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州陶 |
释义 | 宁州陶器,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据记载,始创于明洪武二十九间(1396年)。当时江西景德镇人车鹏来宁州,看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粘土及釉色原料,率先在城北华盖山脚建窑制陶。宁州陶瓷主要品种有青砖青瓦等建筑用陶,碗、瓶、罐等生活用陶,及工艺陶制品。 基本信息渊宁州陶器,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制陶业为华宁工业之先河。据碑文记载,始创于明洪武二十九间(1396年)。当时江西景德镇人车鹏来宁州,看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粘土及釉色原料,率先在城北华盖山脚建窑制陶。接着江西人汪、彭、尹、杨、周、卢、张、仲、高等姓相继而至,形成村落,生产、经营陶业,遂形成街市,产品有碗、壶、盆、钵等数种,以碗为大宗,故名碗窑村。后来,以陶业为主的手工业者世代继承,由少到多,土窑发展到10余条,产品增至百余种。随着产量、质量和名气的提高,形成了陶器交易市场——颇具特色的陶街。到清末创造了一次烧成的蓝、黄、绿、白等釉色,质量大为提高。从此,宁州陶器渐渐出名,至今还流传着“新兴姑娘、河西布,宁州陶器烧得绿。”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祭窑神:每年农历二月八至十五日,碗窑村窑神庙(三圣庙),全县窑户、窑工于此集会,祭窑神,是全县窑业的行会活动。宁州陶神庙联“宜古宜今,彝、鼎、尊、磐同述作;亦文亦质,官、哥、柴、定共流传”。现在有规模的企业有白塔山建筑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民族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可谓“五千里方圆有宁州陶器、六百年技艺源景德瓷都。”619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碗窑村,村子里已经没有了规模宏大的制陶景象,但村子里都是陶的影子,路上、田埂上、断墙里,随处可见碎陶片,以青色为主。在我们随手捡起的碎片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张”、“李”等字。本地人告诉我们,陶器上的字其实就是一个标签,一看字就知道是谁家烧的陶,而且,这些散落在土地里的陶片记载着碗窑村的历史,每一片陶片都有一段故事。在碗窑村的历史里,陶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六百多年来,村子因陶而闻名,因陶而兴旺,因陶而衰落。在碗窑村,不论大人小孩,提起陶,都可以说上一整天。翻开碗窑村的历史。 历史记载着宁州陶的变革 今年85岁的晏绍贞老人是碗窑村年纪最大、技艺最纯熟的制陶老艺人。40多年的制陶经历,晏老对华宁陶有了很深的感情,讲起华宁陶,老人显得很激动:“1958年,我到广州学习,那里的青白陶被称为中国第一,但在我看来,华宁的陶更好,更精致,更细腻。” 晏绍贞告诉我们,追溯华宁制陶的历史,得从600多年前说起。那时,明朝政府平定云南,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艺人来到华宁。起初并没有在碗窑村制陶,而是选在其他地方,但都由于土质不好而三易其地,最后终于在有着优质陶土资源的华盖山脚——现在的碗窑村落了脚。据清康熙《宁州郡志》记载:“车鹏,明洪武年间迁居华宁,于城北华盖山麓建窑制陶,华宁制陶业由此兴焉。”就这样,窑由小变大,从事陶制工艺的人也由少到多,产品种类也由少到多,碗窑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家都制陶,是远近闻名的陶产地。而且,几百年来,碗窑村都是一家一户制陶,工艺和烧制技术以家庭方式祖祖辈辈往下传,不传女、不外传,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解放后。晏绍贞老人就是这一历史变革的见证人。 晏绍贞家中祖祖辈辈都制陶,他自小就是玩着陶泥长大,10多岁时开始做一些简单的陶制品。1942年,晏绍贞当兵参加抗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又回到华宁做陶。晏老的一生,除了当兵那三年,都在与陶打交道。对于陶,从选土、配料、制作到烧釉、制釉,每道工序他都十分熟悉。虽然事过境迁,晏绍贞仍然清楚地记得解放前,他们村有13条窑,每条窑都有六七家人合用,虽然每年雨水季节都不烧陶,但每年他们村都生产出大量的生活用陶,方圆千里的陶制品都由华宁生产。解放后,村子里的窑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全村只留下4条窑,生产数量、种类及工匠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1952年,合作社把23个分散的手工业制陶家庭(家族)组织起来,成立了第一个手工业合作小组。1956年发展为华宁陶器社,入社农户达80户,制陶从业人员发展到120人。统一建厂,统一生产,制陶人家由陶主人变为陶器厂的工人,从此,华宁窑的传统技艺精髓便被家庭式地“保留”起来,慢慢地,家族传统技艺精髓逐步失传。“唉,现在的陶的精细程度,根本就不如当年。”现在,晏绍贞老人还在为传统技艺精髓的流失而惋惜。 窑街见证着宁州陶曾经的繁荣今年68岁的范永祥对制陶也怀有很深的感情。在他家的小院里,栽花的花盆、装东西的器皿及砌花台的材料都是陶制品。范永祥只有十二、三岁时在家做过陶,虽然他制陶的时间不长,但在他的记忆里,除了手脚开裂出血外,都是华宁陶繁荣的景象。 那时候,范永祥家自己有条窑叫范家窑,共有七家人合烧。范永祥说,制陶人家不一定都得有窑,可以租用别家的窑来烧制陶器,那时他们的本家只有4家人,用不了一条窑,其余部分租给了村里人。那时,制陶全是手工作坊,制泥、做陶、烧制及上釉全是手工完成。而且,那时还没有电,做陶时得一边用脚踢盘一边塑形,特别辛苦。每家都有自己的制陶作坊,做陶工序都是各自在家完成,最后再放到窑里统一烧制,主要生产一些花盆、碗、罐等生活用具。十二、三岁的范永祥虽然只能单独完成一个小碗小杯之类的小件物品,但制陶的每一个环节都一清二楚。 范永祥说,虽然每个制陶人家不一定有窑,但一定有一间专门卖陶制品的铺面建在村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专门卖陶制品的窑街。在范永祥的记忆里,窑街特别繁华,各家都把陶制品拿到窑街摆出来出售,江川、通海等地的商人都来窑街上选购陶制品,质量好、做工精细的陶制品卖得很快,往往一出窑就被抢购一空。除了在窑街上出售陶制品外,他们还用马把陶制品驮到盘溪,然后坐火车上昆明,把陶制品送到商家手里。 那个时候,华宁的陶业很兴盛,可谓“五千里方圆有宁州陶器,六百年技艺源景德瓷都”。而且,每年,碗窑村都要举办祭窑神活动,除了祈求保佑烧制出好的陶制品外,那天全村的技工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探讨制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据后人推测,那可能是华宁最早的行业协会。 碗窑村那条让范永祥记忆很深的窑街在解放后就慢慢消失了。解放后,公私合营,私人不再有陶制品出售,生产出来的陶制品由公社统一销售,窑街的铺面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自然地,窑街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陶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在延续与传统制陶作坊并存的,是华宁最大的陶器厂——华宁美陶厂。美陶厂的前身就是碗窑村公私合营后建的陶器厂,厂里的技术人员全部是碗窑村熟练的技工,碗窑村的陶文化就是在这个厂里延续下来的。现在的美陶厂,已经不像以前是纯手工制作方式,而是在保留传统制作方式的同时,融入了许多现代审美理念和制陶技巧。作品类型,也由原来的生活、建筑用陶向工艺用陶方面发展。 美陶厂总经理汪大伟告诉我们,他要结合旅游,把华宁的陶当作产业来做。汪大伟说他们家已经是28代的制陶世家了,华宁的陶制品承载了上百年的制陶文化,在碗窑村传统制陶技艺慢慢消失的今天,他们应该结合玉溪的文化把陶制品丰富起来,在陶上体现玉溪文化,并把陶制品做成旅游产品,成为玉溪文化展现的载体。 在华宁美陶厂,除了青砖青瓦等建筑用陶和碗、瓶、罐等生活用陶外,还有大量的工艺陶制品。这些工艺陶制品造型别致精美,有花腰傣的小背篓,有仿青铜器小挂件,有茶具、烟具等。汪大伟说,每一件产品,他们都融入了玉溪文化的特色:在色彩上,用华宁陶最传统的绿白酱素三彩;在形状上融入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花腰背篓等;在纹饰上充分体现滇中文化特色,把青铜器、民族服饰上的花纹巧妙地运用到陶制品上;在技艺上属纯手工制作,每一个物件都是独有的。而且,为了开发有玉溪特色的旅游产品,他们还与艺术学院合作,专门为厂里设计造型独特的旅游纪念品,拓展玉溪旅游空间的同时,也把玉溪的本土文化发扬光大。为此,汪大伟还计划建一个陶文化展厅,向人们展现华宁陶的历史和文化;建一个陶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在玩的过程中体验陶文化的精彩,还可以把亲手制作的陶制品带回家。汪大伟说,虽然碗窑村的13条老窑已经消失,但他一定要让华宁的陶文化延续下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