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牛虻
释义
1 双翅目虻科昆虫

牛虻,虻的俗称,为中形到大形的种类,强壮而有软毛,通常称为牛虻。头大,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接眼式或离眼式; 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绿红及其它金属闪光;单眼有时消失。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端部3-8节愈合成角状。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因此,虻类为重要畜牧业害虫。

简介

中文名:牛虻(niúméng)

英文名:gadfly

科属:昆虫纲(Isecta)双翅目(Diptera)虻科

牛虻,虻的俗称,为中形到大形的种类,强壮而有软毛,通常称为牛虻。

同名作品《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最爱

字典中的解释

牛虻 niú méng

咬或骚扰牲畜的任何一种虻。身体长椭圆形,有灰黑黄褐等色,胸部和腹部有花纹

虻的俗称

虻 (meng) 9画

部首:虫6画

写法:méng, 笔顺:251214415 五笔编码:jyn jynn

相关:查找同拼音(meng)的汉字查找同部首(虫)的汉字

虻蝱 méng 【名】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蝱,啮牛飞虫也。从双虫,亡声。

博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史记》

又如:虻蚊(蚊虻);虻翅(指刚萌生的极为细小的树叶。如虻之翅,故称)

箭的一种〖arrow〗。如:虻矢(短箭名);虻飞(箭名)

外形特点

东北林区俗称“瞎碰”或“瞎虻”,头大,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接眼式或离眼式;棵出或常有毛,常有绿红及其它金属闪光;单眼有时消失。触角有长、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端部3-8节愈合成角状。口器适于刺螯及吸收。下颚阔叶状;下颚须2节,片状有毛;上颚强大;下唇或喙直而短或有细长者。胸大有毛。翅大透明,或着色彩。亚缘室二个,后室五个,基室大形,臀室一般封闭,前缘脉围绕全翅缘,腋瓣大形。足强壮,胫节有时扁阔,中胫有二距,后胫有时缺距,有爪垫及爪间突。腹部宽有毛,扁形、7节,交尾器隐蔽。卵长针状,产叠成块并盖以胶质,易被黑卵蜂类所寄生,往往被误认为三化螟卵块。在北京平谷地区又俗称:掐qia米mi

生活习性

幼虫稀有陆生的,一般为水生或半水生,纺锤形。除一小头外,11节。每节有一隆起环,以便移动,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动物。

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傍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雌虻每次数分钟,即能充满血液于腹部。温血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受其害。东北林区,有时能飞快地,袭击颈部露出部分,啄取大块皮肉而逸去。据报道,小型虻咬伤一次失血可达40毫克,最大型的虻,如虻属、瘤虻属的某些种类则一次可使动物失血200毫克。曾记载一头家畜在一个夏天可失去100毫升的血。不仅如此,某些虻还能传播牛羊等家畜的炭疽病。我国西北的骆驼及南方的牛马的伊氏锥虫病,就是由虻传播了原虫所致。虻还可传播边虫病、土 拉伦斯热等。因此,虻类为重要畜牧业害虫。

危害与防治

危害

由于叮咬后的伤口在蛇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肿包、疼痛,所以对家畜骚扰性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使产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蚊除了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外,还可传播其他很多种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省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也曾在我国西北骆驼身上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此外虻还可机械传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传播较广的野兔热、丝虫病,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干拿病、苏阿鲁病、媾疫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防治

由于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区广大,飞翔力又强,此地虽然有所防护,而由其它地区飞袭过来的虻则照样可以为害,所以治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较满意的效果。有人试验,利用一种叫DETA的高效驱避剂喷在牛、马体上,果然在两小时之内,没有任何虻去牛、马身上吸血。见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场草原地区以用烟雾剂灭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另外还可以破坏虻类孳生地的办法来防治虻类,如在它们幼虫孳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等,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

人类在观察、研究此类的生活中,发现自然界有一些昆虫天生是虻的敌人,这些天敌对虻类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是抑制它们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这些天敌来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即夭折于卵中。据观察对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达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于虻类卵中。瓢虫和隐翅虫的幼虫见到虻卵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是一顿美餐。蜂虻的幼虫专门以虻的幼虫和蛹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达15%~20%。有些金小蜂则将自己的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结果虻的幼虫便被吃空身体而死亡。有一些线虫则索性直接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有时在一只虻体内可发现有五六条线虫在那里聚餐。据观察一种叫铁线虫的寄生者对虻的寄生率达5%~6%。有一些绒螨的稚螨也可寄生于成虻体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类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区虻被真菌感染率达28%。如经人类有意对此散布则常可高达75%。其它一些捕食虻昆虫如胡蜂、食虫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虫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类于死地。所以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虻类,前途还是极为乐观的。

处理牛虻叮咬

牛虻叮人时皮肤很痛,会出血。继而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又痒又痛。被虻伤害后,可以在受伤局部皮肤上涂抹清凉止痒剂、皮质激素制剂,如皮炎平、无极膏、肤轻松等。痒痛剧烈者,可口 服扑尔敏、盐酸西替利嗪等抗组织胺药物1~2片/次,每日2~3次;或强的松15~30mg,一次顿服,连续2~3天。出现糜烂渗液者,可做局部冷湿敷,并涂抹一些氧化锌油等。

种类及分布

牛虻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和辽宁等省区。

西北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初步报道该地区的虻类有32种(邓国藩,1959)。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共计有虻18种。

本科早曾报道已知2500种(Essig,1942),现知约3500种,分隶于200多个属。我国已有记录的近200种(1976)。现记录有近300种(2001)

药用价值

该品具有破血逐瘀、散结通经的功能。适用于血滞经闭、症瘕积聚、跌打瘀痛等病症,系常用中药材之一。因货源稀少,市场一直比较紧俏。

可在家畜聚集的地方,当虻虫落在家畜身上吸血的时候,用大蝇拍轻轻将其拍落(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免打碎虫体)。捕集到的虻虫,挖其头部致死或用沸水烫死,泡洗干净,用线贯穿架起晒干或阴干。用文火微炒取出,去掉翅虫,即得炮制炒牛虻。

2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小说

内容提要

《牛虻》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The Gadfly, by 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 - 1960)

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叠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作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

蒙太尼里调到罗马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父。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琼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神甫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他一铁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他受命于玛志尼党揭露教会的骗局。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牛虻!

作品赏析

《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在本国文学界一直默默无闻。但半个世纪后被译成中文时,深受中国广大青年的喜爱,先后发行一百多万册。造成这种比较文学中罕见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青年所持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乐于阅读革命志士传奇式的故事,学习并且仿效那些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人民而战斗的英雄形象。

《牛虻》一书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小说主人公亚瑟的成长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这种矛盾冲突主要包括父子关系、宗教信仰两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亚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关系上。开始时,亚瑟并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父亲,而只是把他当作慈爱可亲、堪予信任的神父。当时的亚瑟受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思想的影响,在跟神甫的讨论中坚持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两者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对这种天真的想法十分担心,他寄希望于将来能偷偷打消会导致亚瑟反教会统治的危险思想。然而亚瑟对神甫因父子私情而产生的宽容却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宗教与革命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不恰当地把神甫看作是教会统治的代表。由于这一错觉,当新神甫到来时,他立即遭受惩罚:他和所有的革命党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儿时女友琼玛给他一记耳光,人家告诉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亲时,他那天真的幻觉才痛苦地消散。他开始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因此,亚瑟自杀这一情节安排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牛虻”。

“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彩的一笔。由柳洪平创建。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泰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

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终生只爱一个人

她,琼玛——牛虻在亚瑟时代就对她心生爱慕,只可惜由于无意中泄露了组织秘密,被视为叛徒。琼玛的一记耳光打碎了亚瑟的心,他的爱情也从此暗淡下来。13年后,当亚瑟化作牛虻归来,身心俱已大变。他记恨琼玛对他的伤害,即使在她面前内心再次强烈地翻滚着爱情,也不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这种残酷的折磨让琼玛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内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让琼玛悲痛欲绝。“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牛虻:也有另一场纠葛

她,吉达——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并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某些需要时的陪衬。她怎么能甘心呢?她不仅要占有牛虻的肉体,还要争取他的灵魂。可是,牛虻的灵魂除了属于革命,属于自己的信仰,还属于暗恋的琼玛——他的同志和战友。这就注定了无论做什么,怎样做,吉达都是和悲剧连为一体的。但吉达就是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燃烧自己,直至化为灰烬。

牛虻:残酷“封锁”父爱

他,蒙坦里尼——曾是他的榜样和偶像,他曾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但他没想到他曾私通自己的母亲,而自己就是他的私生子。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亚瑟的信仰彻底崩溃。这一事件也直接决定了亚瑟时代的结束。他留给这位“敬爱的神父”一个投海自杀的假象,让这位“父亲”的内心多年来一直浸泡在灵魂的煎熬里。13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经在各自信仰的极端冲突中痉挛与压抑。父亲最后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但他的灵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

3 1955年苏联电影

外文名称The Gadfly

更多外文片名:

Ovod

Овод。....(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导演:

Aleksandr Fajntsimmer

Iosif Shapiro ....2 (co-director)

编剧:

Viktor Shklovsky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novel

主演:

Oleg Strizhenov ....Arthur

Marina Strizhenova ....Gemma

Nikolai Simonov ....Cardinal Montanelli

影片类型:动作 / 剧情 / 历史

国家/地区:苏联

上映1955年

对白语言:俄语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Lenfilm Studio

发行公司:Artkino Pictures Inc. [美国] (1956) (USA) (subtitled)

剧情

影片主人公牛虻(即亚瑟),开始由于他的幼稚、无知,受了教会的欺骗,连自己的情人琼玛也因出于误会而和他决绝。后来,他逐渐成熟,成为一个革命者。当琼玛于十三年后重会牛虻时,依稀认出他就是当年的亚瑟。他俩并肩战斗,牛虻不幸被捕牺牲。

幕后花絮

片名“牛虻”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也有认为是取材于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意思是指那些敢于飞蛾扑火、针砭时弊、为革命理念和社会变革而自我牺牲的先驱者。故事有通俗剧的框架,也有煽情的处理,过于片面地将牛虻的形象高大化和理想化,丧失了应有的艺术深度。1980年版由邦达尔丘克领衔主演,但评价不如旧版,1928年苏联也曾拍过一部《牛虻》的电影。

4 1957年苏联电影

同名电影1957 苏联

外文名称Meksikanets

上映日期: 1957年3月2日美国

更多外文片名:

Мексиканец。....(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The Mexican.....(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informal title)

导演:Vladimir Kaplunovsky

主演:

Daniil Sagal ....Areliano (as D. Sagal)

鲍里斯·安德列耶夫Andreyev Boris ....Paulino Vera

Mikhail Astangov

Vladimir Dorofeyev ....Diego

Nadezhda Rumyantseva ....May

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 ....Maria

Oleg Strizhenov ....Felix Rivera

影片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苏联

对白语言:俄语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苏联]

发行公司:Artkino Pictures Inc. [美国] (1957) (USA) (subtitled)

其他公司:Kinostudiya "Mosfilm" production unit

同名电视剧

根据英国作家伏尼契同名名著改编。

中国人重新演绎,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名著,传递着“生命、爱情、人性”的永恒主题,一部贵族戏、爱情戏、革命戏、生死戏、人性戏……

中国名导吴天明执导中国版《牛虻》,重新全释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名著。导演吴天明说,受《牛虻》影响最深的是现今社会各个层面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时期深受《牛虻》的影响,有一批人以主人公亚瑟为自己的偶像。所以,重拍《牛虻》将让这部分观众重温他们年轻时的梦想,也可以让新一代年轻人更多地了解那个年代崇尚美好、坚持信仰的英雄人物。

该剧是先由乌克兰著名剧作家阿历克将原著改编成剧本,再由国内专家完成最后稿。剧中所有角色,全部起用乌克兰演员。全剧结合了革命与战争、人权与神权、爱情与背叛等各种元素,,传递着“生命、爱情、人性”的永恒主题。

内容提要

19世纪30年代5奥地利军队占领下的意大利……

亚瑟是富商勃尔顿的后妻与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从小遭受异母兄嫂歧视的亚瑟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还一厢情愿地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

年轻的亚瑟和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悄悄地加入了意大利青年党,两个年轻人充满了激情,渴望并肩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神甫知道一切后非常不安。

亚瑟在一次忏悔中无意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和战友波拉被捕入狱。亚瑟对神甫意然出卖了自己感到震惊,在嫂嫂的挖苦下他得知蒙泰尼里甫原来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此时赶来的琼玛也误会了亚瑟的背叛,她的话语狠狠刺伤了脆弱的亚瑟。亚瑟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跳入大海……

13年过去了。

琼玛已成为波拉夫人,她作为意大利青年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邀请意大利的著名政治评论家“牛虻”,要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讽刺教会和奥地利政府。在与牛虻的接触中,她逐渐产生出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熟悉与信任,她开始怀疑牛虻的身份。亚瑟和牛虻似乎发生了一些联系……

牛虻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不幸被捕。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泰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泰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也不能放弃自己信赖一生的信仰。蒙泰尼里最终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