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努尔干永宁寺碑
释义

刻有女真文最为著名的古碑是永宁寺碑和重修永宁寺碑。永宁寺碑全称是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简称永宁寺碑。因此碑刻于明代太宗——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1413年),一般称之为永乐碑。

永乐碑的历史地位

它们在最初及此后五百多年间,是立于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黑龙江在1858年《中俄瑗珲和约》之前一直是我国内河,除了南源额尔古纳河向北流之外,在黑龙江省漠河县折向东南之后,基本是向东流去。如果像某文说它流向北冰洋,它不仅不会是过去的内河今天的界河,这两块著名的女真文古碑也就无处立身了。汇合松花江乌苏里江之后,在黑龙江省抚远县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交界处折向东北,黑龙江流入古代的奴儿干地区(今属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在鞑靼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明朝太宗永乐九年(1411年)内官亦失哈奉皇帝之命与都指挥同知康旺,率兵从松花江、黑龙江水路乘船到奴儿干地区中心奴儿干卫所在地特林,在元代征东元帅府旧址开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流域与乌苏里江地区已设立的近二百个卫所。亦失哈第二次奉旨巡视奴儿干地区,于永乐十一年秋在特林北山上修建永宁寺,并刻石勒碑记事,即永宁寺碑。后来,因特林有永宁寺,黑龙江入海口的村镇被中国人称之为庙街,即今天的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亦失哈第二次巡察奴儿干所建的永宁寺,是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是为了宣扬明王朝召抚边疆各民族的功德。取“永宁”为名则是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所建立之碑是为纪念永宁寺的修建,石碑额题就是“永宁寺记”。碑文首行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碑铭记述了内官亦失哈奉明朝皇帝之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此碑的正面为汉文,阴面为女真文和蒙古文。碑身左右两侧分别刻写汉文、女真、蒙、藏四种文字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阴面刻女真文字是“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全文,女真文刻写的六字真言更属罕见,明王朝视女真文字与两种蒙文藏文同列,足可见明代女真族与明王朝的密切关系,以及明廷对女真文的重视程度。

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以钦差都知监太监身份再次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发现“永宁寺破毁,基地存焉”,于次年春天重建永宁寺并又刻石立碑,名为“重修永宁寺碑”。同样用汉文、女真文、蒙文镌刻铭文,即《重修永宁寺碑记》。因为此碑是刻立于明宣宗宣德年间,明清两代与民国年间又被称之为宣德碑。

历经风雨沧桑,两座永宁寺先后颓废,但这两块刻有女真文的古碑,却在此后三四百年间,仍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特林山上耸立。清末杰出的东北历史地理学家曹廷杰,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春,受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到黑龙江下游地区考察,他在《西伯利东偏纪要》中写道:“庙尔上二百五十余里混同江东岸特林地方,有砬壁立江边,形若城阙,高十余丈,上有明碑二:一刻敕建永宁寺记,一刻宣德六年重修永宁寺记……”文中庙尔即黑龙江入海处的庙街,混同江即黑龙江,宣德六年应是宣德八年。曹氏见到二碑是在1885年,距重修永宁寺已有四百五十二年。此前,清初宁古塔流人、爱国诗人吴兆骞随宁古塔将军巴海出征到这里见过;入侵黑龙江下游的俄国哥萨克士兵见过;十九世纪初曾到此调查的日本人间宫林藏见过……

但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和特林,毕竟是太遥远了。尤其是那里成为另一个国家的领土之后,这两块女真文古碑的信息也就杳如黄鹤了。它们的命运,它们几百年来偶尔露峥嵘的不平常经历,甚至近年来第二块古碑——重修永宁寺碑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小街露面的传闻,都有些神秘色彩。而它们作为明代东北与黑龙江地区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历史见证,不能不令人关注。

永宁寺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村以北 2.4 公里的江岸石崖上,是永乐十年(1412)亦失哈再次到该地巡视时为“柔化斯民”而建的佛寺。寺旁有两块石碑,一名《永宁寺记》立于永乐十一年,刻文 30行,每行 64 字。一名《重修永宁寺记》,立于宣德八年(1433),刻文 30行,每行 44 字。两块碑均记载了明创立奴儿干都司的经过,叙述了亦失哈巡视奴儿干的简要过程,在碑记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题名,其中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在中外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这两块碑的记载,1808 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在进入黑龙江流域“探险”时,曾见到这两块碑,并写入他著的《东鞑纪行》一书(1942 年东京版),1885 年中国学者曹迂杰奉命到黑龙江东岸调查,也看到这两块碑,并拓了碑文。1904 年老沙皇将这两块碑搬走,先是到了海参崴博物馆,据说后又转移了。

碑文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 伏闻天之德高明故能覆帱地之德厚故能持载圣人之恶神圣故能悦近而服远博施而济众洪惟我朝统一以来天下太平五十年矣九夷八蛮□山航海骈肩接踵稽颡于阙庭之下者□莫枚举惟东北奴儿干国道在三译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杂居焉皆□□慕化未能自至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野□□□□□□□□□物□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如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是以□法女直国□□□恐□□□矣□□而未善永乐九年春持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臣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辽金时□□故业□□□□□□今日复见而□矣□上□朝□□□都司□余人□□□印信□□衣服□□布钞□□而□依土立与□□收集□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十年冬□命中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择地而建□柔化斯民使知敬顺□□□相□之□十一年秋卜奴儿干西有站满径之左山高而有丽先是已建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势□雅粲然可观国之老幼远近济济争趋□□高□□□□□威□永无厉疫而安□矣即而曰亘古以来未闻若斯朝民之□□□上忻下至吾子子孙孙臣服永无□意矣以斯观之万方之外率土之民不饥不寒观□感戴矣尧舜之治大□□□不过九州之内今我□□□□□□□□□蛮夷戎狄不假兵威莫不朝贡内属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正谓我明□□□诚无息与天同体□无尚也□盛□故为文以记庶万年不朽云尔 永乐十一年九月□□日 张童儿 张定安 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张旺 抚总正千户王迷失帖 王木哈里 □□卫指挥失秃鲁苦 弟秃花哈 妻叭嘛 指挥 彻里 □□ 王谨 弗提卫指挥佥事秃称哈 母小彦同男弗提卫千户纳兰(以下不明)千户 吴者因帖木儿 甯□ 马兀良哈 朱诚 王五十六 □□ 黄武 王□君 □(以下不明) 百户高中 刘官永奴 孙□ □得试 奴□□ 李敬 刘赛因不花 傅□ □□里帖□ 韩□ 张甫 金□ □原 高迁 叶胜 □□(以下不明) 赵锁古奴 王官音保 王阿哈纳 崔三 鬼三 □□ 康速合 阿卜哈 哈赤白 李道安 □道 闫三 总旗李速右(以下不明) 所镇抚王溥 戴得贤 宋不花 王速不哈 李海赤 高歹都 李均美 都事席□ 医士陈恭 郭□ 总吏黄显 费□ 监造千户金双顶 撰碑记行人铜台邢枢 书丹甯宪 书蒙古字阿鲁不花 书女真字康□ 钻字匠罗泰安来降快活城安乐州千户王儿卜 木答兀 卜里哈卫镇阿古里 阿剌卜 百户阿剌帖木□纳 所镇抚 赛因塔 把秃不花 付里住 大罗孙 自在州千户□剌□哈弗□的 阿里哥出 百户满秃 木匠作头石不哥儿 金卯白 揭英 妆塑匠方善庆 宋福 漆匠李八回□匠 昔三儿 吏信郎 烧砖瓦窑匠总旗熊闰 军人 张猪弟 泥水匠王六十

张察罕帖木都指挥同知康旺 都指挥佥事王肇舟 佟答剌哈 经历 刘兴 吏刘妙胜 重建永宁寺□□ □天之高覆四时行万物生焉地之厚二气合万物育焉□人至德五常明万姓归焉□故□□仁昭而□□□所化□无为而治□□□□□者恭惟我朝布德□□□而逾明□□□□□□久矣□□蛮夷戎狄闻风□□而朝□贡者络绎不绝惟奴儿干国□□□之表道□余里人有□□□野人吉列迷苦夷□重译莫晓其言非威□□□其心非□舟□□其地□□□□□其居风俗之□弗能备述洪武间遣使至其国而未通永乐中上命内民亦失哈□□□□大航五至其国抚谕□□设奴儿干都司其官□□□斯民□□□捕海青方物朝贡上嘉其来服□给赏□□还之 朝廷□□□□□命□使柔化之十一年秋择地满径之左劫寺国民所观□□□曰□□亘古来未有□此□□也宣德初复遣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以下不明)圣天子与天体明如日月□德之□□□□□□□之其民□服且整饰□佛寺大会而还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至民皆如故独永宁寺□□基址有焉究□□其□人吉列□□□者绵悚惧战栗尤之以戮而太监亦失哈等体皇上好生□逸之意深加□□斯民谒□□宴以酒食□□□愈抚□于是人无老少踊跃欢忻咸啧啧曰天朝有□□之居乃有启处之方我属无患矣时从□□□□□□敢不优□遂委官重造合工塑佛不费而□华丽典雅复胜于先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曰我等臣服□无疑矣以斯观之此我圣朝□□□□道高尧舜存心于天下加意于□民使八□四裔□士万姓无一饥寒者太监亦失哈都指军康政□能□仁厚德政治普化□□□夷□□□□伟欤懋哉正□圣主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帝尝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兴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是故有阴德必有阳报有隐行必有昭名此之谓也故为文记万世不朽云

大明宣德八年癸丑岁季春朔日立 钦差都知监太监亦失哈 御马监左少监三命内官范桂 □□ 阮落 □蓝 阮通 给事中□旦 辽东都司都指挥康政 指军高勖 崔源 高□李□(以下不明) 金宝 金□ 崔越(以下不明) 高□ □□ 马旺 黄督 马□(中间不明) 医士□□(以下不明) □□ 王□ □□ □春 陆□(以下不明) 海西□□等卫指挥 木答兀哈 弗家奴 李希塔 木兀花□ □□□剌木兀哈(以下不明) (以上不明)周□ □□ 金海 王全 □□ 群英□□ 通事百户康安 书丹□□张竞 画匠□升 孙义 木匠 □成 石匠 □□ 余海 泥水匠□□ 铁匠雷遇春(以下不明) □□□都指军康福 王肇舟 佟胜 经历孙□ 吏刘观 上录碑文用日人内藤虎次郎以照像三种拓本二种校订本较吉林通志及黑龙江志稿所载字逾倍数按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九女直考云云建州于女直为最强永乐元年遣行人邢枢招谕奴儿干诸部野人酋长来朝因悉境附九年春遣中使治巨舰勒水军江上召集诸酋縻以官赏于是康旺佟答剌哈王肇舟琐胜哥四酋率众降始设奴儿干都司自工原东北至松花江以西置建州毛怜塔山等卫一百八十四兀者等所二十官其酋为都指挥千百户镇抚赐敕印各统分部复置站地各七寨一不领于卫所令岁以冬月从开原入朝贡唯野人女直僻远无常期诸部愿内附者开原设安乐州辽阳设自在州处之已又为海西建州立马市开原岁时赐予甚厚此碑建于永乐十一年遣行人邢枢招谕以后所立也日人内藤虎次郎著明东北疆域辨误考证其碑极详今译之于后

明东北疆域辨误

谈明东北疆域之说大抵晚出而以考证细密而论无不根据于清朝官撰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满洲源流考诸书而以满洲源流考论断最为精确其记述亦足凭信据其所言明初疆域东尽于开原铁岭辽沈海盖其东北清朝全境及清初乌拉哈达叶吓辉发并长白山纳殷东海窝集诸部属明人未曾涉及其境永乐二年仿唐羁縻州制设尼鲁罕卫七年改为尼鲁罕都司其后又续设卫所之空名其疆域之远近不得而知其所称述之山川城站亦多在传闻疑似之间而又对译讹错名目重复一地三四名一名三四见者甚多又于黑龙江屯河瑚尔哈河等地于明之边界相处绝远亦列在卫所之中益以诸部常以市易与明往来即其居所强名为卫书之于实录授以官称或间部酋自来或仅部人来贸易者前后芜杂展志传讹明人固无由悉也 然此记述之可疑者不正一二盖爱新觉罗氏始祖布库里雍顺住俄朵里之时代魏源以为在辽金之末造此乾隆帝以爱新即金之义建设金源同一之说但辽史之爱新觉罗氏源流无可考者金史有爱新氏但究与清朝有无关系不得而知然爱新觉罗氏在辽金时代尚未为著姓似乎可知清朝所谓肇祖魏源以为正统景泰之际然而已在永乐建设尼噜罕都司以后然怀拉哈达叶吓辉发诸部长白纳殷东海窝集皆称金代部落之一其详不得而知清之国初即明之衰世为各相雄长之形势然不得云明初永乐时之局势与明末之衰世相同故云永乐时未到清境不免武断但大清一统志宁古塔条下云属于明初建州毛怜等卫黑龙江条下云明初设都司统之重修之际吉林条下云设卫一百八十四所二十虽语焉不详较之明史地理志一语未及尼噜罕都司者固详明矣 明代诸书所记关于女直之疆域绝不如此之草率明一统志女直条下云元朝以其地域旷阔人民散居设军民万户府五镇抚北边曰桃温曰胡里改曰斡朵怜曰脱斡怜曰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水达达等路以总摄之及于本朝大概全境归附由开原以北因其部族建设都司一卫一百八十四千户所二十官其酋长为都督督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因其旧俗各从其属以时朝贡据其所记奴儿干都司奴儿干即尼噜罕之同名异译也若清之外藩蒙古西藏及清末建省之新疆不得斥于疆域以外又如明清两代四川云南土司不能离开明清两代之版图故奴儿干都司亦不能斥之于明之疆域以外

殊域周咨录女直条下所记永乐元年行人邢枢与知县张斌往谕奴儿干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是以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乃诏令自开原之东北至松花江以西置卫一百八十四所二十选其酋长族目授以指挥千百户等职因其旧俗各统其属因时朝贡寻复建奴儿干都司于黑龙江之地设都督督指挥等官与各卫所不相辖属其愿居中国者于开原置安乐州于辽阳置自在州以处之量授以官任其耕猎故中酋入贡赏赐甚厚有所征调闻命即从不敢违期云邢枢张斌足迹果及何地不得而知但谓明人未涉其境显系谬妄但此书以互市通商其实与羁縻州相同而为明人之屏藩明人虽未认此为版图但为明人声教所及之地可知不在其名称如何也且周咨录之纂辑亦遥在永乐以后出于明之季世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皆于奴儿干都司全然缺略不可因时运之盛衰疆域亦有民伸缩也例如永乐时设交址布政使置安南君县其后放弃之然不能谓永乐盛时版图未曾及也

近年(清光绪十一年)东海诸部已为俄国所有时曹廷杰奉命侦察西伯利亚之东边情形其书记程之作即西伯利亚东偏记要其中有云庙尔之上(黑龙江附近一带)二百五十余里混同江之东岸特林地方有石蜡壁立江干形若城阙高十余丈上有二明碑一刻敕建永宁地记一刻宣德六年重建永宁寺记皆太监亦失哈记述征服奴儿干及海中苦夷之事说者咸谓明北边疆尽于铁岭开原今以二碑证之其说殊不足据矣苦夷即苦兀库叶之转音也此文实破二百年来之蒙蔽其所述与明时诸书相合明之盛时即永乐宣德之际对于东北不但务尽招抚抚养之事又能威力服之而且威力所及至于桦太由此二碑可以证明也

曹廷杰又云敕建永宁寺碑阴有二体之字其碑之两旁有四体字碑文惟嘛呢叭尔六字可以认识其余五体均不能识考杨宾柳边记略载威伊克阿林界碑其略曰威伊克阿林者极东北之大山也上无树木惟生青苔厚常三四尺康熙庚午阿罗斯分界天子命于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视一自亨乌喇入一自格林必拉入一自北海绕入所见皆同(时主六月大东海尚冻)遂于山上立碑碑上刻满洲阿罗斯喀尔喀文按记略所言碑刻三体文内所记何事则不能详今此碑共六体之文非廷杰浅见所能识意纪略所言乃清俄分界碑廷杰推测认而为一可谓全误然有不可解者今二碑俨然尚存在清初岂有不见之理而官纂地理诸书与此后通掌故史学者著述一语未及甚可怪也意者清初上下皆以其国之起原为其敌国明朝所置不欲如明之藩属乱臣贼子同一视之故有意说明满洲为明之声教所不及其痕迹颇不难知故明朝诸书足据者皆不采入纂修明史地理志者亦一语不及然则此二碑在余不注意之外其故亦非不可推知 宣德再建之碑磨泐更甚(碑文见上)盖宣德中再继永乐之业遣亦失哈招抚恩威兼施更塑佛像以为纪念且两朝皆遣太监犹遣郑和往西洋例也亦失哈之名似蒙古人恐元代旧时内官经人当通奴儿干情事亦未可知碑后人名有帖木儿等字当是蒙古遗孽犹在于今者故有招抚施威之举其意甚明又此地方卫所仍继续新置大约在正统间(建州右卫更益左卫阿塔赤河塔山左城讨温等正统间所置)正统以后设卫之事绝无岂英宗土木之变以后有明之恩威不能及于东北遂于此笔羁縻之地乃放弃之欤 。

注:词条中出现的方框是已腐蚀不知内容的碑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5: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