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鸟脚亚目
释义

鸟脚亚目(Ornithopoda)是恐龙类中化石最多的一类,其内容亦很庞杂,两足或四足行走。嘴部一般扁平,下颔骨前方有单独的前齿骨。最早被人们发现并科学认识的恐龙—禽龙(Iguanodon)即属此类。头部具顶饰的鸭嘴龙的主要特征为前颌骨和鼻骨退到头顶上,形成中空的突起,对其功能尚无一致的解释。我国的青岛龙(Tsintaosaurus)和山东龙(Shantungosaurus)分别代表头部有顶饰的和无顶饰的鸭嘴龙类。我国北方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地层中的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为鸟脚亚目中的小型恐龙化石。鸟脚类的早期代表发现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繁盛。鸭嘴龙类繁盛于白垩纪,尤其晚白垩世更多。

鸟脚类

ornithopod

鸟臀目(Ornithischia, 即鸟盘目)鸟脚次目(Ornithopoda)恐龙,特点为能双足行走,与大多数其他鸟臀目恐龙不同,鸟脚类能用两后肢行走及奔跑,并将尾部抬离地面,但可能大部分时间四肢著地以较慢的速度行走。许多种类善跑,藉其奔跑速度逃避掠食者。鸟脚类是相当于现代牛、鹿等反刍动物的恐龙;具角质喙,无牙齿。以喙采取植物,并用臼齿样的颊牙将其磨碎。鸟脚类与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d, 即厚头龙类)和角龙类(ceratopsian)共同组成鸟臀目(Cerapoda, 即鸟盘目)。

鸟脚类繁盛于晚三叠纪至晚白垩纪(2亿3,000万年前至6,640万年前),是生存时间最长的恐龙类动物之一。分为5个科︰法布龙科(Fabrosauridae)、异齿龙科(Heterodontosauridae)、稜齿龙科(Hypsilophodontidae)、禽龙科(Iguanodontidae)及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法布龙是最早最原始的鸟脚类,体小,细瘦,似蜥蜴,体长0.6∼1.2公尺(米)。异齿龙较为先进,开始出现角质的喙以及为鸟臀类特有的特化牙齿。稜齿龙繁盛与晚侏罗纪至晚白垩纪(1亿6,300万年前至6,640万年前),是分布最广泛、生存时间最长的恐龙科之一。体长1.5∼7公尺。有证据表明稜齿龙奔跑速度很快。稜齿龙可能是更为先进的禽龙和鸭嘴龙的祖先,后两者大部分时间四肢著地而行。禽龙为体型中等至大型的恐龙,具特化的用以磨碎食物的牙齿,这是高等鸟脚类的特征。禽龙属(Iguanodon)体型最大,最为人熟知,身长可达9公尺。鸭嘴龙吻部宽扁而长,喙内无齿,似鸭嘴,故得名。腭骨上用以磨碎食物的齿列复排,具颊袋,这些都非常适合取食植物。鸭嘴龙通常体长9∼11公尺,是白垩纪末期北美数量最多的恐龙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