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脓窠疮 |
释义 | 简介脓窠疮是一种皮损部位较深在的化脓性皮肤病,愈合较慢,愈后留有瘢痕。本病西医称之为深脓疱疮。 脓窠疮的诊断要点多见于儿童。 皮疹好发于小腿,其次为大腿、臀部和腰部。 皮疹初起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迅即变为脓疱。疱壁较厚,不易溃破,脓疱周围绕以红晕。皮损继续向外围及深处发展,数日后结成暗褐色厚痂。痂皮脱落后,形成典型的1~2厘米直径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脓性火山口状溃疡,绕以红色硬实边缘。一般经2~4周愈合,留有瘢痕。往往反复化脓结痂,有的可形成蛎壳样厚痂。皮疹数目不等,常为数个至数十个。 自觉灼热疼痛,也可有痒感。 一般无全身症状,较重者可伴有发热、口渴、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病程常可持续数周以上,积极治疗可缩短病程。 脓窠疮的辨证分析脓窠疱多因素体气虚,脾虚不运,则湿浊内停,兼之湿热邪毒外袭所致。也有因蚊虫、跳蚤叮咬,或患其他瘙痒性皮肤病,搔抓损破染毒所致。临床见证多以湿热为主,故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利湿解毒;如兼以脾虚气弱者,宜酌加健脾益气之品。本病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脓窠疮的辨证论治湿热型 【证见】 皮疹为脓疱、脓痂及脓性溃疡,自觉灼热疼痛,可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口干渴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龙胆草、栀子、木通、黄芩、野菊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素体气虚者或日久脾虚气弱者,酌加党参(或太子参)、生黄芪各15~18克、白术、茯苓各9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 2.中成药 (1)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2)双黄连注射液,每次2.4~3.0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说明:如患儿年龄较小,上述各方药的剂量宜酌情减少。 外治法1、马齿苋适量煎水外洗,或用野菊花、黄柏、地榆、百部、苦参、九里明、虎杖、三桠苦各30克,煎水外洗或湿敷。 2、黄散或化毒散,水调敷或麻油调敷。 3、皮多或痂皮厚者,用5%~10%硫磺软膏包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