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朗 |
释义 | 潘朗 (1911-1981) 字裕璋,笔名潘公昭、潘光祖、宁静、杨义旗,浙江桐乡乌镇人。18岁考入浙江省兵工讲习所,结业后进省保安队服役。“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力主奔赴前线,被军方勒令辞职,遂脱离军队。初拟参加抗日救国团体,后又欲徒步北上抗日,皆因故受阻而失望彷徨。民国22年(1933)6月,乃以“浙江何君”之名致函上诲《申报》“读者顾问”栏,揭露反动军队,倾诉自己衷肠,询问如何继续奋斗。数日后,《申报》全文刊登此信,井指出“真正为民众奋斗,就会得到人民和社会的支持”。此后,各地读者七八十人写信给潘朗,表示同情和鼓励。不久,被《申报》馆录用。初任校对,后被聘为编辑,并参与该报社论起草工作。当时工资不高,生活清苦,潘朗要求进步,好学不倦,工作之余自学文学、历史及英语、日语,研究国际时事。先后被新加坡《南洋商报》聘为通讯员、上海《早报》(马相伯主办)聘为兼任主笔。民国24年夏,由小李(胡乔木)和朱兢洲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民国25年,中共领导下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后又改任香港《珠江日报》、《港报》编辑和主笔。抗日战争爆发后,以《申报》战地记者身份,到过延安和八路军抗日前线,对八路军英勇抗战,作忠实报道。抗战期间,在香港,通过《珠扛日报》、《申报》(港版),向海内外宣传抗日。民国29年(1940),在重庆主编《国讯》(即《救国通讯》,黄炎培等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民国30年,复回香港,主持《国讯》(港版)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光明报》编务。时任《国讯》、《展望》主编和苏商《时代日报》俄文翻译。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内进步报刊相继被查封,《展望》是唯一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所掌握的宣传阵地。民国37年12月.受党派遣去香港,入《星岛日报》及《华商报》社工作. 广州解放后,参与筹建《南方日报》,任编委和总编室主任。1953年,赴朝鲜战场。朝鲜停战后,调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科长,后改任专员,主管对外宣传和国际文化调研工作。在钻研政策、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情报,组织翻译撰稿,以及接待外宾等方面,作出很大成绩。 1963年10月,调外文出版局任业务办公室二处副处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严重迫害,心身备受摧残,家属亦受株连。粉碎‘四人帮”后,潘朗得到平反并恢复工作。 潘朗出身贫寒,全赖勤奋刻苦,自学成才,通英、法、俄、日数国外语。为人正直忠厚,襟怀坦白,待人热诚友善,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编著和翻译作品甚丰,然大半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其残存的1945年至1962年间的编、译著尚有:《越南民族运动史》《今日的台湾》,《东南亚各国内幕》等编著16种,《现代美国》、《美国的政党》、《印度游记》等译著11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