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女性学 |
释义 | 女性学的基本概念来自西方,也称为妇女学(women studies),是一门新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也可以说,西方女性学强大的生命力就是来自美国本土的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实践。 女性学概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性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国的女性学研究起步于80年代中期,由于高校女教师和女大学生群体的产生,也由于女性学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对高等教育中课程改革的积极影响。女性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早已进入大学现有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之中。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编写教学大纲开始,各所高等院校开展与女性学相关的学术交流。 五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女性学是从宏观,综合角度去认识女性,而不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去探讨女性某一方面的特质和行为特征;女性学的任务是把女性放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和揭示她的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分门别类地去制定某一类行为发展的规则.因此,女性学研究的"女性"是对各学科研究中"女性"概念的综合,对女性本体认识更集中,更系统,更具高度的抽象和理论概括. 第二种解释女性学以女性为研究对象,但不一定以女性主义的立场来研究问题.以女性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女性学,不同于"体质人类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妇科学",它主要研究妇女的社会性. 第三种解释女性学不一定以女性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对象可以是经济,环境和政治等,但必须站在女性的立场看问题,或者是以女性主义的立场或用某种女性主义的方法对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知识体系. 第四种解释强调女性学的跨学科性:女性学研究的是整体的女性,是对女性整体进行研究的学科,而女性作为一种存在物,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等等,女性学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女性这个社会存在物的本质和特征,其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女性的各种问题都要做出理论回答,这种研究是多角度的,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 第五种解释强调女性学的社会实践性:建立理论或学科是为了现实的需要和解决现实问题.建立女性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现实妇女运动.妇女运动要解决的是现实妇女问题———平等,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学可以说是人学的一部分,女性学的逻辑起点是"人",是研究整体的人类女性及其本质的科学.对人的研究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要放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揭示出来,研究女性的核心是要研究她的社会属性.由此可以发现,女性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男性的不平等,长期受压迫,歧视,不能与男性平等和谐地发展.女性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形成了以争取男女平等为目的的妇女运动,女性学的内容是研究这个运动的出发点,轨迹和前景. 专业历史2006年,教育部把女性学正式列入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在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招收中国首届普高本科学生。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学专业本科生进入了一个新颖的学术领域,开始了系统的学习历程。四年的时间里,2006级女性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和全系教师的殷切关注和培养下,不但系统学习了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还学习了跨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妇女史等知识,成长为拥有跨学科知识、性别平等意识、人文关怀、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女性学专业中国大陆目前仅有中华女子学院开设了本科阶段的女性学专业,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自2006年开始招生,每年在中国国内部分省份招收大约30名左右的学生。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是目前中国大陆高校中唯一的女性学系,秉承平等、尊重、合作、创新的理念,特别注重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跨学科知识、具备性别平等意识、性别分析能力和行动力的优秀女性人才。女性学系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教授与客座教授20余人。 女性学系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开展研究生教育、师资培训和干部教育,致力于女性学科和专业建设,服务于妇女发展,促进两性平等。女性学本科专业建设,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妇女发展、性别与政策分析、女性学教学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女性学系要求学生要掌握较宽厚的跨学科知识,拥有较强的性别平等意识和熟悉性别分析方法,掌握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2009年,女性学专业获批北京市和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女性学专业将被纳入一本专业招生的行列。充满朝气和生机的女性学系正朝着特色专业的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方向大步前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