人来喊开门,经过一番对话后,新郎家才把大门打开,外边的人随着抱个大石头冲进门内,口中喊道“发财、发财”。

2.其它爱好。

苗族男子喜欢捕鸟守猎。一但捕到猎物,多少不论,参与者都有一份。

苗族男子喜欢吹芦笙、弹弦子。跳乐是男女苗族最喜欢的一种舞蹈,一到喜庆节日,他们就成群集队的到举办点去度欢乐的活动。

3.苗族的服饰

苗族有自己的民族服族,男子穿的服装与其它民族一样。女子有她们的民族服。从前苗族妇女会织布、自给自用。穿着妇女头上带有用布做成的套头(苗语:hōu)。套头的最外层绣有花纹,边上吊有线线。头顶上插有一把木梳。身上的民族服到处有用手工绣出的花纹。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绣有花纹,顶端有些小珠珠,系好时腰带两端垂向臀部两边。腰带上又系上一层围腰,围腰前面绣有花纹,围腰中段有一排小珠珠吊着,小腿上裹有绑腿,宽约20分,就象战争时期的战士打的绑退一样,走起路来轻松利索。脚上穿有翻尖鞋,一到节日,苗族妇女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去参与活动。

4.丧葬习俗

苗族的丧葬习俗与彝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人死后,东家(即死者家)出钱请玩乐师傅(吹芦笙、打大鼓),一到要宰杀牲口的时候,师傅们先念一陈敬神等语言,然后吹、打乐器,接着是宰牛师傅用斧头来拷牛,直到拷死。

5.花山节

苗族最盛大的节日要数花山节,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每年的大年初二开始,举办五天至一个星期,一到花山节,组织这个节日的人,在选定的场地中央栽树起一根花杆,杆头绑有松毛,有一杆红旗插在顶端。时间一到,欢度节日的人们就在场地上围杆而跳,跳起他们民族中久跳不衰的乐。花山上有男子女子在对山歌,男子们身背乐器,跟着节奏随着女子跳起欢快的苗族乐。

花山节竖起的花杆一用三年,三年满后要更换新的花杆。原用的如不朽,有的村寨要举办小型的花山节。他们就把不朽的旧杆抬去用。

远景规划

进入21世纪,新一届党委、政府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高瞻远瞩地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工贸发展为突破口、以个私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以城乡开发公司为动作主体,加大结构调整步伐,实施生态恢复,城镇功能建设和产业群体培植三大工程,启动盘溪个体私营经济园区、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畜牧养殖示范园区、生态文明园区、竹林园区五大园区建设,力争用10至15年时间将盘溪建设成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的开放型小城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