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拈花微笑 |
释义 |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基本信息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笔者不敢妄猜圣意,但可以从佛教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中受到启发。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典故大意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磐”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典故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名词注解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磐: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10、拈花微笑,佛祖手中拈的花就是黄花菜,又称忘忧草。全国只有淮阳的黄花菜花蕾是7根针的,其他地区都是6根针的。这特殊的黄花菜种子就是达摩祖师从印度带过来的。全国有2处拥有。最新发现,黄山市歙县覆船山主峰搁船尖顶峰,拥有数千亩这样的忘忧草,看似天然生长的。蔚为壮观! 本文由拈花一笑编写,转载请注明此信息。 图书信息拈花微笑作 者: 圣严法师 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1-1-1 字 数: 180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42622327 定价:¥24.00 内容简介本书是《传统宗教文化》丛书中的一册,从其性质而言,实是《禅的生活》的续集。本书以浅近的语言,表达常人都能看懂的佛法,由基础的佛学常识,到专门的禅学思想,由一般生活中实用的禅学修养,到长期专修的禅修境界,作了层次化的介绍。 本书共收二十四篇稿子,其中《中国的维摩洁——庞居士》,曾发表于《狮子吼》月刊,《禅的修行与体验》载于《菩提树》杂志,余者均系在《人生》月刊刊载过的文章。其中正篇二十三篇,除了《佛法无边》讲于加拿大,《因缘果法》是为台北“缘社”的妇女团体所讲,《禅的修行与体验》讲台台北市的中国佛教居士会,其余都是由农禅寺禅坐会的讲稿修订而成,性质大致相近。另收有一篇附录,《禅的新心理疗法》,是一位英国心理学教授克鲁克博士,在美国东初禅寺访问作者时的对话笔录。 作者简介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十三岁出家,曾于台湾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嗣后留学日本,1975年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州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特别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知见的厘清,且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修禅。 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目录自序 佛法无边 因缘果法 大与小 有与无 新与旧 生与死 善与恶 放下与担起 休闲与修行 在家与出家 疑心与疑睛 守一与守心 活路与绝路 最上一层楼——禅宗戒定慧的三个层次 狭路相逢 绝处逢生 拈花微笑 生死事大 魔境 降魔 禅病疗法 禅的修行与体验 中国的维摩诘——庞居士 附录:禅与新心理疗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