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文治 |
释义 | 潘文治(1882~1949年),字华庭,号达易,番禺县鹿步司朱紫乡(今天河区珠吉街珠村)人。其父潘名江为清末举人,务农为业。潘家有9兄妹,其排行第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潘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黄埔军校前身),学习驾驶,为第八届学员。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潘学成毕业,随后派任海圻舰枪炮大副。清宣统二年(1910年),派往英国学习。归国后,于1917年7月任豫章舰舰长,跟随程璧光率舰南下,组成护法舰队,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战争。8月,兼任孙中山成立的大元帅府参军。是年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8年1月2日,潘文治在孙中山的指挥下,率豫章、同安两舰炮轰桂系军阀,广东代督军莫荣新督军军署,迫使莫荣新就范,世称孙中山指挥潘文治“炮教莫荣新”。1922年6月16日,广东省省长陈炯明叛变,炮轰越秀山总统府。孙中山连夜出逃,在广州西堤珠江边首先登上潘文治为舰长的楚豫舰,并宿于该舰。次日才改登较大的永丰舰(后改中山舰)。潘文治率楚豫舰听从孙中山指挥,炮击陈炯明。之后,在1923年对广西军阀沈鸿英的战斗、反对原海军司令温树德的叛变等事件中,潘文治均追随和听从孙中山的指挥,毫不动摇,率领军舰,勇敢战斗。1923年, 11月8日,孙中山大元帅府指令第599号赞扬潘文治“志行纯洁,深资倚畀”。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潘文治为海军练习舰队司令,海军少将。 1924年7月底,经彭湃提议,成立广州市郊第二区农民协会,潘文治兼任广州市郊第二区农民协会委员长。是年底,任广东大元帅府大本营咨议。随后,因病辞职返乡。 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军校常有五六百名师生到潘的家乡珠村训练。廖仲恺、蒋介石、胡汉民和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常来珠村,并到潘家作客。 1925年5月,番禺县农民协会成立。潘在家乡珠村组织农民协会,被选为会长。是年在广州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中,珠村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做挑夫,参加平叛战斗。6月《广州民国日报》以“番禺农民自卫军歼敌殊功”为题报导了“珠村农民自卫军在郑千里、潘文治率领下,与革命政府合作,为阵地兴兵并作向导与后方警戒……。”此事受到广东省农民协会秘书,中共党员黄学增嘉勉,认为是中国农民参加革命的第一次。1926年年4月,“中山舰”事件后,潘文治任海军局代理局长。5月至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卫商管理委员会委员。期间,潘为官清廉,所缉私获物均秉公办理,自己分毫不取。不久,海军局改为军事委员会海军处,潘文治任处长。1927年10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海军处改组为舰队司令部,潘文治再任总司令兼任虎门要塞司令,擢升海军中将。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清共与屠杀革命志士,解散农会,收农民自卫军的枪。潘文治无意于蒋介石合作,次年,解甲归田。后来,潘文治以“不理世事”的藉口到杭州灵峰寺隐居,法号“曾觉”。民国26年,日军侵华时,从杭州辗转返乡。广州沦陷前夕,潘文治带家眷去了香港暂避,在港期间仍用各种方式激励海军旧部和在海军中任舰长的两个弟弟潘文绚和潘文谱奋勇杀敌。抗战胜利前夕,回到珠村。此后,一直在乡间居住。 潘在家乡居住期间,为乡亲办了不少好事。他尤其重视家乡教育。1936年,经他倡导,在珠村兴办珠村小学,在东圃墟办起东圃小学;1946年,又帮助村里重办珠村小学。并暗中帮助隐藏在老师队伍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和教唱革命歌曲,如《歌唱祖国的明天》等。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初期,有些村民轻信谣言而惊慌。潘向村民们说:“共产党是铲除土豪恶霸,没有什么可怕的。”稳定了民心。 是年11月(农历十月初五日),潘在家里病逝,终年67岁。当时《现象报》有作报导,叶剑英代表广州市军管会送来了花圈,珠村所在的番禺四区的学校停课公祭,列队参与,出殡时人山人海。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济深在北京也发来了唁电:“潘文治将军千古”。2001年1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为“潘文治将军故居”题匾,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也亲笔题词:“苍龙日暮犹行雨,寒梅雪后更着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