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农家
释义

释义

词目:

农家

拼音:

nóng jīa

基本解释

1. [peasant family]∶农户

2. [Agriculturist]∶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又称“农家流”

详细解释

1. 农家,从事农业的人家。

五代 颜仁郁 《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宋 陆游《岳池农家》诗:“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 朱德 《南昌过春节》诗:“晚看采茶戏,夫妻同《秧麦》,农家遗古调,姊妹《双拜月》。”

2. 战国 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后人颜仁郁曾作唐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就是受农家思想。

农家的起源

神农的传说

神农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的父亲是少典部落的首领,而他的母亲名叫安登,有一天在华阳游玩时,感应神龙之气而受孕,在姜水河畔生下了神农。所以神农生下来就是人面龙额,下地三个时辰便能说话,五天便能行走,七天便长全了牙齿,三岁就开始做稼穑的游戏了。当时的人们还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采不到野果野菜或者捕不到动物的时候,就只能挨饿受冻。神农不忍人们受苦,便用木头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在土地上播种耕作。他根据土地的干湿、肥瘠等自然状况,教人们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作物。于是,人们便开始了农业生产,他本人也获得了“神农氏”的称号。另外,为了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他遍尝水泉甘苦。为了解决人们的疾病之苦,他还亲自尝遍了百草的滋味,曾一天中毒七十次,于是才有了医药。

这个神话反映了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

在故事里,神农同情百姓的疾苦,以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问题作为关注的中心,这就孕育着后来的民本主义思想,而且,神农神话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探讨了农业技术的起源,包括制作农业工具、考察土地状况等等,包含着技术层面思想的发展。所以,人们将后世的农家又称为“神农学派”。

后稷的传说

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官。据说,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嫄,属于有邰氏部落。一天,她到郊外去求神,在路上看到一对很大的脚印,便好奇地用自己的脚去比试这双脚印,她的脚刚踏上脚印里拇趾的地方,便感到全身一震,回到家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不久,姜嫄生下了一名男婴。她的家人认为这样奇异的事情是个不祥之兆,便将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抛弃在田野里,让他自生自灭。没想到,许多动物纷纷来保护这个小男孩,一些雌性的动物还给他喂奶吃。人们见了,又准备把他扔到森林里去,恰巧这时候有人来砍树。最后,人们索性把他放在寒冰上,可是人还没走远,天上的鸟都飞下来,用翅膀给男孩挡风寒。

人们终于察觉到,这个小男孩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抱回来,还让他的母亲抚育他,并给他取名叫“弃

”。弃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常向大人学着采集植物的种子,学种麻和大豆。长大后,他更喜爱种植各种庄稼,他懂得选择不同的土地种植不同的作物,还懂得选择良种、拔草等田间管理的技术,而且能从作物的成熟早晚以及外观性状去区分作物类型。弃在长期的耕种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他种的庄稼横竖成行、整齐划一,大豆茂盛、谷粒饱满。四方远近的人听说弃很会种庄稼,便都跑来向他请教,他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农耕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大家。在弃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们种的粮食连年丰收,逐步摆脱了仅靠打猎、捕鱼和采食野果为生的生活。

尧帝听说了弃的事迹后,立即推举他担任部落联盟的“农师”,指导部落群众进行农业生产。到了舜帝时,弃又被请来担任“后稷”,主管部落联盟中的农事。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后稷”。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把他葬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都广之野”。

农家产生的社会背景

许行(约公元前390-前315 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其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从孟子骂他是"南蛮舌之人"和"自楚之滕"看来,①他应是楚国人。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许行考》中认为,许行即是墨家禽滑的弟子许犯,而杨伯俊《孟子译注》则认为钱说并无确凿证据。

《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当是许行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关于农家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和《爱类》等篇,以及《淮南子·齐俗训》。

农家在战国时地出现不是偶然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以至于反映劳动者利益的思想学说,在当时也能有存在的条件,墨子、杨朱和许行正是劳动者的思想代表。但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与阶层各不一样,因此其思想又各有差异。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

许行有弟子几十人,他们生活极为简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他们没有土地,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从楚国来到滕国,不是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希望得到一块土地、一间房子,以便定居下来从事耕种。许行的主张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以至使儒家的门徒陈相及其弟陈辛也抛弃儒家而拜许行为师。从孟子对许行的大肆攻击也可以看出,许行代表着当时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势力,所以引起孟子的如此重视。

农家的基本概念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尊神农氏。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代表人物

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许行,楚国人,无著作留传,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一书。生卒年不可考,约与孟子同时代。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孟子·滕文公上》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 鼓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是许行两点主张之一。还有便是提出“市贾不二”的价格论,这一主张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以实现其改革思想。

农家学说的基础

由稷下学者们集体编撰的《管子》一书包含各家的思想学说,一般认为,其中《地员》一篇就是农家的著作,而《牧民》《权修》《五辅》《八观》等篇重点记述了农家思想。由于当时的平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农耕,所以“重农”就是“重民”,重农倾向必然会发展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关农家的内容着重体现着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成为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

顺民心,忠爱民

农家看到,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由此可见,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要进了一步。

“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夺。《管子·权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巧取豪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也就是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这里虽然已经改变了许行的人人平等劳动的主张,但这样的改变无疑是统治者更易接受的。

修饥谨,救灾荒

在《管子》一书中,农家还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提出“修饥谨,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认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在《管子》的作者看来,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样,灾害意识就成为农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农家的传统观念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先秦农家力主“农本商末”,推动统治者确立这项基本国策,并促进社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 农家认定,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和穿衣,要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首先,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国家以百姓为根,百姓以谷为命。如果百姓无谷,国家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必须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银之类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对于处于饥寒之中的百姓来说毫无价值。

其次,农家认为,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在先秦时期,对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军粮和稳定的兵源,而这两项都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来提供。

再次,农家认为,农业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劝民务农,会使百姓民风淳朴,也就容易供统治者利用和役使;劝民务农还会使百姓举止持重,减少结党营私、图谋造反的机会,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防止他们随意迁徙,从而保证政令的推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并不是否定工商活动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求从国家意志的高度来缩小和控制工商活动的范围,使其不会成为农事活动的障碍。

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中,也有不少阐述农家思想和农业技术的篇章。其中,作者提出了统一度量衡,以避免商业投机行为。具体做法是,在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两个月,由国家统一组织人力划齐度量单位,统一衡称,平整量器,修正溉具。这也开了秦朝“车同轨、书同文”的先河,与许行的主张相比又是一个进步。

农家的三维组合

农业生产必须依赖阳光、雨水等天气和气象条件,还要有供作物生长的土地,而如何使这些自然生态条件最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这就需要人发挥体力和智慧,根据自然条件对农作物进行恰当的管理。“天-地-人”三者构成了一个三维结构,它对于农业生产缺一不可。《淮南子》中曾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

上应天时

“天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生态条件,它为农作物的成长提供了光照、温度、热度和水分等条件。农业生产本身是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是四个基本的环节,而这一切都是由天体运行所显现出的时间节律决定的,所以人们只有把握“天时”,才可能把握住“农时”,天时和农时密不可分。

人们首先要通过观测和研究,掌握四季更替的节律,了解风霜雨雪发生的规律,通过制定历法等手段,做到“知时”。其次,人们要顺应天时,把握农时,在最适当的时候抓紧时间勤奋耕作,用自己的辛苦劳动将“天时”转化为实在的收成。

《吕氏春秋》的作者就认为,一年中的“天时”和“农时”是稍纵即逝的,必须牢牢把握,所以人们生活的节律也要服从于农业的季节节律。

四季农时

季节 特点 工作

春季 农作物的播种、萌芽季节 做好土地规划和整治工作,确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加强农田水利建
设,整修沟渠,匡正阡陌,保证用水;保护幼苗等。

夏季 农作物的生长季节 加强田间管理,驱逐野兽;锄杂草,干后烧掉,就雨水肥田;各种官
吏要巡视农业生产,劝民劳作等。

秋季 农作物的收获季节 进行秋收,搞好冬藏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水利建设,以防秋涝;官员
要根据土地状况制定农业税;做好国库的收入工作等。

冬季 农闲时节 收藏粮食,做好保管工作;为来年作准备,进行选种,维护农具等。

农家著作

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赵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他们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

《秦时明月》中的农家代表人物——胜七

秦时明月中也有涉及农家,主要讲的是 胜七 。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会在犯下重罪的犯人身上刺字,而这胜七,身上布满刺字,包囊了七国的文字 可见他所犯的重罪。后来为秦始皇所获,为其效命追杀荆天明。

格律诗《农家》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农家》

【创作年代】2010年

【作者姓名】冉长春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农家

冉长春

一只雏鹅一树柳,半亩方塘半掩舟。

谁说清风不识字?翠竹吟诗自点头。

字词释义

雏鹅:小鹅。

方塘:水面较宽的小河湾。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初次读来,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诵,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在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去农村感受到的乡村美景:一弯清流,一座瓦房,河中小鹅游弋,河畔柳枝低垂。清风徐来,农家小儿随着绿竹唱和,读诵自乐,点头吟哦。这是一幅典型的川东幸福农居图,有着江南水乡的韵味,诗人被这美好和谐的新农村景象深深打动。

“一只雏鹅一树柳,半亩方塘半掩舟”。作者看似简单地罗列了4个景物:雏鹅、垂柳、河湾、小舟,却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去想象,使之构成了清新绝美的画面。习惯了都市喧嚣生活的人们,怎不为之倾倒,为之神往?诗人巧妙运用两个“一”字和“半”字,使两句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两个数字看似太小,微不足道,实则最见作者匠心。“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什么是“一枝”而不是“数枝”?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说清风不识字?翠竹吟诗自点头” 。“清风不识字”引自典故。清朝一文人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两句诗而陷入文字狱,招来杀头灭族之祸。而就在诗人眼前,一个农家小孩坐在竹丛之下,自由自在、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在作者眼里,那风中轻摆的翠竹,也在点头吟诗,它就是小孩的化身,它就是百万勤劳上进的竹乡人的化身。

统观全诗,作者用雏鹅、垂柳、河湾、小舟、清风、翠竹等意象,展现给读者牧歌式的川东农家风光,表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竹乡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竹乡儿女崭新的精神风貌,抒发了对大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整个画面清新秀丽,雅致脱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然又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冉长春,四川省平昌县人,现为大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文学丛书《百家竹》作序《心润竹升》,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川东竹海》、《竹乡》等报纸及刊物上发表《送竹君之广元》、《雨后咏竹》、《庐山偶书》、《赏花遇蜂》、《未名湖畔》、《题振文书院》、《云雾寺》、《新竹》、《山桃》、《憎雨》等诗作数十首。

颜仁郁《农家》

【诗句】

半夜呼儿趁晓耕,

迎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译文】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

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几乎拖不动犁具了。

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

竟说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赏析】

这首诗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后两句与李绅《悯农》诗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加强烈,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

【作者简介】

科场才俊——颜仁郁, 字文杰,号品俊。福建德化三班泗滨人。生于唐大和(827~835)间。祖籍河南温县。祖父颜景茂,为兵曹参军,入闽任福州侯官县令。父颜芳(787~860),随其父入闽,辗转来到永福(今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受聘于金员外为家塾教师,后怡情当地山水,定居肇基于此。仁郁为颜芳第七子。

参考资料

1.来自《秦时明月》 话说中国人之三教九流.

2.颜仁郁《农家》参考自: 

扩展阅读:

1

农家:http://zhongguoshi.boxueren.com/channels/2499.html

开放分类:
名词诸子百家格律诗
“农家”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a farming family; a farm home; a farm; a farmhouse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5次
最近更新:2012-04-13
创建者:vbgood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tlbtcl 

悠悠驴 

qkshun 

健力宝的易拉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