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益生 |
释义 | 潘益生(1890~1968) 原名潘日福,人称潘大武生。2月14日出生于庄河(今庄河市)徐岭镇杨树房村曲屯一贫苦农家。自幼父母双亡,兄妹5人相依为命,7岁给地主放猪,生性刚强,地主打骂从不哭泣。放猪之暇常跑到县邑拳房窗外偷学武术,并在山上边放猪边练,终被拳师发现,破例地予以免费教授。 人物生平1901年农历三月初三小寺庙会,潘益生因看河北梆子戏武打着迷,把猪群扔在山上而被地主追打。他躲进戏棚“大衣箱”,戏班人见他可怜而供饭留宿。翌晨他跟武角们一道练功,班主见他少年英俊、天真可爱,认为是个学短打武生的好“坯子”,便将他收留为徒。从此,他开始了戏剧艺术生涯。 潘益生在天津进入戏剧科班,拜田洪如为师,9年后,成为武生大科,深受师长器重,逐渐成了该科班的佼佼者。20年代,潘益生在京、津、沪及东北一带很有名声,被上海评为三等演员,曾到朝鲜新义州、菲律宾吕宋岛演出。他武艺高超,但不图钱财。一次,山东军阀张宗昌看完他的戏要重金相聘,被他拒绝,张宗昌竟恼羞成怒下驱逐令,他只好跨海回到大连。在大连、金州一带,武生筱麟童和他唱起了对台戏,他以绝技压倒对方。回庄河时,沿途各地无不接他前往演出。时有二十里堡人何金翠、何金玉和山东人李云清、李翠仙等加入,他的戏班阵容强大、戏码繁多,到庄河越唱越红。 1928年,潘益生和范幼亭等6人在海城成立了“六合班”,全班160余人,他任管事。当时,“六合班”在辽南名声大振。30年代初,张学良在营口修建的“楞严寺”金身开光、和尚受戒时,邀他等4个戏班4台同唱7天大戏,独有他的戏台前人潮如海,掌声如雷,演出效果异常强烈。从此,他更是美名远扬,来聘者应接不暇。“九·一八”事变,潘益生激愤难遏蓄须罢演,回乡务农。1937年,伪县长王凤鸣在庄河搞起“协和剧团”邀他演戏,他严词拒绝,伪县长恼怒,派人抓他做劳工,他操起武术器械要和来人拼命,日伪人员深知他不怕死,悄然溜走。 解放后,潘益生虽年过花甲,但出于对新社会的热爱,积极操办成立业余剧团,并为之排戏。1959年,庄河评剧团聘他为武术教师。他不服年高,凭广博丰富的戏曲经历和颇有真知灼见的艺术才能,认真负责,授艺无私,为庄河戏曲事业洒下了汗水。 1961年,潘益生应邀到旅大市评剧团。他为评剧《义和团》设计的武打场面,惊险逼真,深受观众好评。他曾任庄河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古典戏被禁演,他自动辞职,临走时深沉地说:“古典戏曲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不能让它失传啊!我有一些做戏口诀,等用着时你们把它传下去吧”。 逝世1968年8月24日,潘益生与世长辞,终年78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