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散原
释义

陈散原(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人),其父是曾任湖南巡抚的陈宝箴,晚清四公子之一,其子陈寅恪, 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生平概况

光绪八年(1882年)他中了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他赴京参加会试中式。但这年未应殿试,到己丑年(1889)三十六岁时,才成为进士。光绪二十年(1895)秋,诏授陈宝箴巡抚湖南。陈三立携带家眷,由武昌赶到长沙,辅佐他的父亲推行新政。他四年时间里,结交和扶持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人物。他对民族民主革命事业,采取同情和支持的态度,如创办时务学堂,当时有四十多名学生,后来基本成为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革命者,蔡锷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戊戌年冬,他们父子二人也俱被革职,离开湖南,回到南昌。吴宗慈在《陈散原先生传略》中说:“先生既罢官,侍你归南昌,筑室西山下以居,益切忧时爱国之心,往往深夜孤灯父子相对,唏嘘而不能自已。”满清推翻,民国肇造,共和政体,迭遭波折。他抱着“独善其身”的态度,既不参与保皇复辟,也不投身民主革命。后来他移居上海,与一些旧朝遗老如沈曾植、梁鼎芬、严复、陈衍等时相过从,唱和不断。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上海访问,由徐志摩陪同特来西湖拜访他,亚洲两个文明古国的两位诗人会见后,互相赠送了自己的诗集,还合影留念。

1932年春,当他听到老友郑孝胥粉墨登场,做了“满洲帝国”傀儡皇帝溥仪的“总理”时,他断然与之决裂,斥责他“背叛中华”,在《散原精舍诗》重版时,愤然将《郑序》删去。后来,因他的三男寅恪执教于北京清华园,他便特到北京颐养,寓西四牌楼姚家胡同三号。1937年秋,抗战爆发,北平沦陷。日伪政权对他百般劝说,要他效忠日伪,遭到他严词斥逐,后绝食五日而死,表现了铁骨铮铮的民族正气。

文化交流

事实上,写诗唱和在此时的陈三立,因为没有了政务遮蔽的原故,已经突显为生命的代表性节律。此时的陈三立首先应该被视为诗人。史实也确是如此。1923年至1925年,陈三立住在杭州。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欢迎,接着来到风光旖旎的杭州,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泰戈尔特地拜晤了陈三立。两位不同国籍的老诗人,通过徐志摩的翻译,各道仰慕之情,互赠诗作。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分,赠给陈三立一部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的身分,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书赠后,表示谢意,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后两人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1926年底,陈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载。晚年的他,怀乡心切,对庐山尤为萦念。1929年11月,由次子陈隆恪夫妇陪同,乘轮溯江而上,终于登上庐山,卜居于牯岭新宅“松门(一说松林)别墅”,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他赋诗倾诉:“乡梦醒鸣鞭,始觉身如鸟”,打算“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年近八十的他,遍览山南山北的风景名胜,写下了许多寄情咏物的诗篇,名为《匡庐山居诗》 ,石印成册,以赠亲友。山居期间,蒋介石曾到牯岭避暑,很想见见他,特派专人登门联系。他不愿与当政者交往,对来人说:“我已经是一个不闻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因此,蒋介石也就不便“勉强求见了”。不过问政的心虽枯,学问的心仍绿,1930年,陈三立倡议重修《庐山志》 ,委托吴宗慈专主。

其事为了使志书更为完善一些,他还特别约请了著名学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写有关条目。另外,在具体的编修过程中,陈三立特别强调了修撰体例的问题,强调志例应尊重科学,志文因时代不同,允许文体有别,做到“旧从其旧,新从其新”。

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尽管丧父以后的陈三立再也懒得涉身政事,但对家国命运他仍是非常地挂心和关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居牯岭,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每日阅读。据说,当时的他曾于一晚做梦时喊出“杀日本人”之类的话语。忧国之心可见一斑(当年,国民党政府邀他参加“国难会议”,陈三立未去)。1933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诗》时,忿然删去郑序,与之断交。1934年,陈三立离开庐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处遭八国联军破坏,连叹“国耻”!1937年,芦沟桥事变,他表示:“我决不逃难!”当年,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侦探日伺其门,陈三立怒,呼佣拿扫帚将其逐出。从此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为纪念陈三立,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务会议决定:将设在修水境内的赣西北临时中学改为省立散原中学。1948年迁葬杭州牌坊山。

陈三立是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自成“生涩奥衍”一派。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陈三立的著作,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 、 《别集》 ,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陈寅恪是散原老人的三公子,生于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日(1890年7月3日)。

当时,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正为官湖北,取得进士功名不久后即南来随父的陈三立赁居在长沙城里唐散文家刘蜕的故宅。从前面的文字我们知道,此时的陈宝箴宦途显达,事业蒸蒸日上,可以说春风得意,陈家正处在迁居义宁以来家族史上最可宝贵的黄金时期。虽然,再有几年,一场惨烈的海战将历史性的宣布洋务官僚经营数年的自强运动的失败,到时那些期望通过技术层面的革新推进大清帝国走向强盛的人们的心灵世界里,将不得不被历史的无奈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然而,当下,至少陈寅恪诞生的当下,一切都还比较美好。

陈寅恪童年

1895年陈宝箴开始抚湘,就在这年,六岁的陈寅恪入私塾随湘潭宿儒周大烈读书。庚子年陈宝箴不幸之后的第二年,陈三立全家定居南京。紧接着他便办起了家塾,先后聘请了王伯沆、柳翼谋、萧厔泉等任教席,教授国学基本典籍以及数学、外文、音乐、绘画等,其中四书五经的讲授占有颇重的地位。就这样,聪慧过人的陈寅恪打下了厚实的国学基础,同时也学习了一些包括外文在内的新知识,为后来留洋海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帮助。

当然,除了明确的从师受学以外,家庭生活中的文化环境对陈寅恪也有着重要甚或是重大的影响。比如陈寅恪后来自谓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在我们看来这一方面固然和此二人自身的思想学术以及在晚清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大约同陈宝箴先在曾府后友南皮从而形成与二者有类的思想观念不无关系。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陈宝箴与曾氏思想趋近的例子,后来陈宝箴抚湘又在张之洞辖下,与他一起大力推动洋务事业,其思想必然地会受到的后者的感染和影响。尽管我们未经详细严明地考证,但陈宝箴思想兼受曾张影响、议论与两者有类,也是明显的事实,再考虑到陈寅恪本人和陈宝箴的亲密关系,我们推测,大约其所谓议论近乎曾张的演说,其实不过是受其祖父影响的变向宣解。此其一。其二是,陈寅恪的诗作习惯似乎很受陈三立的影响。尽人皆知,陈三立是同光体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在的“同光体”一派,诗宗“三元”,即学开元时的杜甫,元和时的韩愈,元祐时的黄庭坚和苏轼;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陈寅恪最喜尚的也是苏东坡和黄庭坚的作品,为诗喜用东坡韵:显然,这似乎不是一般的巧合,而是陈三立的诗风影响了陈寅恪的习尚。说到陈三立,我们有必要捎带着说上一句,就是陈寅恪的母亲也有着不错的国学素养。资料显示,后来,近于耳顺之年的陈寅恪,曾在1947年深情地回忆起自己11岁时母亲教读诗句的情景。

便是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少年陈寅恪小苗一样不断地吸收着种种营养,不断茁壮成长。

历史将向我们证明,这位义宁陈氏的佳公子将接乘着祖父和父亲先举人后进士的脚步继续前进,执著的求知精神和天才的学习能力最终让他在群星云集的民国文化天河中脱颖而出,在诸多大师巨子的映照下从容不迫地摘检下了学术“状元”的王冠。

小陈寅恪一飞冲天的辉煌正随着他扎扎实实的求知过程一步一步朝我们走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