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浔区
释义

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的金三角沪苏杭嘉湖中心,有一颗锦绣明珠——她就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区——南浔区,属上海都市圈的新兴城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南连省会杭州,北濒太湖,东接天堂苏州,隔湖与无锡相望,西上直达南京。南浔地处苏南、浙北黄金要地,是浙江接轨上海的前沿,沪渝(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318国道和湖盐(湖州--海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运河、长湖申航道和规划中的沪苏湖城际轻轨、乍嘉湖铁路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

中文名称:南浔区

外文名称:Nanxun District

别名:浔城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浙江省湖州市

下辖地区:下辖9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政府驻地:南浔镇

电话区号:0572

邮政区码:313009

地理位置:浙江杭嘉湖平原西北部

面积:716平方公里

人口:53.6万

方言:吴语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著名景点:小莲庄,百间楼,含山,荻港古村落

火车站:湖州南站

车牌代码:浙E

基本介绍

拼音:Nán Xún Qū,Nanxun Qu

南浔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总面积71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6万人。

南浔区辖9个镇、1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和1个古镇管委会:南浔镇(中心城区)、练市镇(临杭工业区)、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临港工业区)、菱湖镇、和孚镇、千金镇、石淙镇、南浔经济开发区(临沪工业区)和南浔古镇景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区人民政府驻南浔镇向阳路601号。

基本概况

南浔被誉为中国江南的封面,“江浙雄镇”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上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张石铭旧宅等古建筑群。除南浔古镇名满世界外,含山、石淙蚕花和南浔辑里湖丝、养蚕技艺等蚕桑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菱湖“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被誉为中国鱼都。另外荻港古镇小桥流水、回廊曲巷,可与同里、乌镇、西塘等媲美。区域内还有桥镇之乡双林镇、湖笔之都善琏镇、灯谜之乡菱湖镇、名漾故里和孚镇、船拳之乡练市镇、塔地遗址千金镇、道教胜地石淙镇,形成了江南少有的古镇群。

新行政区划时,南浔区由原来仅有400多平方公里面积和30余万人口的小区,一跃成为716平方公里面积、53万多人口的大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和行使县级经济管理职能和权限。

南浔区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全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辖一个省级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南浔古镇景区和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菱湖镇、和孚镇五大中心镇和善琏镇、旧馆镇、千金镇、石淙镇四个特色镇,250个行政村,47个居民区。常住人口5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3万人,拥有良田27.72万亩、桑地8.93万亩。

南浔区的历史可追溯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282年),距今已有1730年的历史。县境东至平望官河(今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老运河),北至太湖诸溇港,南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今练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中心城区南浔镇是全国文明镇、国家级卫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 、中国十佳古镇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千强镇 、浙江省百强镇、 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浙江省生态镇和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

上古,这里炊烟袅袅;南宋,这里理水为镇,成为烟火万家,鳞次栉比的江浙雄镇;近代,这里富可敌国;当代这里被国务院批准为县级区,从此南浔镇以区首位镇的身份成为“县城”和中心城区。目前,南浔区以打造临沪工业区、临港产业带为重点,全力保护和开发好浔东南浔古镇景区;同时在老城区南部建设南浔城市新区,成为南浔区集行政、居住、商贸、旅游、文化和科技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江南水乡生态型综合新区;在老城区西面着力打造以江蒋漾为中心的临沪工业区,着力打造江蒋漾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创意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市场物流产业园等“一区三园”。由此南浔镇正快马加鞭地从传统的旅游古镇逐渐向现代化新兴城市转变,形成了拥有临沪工业区(市场物流产业园)、浔东古镇区、老城区、临沪工业区(江蒋漾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创意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南部城市新区等北、东、中、西、南全方位的“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以南浔城区为中心,震泽、七都、八都、青云、桃源、乌镇、织里、练市、旧馆、双林、横街、马腰、东迁、三长、花林、洪塘、轧村、漾西、庙港、莫蓉、重兆、镇西、石淙等到南浔仅有十五分钟左右车程,使南浔成为江浙数镇的核心。同时南浔处在沪、苏、杭、嘉、湖的中心,南浔区已经成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等大中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疗养、观光游览的最佳胜地。

南浔区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帮”之称。南浔物产丰富,有全国著名的菱湖淡水鱼生产基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四宝的善琏湖笔;“朝如轻丝、薄似蝉羽”工艺之花的双林菱娟等传统名特产品,享誉海内外。古镇南浔名园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和双林三桥、含山笔塔与蚕花圣地、狄港渔庄等构成了江南旅游胜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南浔历来名人辈出,早在宋、明、清三代就有进士41名,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近代涌现了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现当代,名人有国民党元老、西湖博览会创始人张静江,清末民初我家四大藏书家之一刘承干,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张石铭,近现代体育第一人徐一冰,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费新我等。现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南浔籍专家、学者有80多人,其中还有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两弹一星”总设计师屠守锷等8位南浔籍“两院”院士。

南浔区以南浔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为龙头,围绕湖州临沪工业区重点打造江蒋漾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创意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市场物流产业园等“一区三园”,积极培育内河临港产业带,同时带动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四大工业功能区和新型纺织、木业、电磁线、电机、电梯、不锈钢等六大产业加快发展。有8家省“五个一批”企业、有15家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00余家市、区重点骨干企业。200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42.8亿元。其中个私工业产值完成183.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7%。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纺织、通信电缆、机械电子、建筑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为主的行业结构。

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86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4亿元,同比增长14.3%;财政总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29.9%;合同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24.79亿元;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48.2%。其中,出口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4%;进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86.8%。

目前南浔区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奋战五年、再造南浔”总体目标,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三大战略,突出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古镇文化休闲区、魅力水乡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全力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自然地理

南浔区位于杭州市东北部,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江苏吴江市,南连德清县,西接湖州市吴兴区,北濒太湖,区位优势独特,

318国道和湖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运河和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距离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区域内范围内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苏湖杭高速、沪苏湖城铁、乍嘉湖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中。总面积716平方公里。 南浔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地势较低,平均海拔在5米以下。境内河流纵横,湖漾密布,共有河道1035条,总长1674公里,总水域面积84.7平方公里,河网率为12%。地形平坦,仅有数座海拔百米以下的小山。长超山为全区最高峰(98.5米),近郊和孚漾边有座小山,龙王山;东部有一著名土丘,名为含山,含山为蚕花胜地,矗立在京杭大运河畔,为京杭大运河湖州段的标志景观。土壤主要为冲积土和水稻土。全区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苏南运河(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

南浔区处于中低纬度,属东亚热带温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一般年份初霜约在十一月中旬,终霜约在次年三月中旬。年平均气温15.7℃左右,历年来年平均温度最高为17.5℃,最低为15℃。气温以每年一月最低,平均气温为3℃左右,极端最低气温-9.5℃;每年七月最高,平均气温为3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9℃。年日照时间平均183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1.4%。年平均降雨量为1231.5毫米,年降雨日为142—155天。通常情况下,一年中有两个较集中的降雨过程。在春末夏初,有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霉雨季节;在夏秋之交受季风影响,常有大雨或暴雨,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4—6月和8—9月之间。

南浔区土地总面积105.94万亩,其中耕地41.22万亩,占38.91%;内陆水域12.83万亩,占12.11%;林业用地16.22万亩,占15.31%;其它用地35.67万亩,占33.67%。

动植物资源丰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麦、小麦、豆类、油菜为主。桑品种资源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桑树良种——湖桑。目前栽培的优良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号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优良品种有南浔大头菜等。豆类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县内动物种类繁多,以盛产淡水鱼而闻名遐迩,主要经济鱼类除了号称“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鳊鱼、鳜鱼、鲈鱼、银鱼、鳗鲡、汪丁、黑鱼、鲫鱼、泥鳅等。近几年河蟹、甲鱼、黄鳝、河虾等名特优新产品的人工养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脊柱动物主要是家蚕。家畜中优良品种有湖羊、獭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优良品种有“温氏鸡”。

历史沿革

南浔区的历史可追溯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282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县境东至平望官河(今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老运河),北至太湖诸溇港,南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今练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中心城区南浔镇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镇至今已有757年历史。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南浔东57里的地区划归平江(苏州)镇区成为湖州境东之门户,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浔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并设镇官,元末张士诚据南浔,于至正十六年(1356)筑城(南浔太尉古城距今已有653年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苏州城。

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时期。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是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1958年10月南浔与东迁、马腰、横街、北里、三长五个乡合并建为南浔人民公社,南浔镇属公社的18个大队之一。1983年由省辖湖州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1986年撤北里乡,归并入镇。1988年,湖州市撤郊区人民政府,南浔直接由市领导。1992年7月,经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镇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南浔水陆交通方便,鲍诊在《南浔小泊》中说:“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称之为水市。经过近十多年的建设,已构成了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被誉为“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含运河段)和318国道与周围都市、镇乡相通,东至震泽、平望、上海、嘉兴,西至湖州、长兴、安吉、梅溪,南至桐乡、德清、杭州,北至太湖东、西洞庭山、苏州均有水、陆路相通。镇辖的16个村也已通了公路。邮电通讯已形成传真通信、电子传真、程控直拨、移动电话等现代化通讯网络。便捷的交通、邮电既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又有利于投资开发,促进市镇经济的发展。南浔处于苏、杭、湖、嘉、沪诸大都市的中心,成为这些城市与周边镇村经济商贸的枢纽,以及湖州市临浦东开发区的前沿地位。

南浔建镇至今的漫长岁月中以经济、政治为主线来剖析,基本上可分为六个历史阶段。

一、从村落到建镇阶段。南宋初,本地仅一村落,称浔溪村,后称南林,耕桑之富已有浙右,且为行商坐贾荟萃之所,淳祜末立南浔镇,这表明镇的形成,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此后直至明万历中,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日益发展。

二、明万历至清中叶雄镇阶段。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3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间,七里丝行销范围除江南外,经明州(今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史家称:人明,“蚕桑之利,其盛于湖”。“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时,镇境“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浔溪溪畔尽桑麻”。“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可见蚕桑种植经济的盛貌,而七里丝之畅销,又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镇村经济的繁荣,“江浙之雄镇”为民间之共识,史家之定论。

三、江南名镇阶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湖丝贸易以南浔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浔人先后摇成丝经,这二次革新,改变了出口“有丝无经”状态,以致对外贸易激增,并促进了缫丝业的大发展。全镇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清末民初,丝栈达42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96为南浔人所开设。从出口贸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其中南浔出口数为13426包,占出口总数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国蚕丝出口达到五万担。到光绪十八年(1892)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求良儒)。在此期间,七里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丝以质优量多,而畅销海内外,南浔经济由此空前繁荣,它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外,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钱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别是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近代上海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上海称之为“南浔帮”的商人,其中多数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员。如此发家致富后,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以及捐资筑路造桥,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这些民族资本家,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他们不仅为本地,乃至中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一历史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南浔蚕桑、手工制丝业发达,外贸兴旺,百业昌盛,市场繁荣,从性质上说,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业性市镇,它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手工业的丝市专业为特色。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四、民国中期进入式微阶段。这期间,七里丝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机械丝的严重挑战,虽然从民国元年至23年(1912~1934)这二十三年中,七里丝出口平均数占上海出口生丝总数仍然高居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八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和医治战争创伤,七里丝每年出口数量不减,但好景不长,民国18年开始,出口数直线滑落,23年出口数惨跌到300包。抗日战争期间,蚕丝生产又备受摧残,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的萎缩,造成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蔽状态。解放后的44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浔经济建设历经了两个阶段,至今已建成了现代中小型工业为主体,商贸、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的市镇。

五、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得以解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580万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3805.26万元,比1957年增长6.6倍。1950年,镇区仅有5家私营小厂,151家个体手工业户,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革新,许多现代企业脱颖而出,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制丝、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业纷纷建立,工业从过去单一的丝织业跨人多门类的渠道。农业从解放前的单季稻发展到春花连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仅为5618.5吨,亩产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119.9吨,亩产704.5公斤,分别增长3.4倍和3.64倍。蚕茧,1949年年产54.2吨,到1977年达到239.2吨,猛增44倍。但由于受到“大跃进”的折腾,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以及计划经济的制约,经济建设的速度是缓慢的。

六、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南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的前景。工业总产值,逐年呈滚动式递增,198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为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其中镇村工业总产值从406.78万元,提高到1亿元,增长了24.7倍。商品零售总额从3334.23万元,提高到1.98亿元,增加了4.9倍。农业总产值从1022万元,提高到1313万元,增长了29%。其中蚕茧从215.2吨,提高到436.29吨,增加了1倍,粮食、油菜生产也连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则起了根本性变化,1988年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183家,职2211749人,并形成机电、制革、皮革、制丝、化工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同时,村办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到117家。出口创汇1847.98万美元。全镇储蓄总额增加到4931.29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发展变化,表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才能发展,才能使工、商、贸、农生产保持高速度,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1990年至今的三年来,镇党委和镇政府,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镇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建设快速、高效发展。

1992年,工业已形成制丝服装、制革皮件、通讯电缆、建材、家电、轻工业机械六大系列,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实现利税4885万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10096和6496。其中镇村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利税1820万元,分别增长了两倍。商品零售额达4.6亿元;村办工业的发展,有力保证了农业稳定丰收,粮食总产量23000吨,蚕茧总产量665吨,为历史上最高年份(1930年)总产量250吨的2.65倍。全镇三年累计上缴国家财政9392万元,比前三年增长13%。城镇建设也有很大发展。新区泰安路、嘉业路、适园路等初步竣工;以皮货、农贸、建材、水果为中心的新商业区日益兴旺,城镇建成区由1989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人民生活相应提高,村民人均收入达1600元(按:全国为784元);镇区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3000元(按:全国为1826元);年末城乡储蓄达1.7亿元,比1989年增加一倍。1992年7月,市级南浔经济开发区建立,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仅半年时间,引进项目68个,新办中外合资企业14家,总投资2567万美元。

南浔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其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卓有建树,影响及于乡里以至海内外。

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当代,浔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240余人,现任中央委员、候补委员3人。

历史上,南浔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如朱闺祯著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纪传》等;董斯张著有《吴兴备志》、《广博物志》、《七国考》等;陈忱著有《后水浒》;董说著有《易发》、《西游补》以及大量诗集。清代有著述问世的南浔人达280余人之多,其中许多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著,如“南浔三先生’’的施国祁撰有《金史详校》、《金源札记》等;邢典撰有《书城杂著》等;扬凤苞撰有《十八家晋史纂》、《补正湖州诗录》;沈轰撰有《新疆私议》等;董蠡舟撰有《三国志杂校》、《补五代史汇误》、《十六国史摭逸》等;董恂撰有《古今医籍备考》、《两宋宫闺词》、《南浔蚕桑乐府》等;沈鹞撰有《地道记》、《台湾郑氏始末注》等;纪南星撰有《痘科集腋》等。明末至民 国,撰写镇志蔚然成风,达十余部之多。总之,南浔名人著述不胜枚举,其学术研究及著述领域包括经史、天文、史地、志书、水利、农艺、蚕桑、医学、乐律、音韶、六书、金石、书画、诗词等等。有史家说,南浔“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诚不为过。

历代许多浔籍官员吏治廉明,为民称道者颇不乏人。如明万历东阁大学士朱国祯,在朝时反对魏忠贤专权弄国。辛酉(1601)他创均田均役,贫民得苏。戊申(1608)、甲子(1624)等年,江浙大水,他力主减赋税以解民困。万历刑部主事张斗,以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而著名于当代。明末任徽州推官的温璜,召集义勇在绩溪、黄山等地抗击清兵而殉难。清雍正时,任湖南华容知县的董炎,在抗洪时身先士卒,同时对苗民赈粮,苗民颂其德,说:“非董公,吾族无遗种也。”他死后,民众立祠以祭祀他。乾隆时,任风山知县的张升吉在台湾大田奋击日本侵略者。道光、咸丰年间历任清廷驻韩、法、葡、日、比等国参赞、领事等职共12年的吴尔昌,能维护民族尊严,不稍屈挠而进行外交活动。

南浔人民具有光荣的反抗侵略的革命传统。如清康熙年间复社领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间以巨款资助孙中山同作革命经费的张静江、庞青城、庞莱臣,参与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周柏年,以及在经济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从事革命的徐自华姐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许多浔籍儿女,投身疆场,张新华(女)等烈士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前夕,党的地下组织在浔成立,同时党的外围组织和南浔中学的爱国人士也积极开展工作,共同为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1992年党员1807名,他们在镇党委领导下,按党章要求,团结同志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现代,南浔还涌现许多杰出的专家,诸如体育教育家徐一冰,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陆志韦、屠守锷,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桂世镛,教育家、实业家顾乾麟博士,作家徐迟等等。至于浔籍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界人士,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并在多方面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有赖于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摇篮则是各级各类学校。据此,南浔历届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承前启后,重视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近年来,全镇实施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普及率和巩固率小学平均达到97%,中学达9296;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已形成配套发展网络;还设置了叔苹、刘湖涵、振奋和倪萍荪等四个奖学金基金会,全镇尊师重教蔚为风气,教育效果显著,多次受到市、省、国家教委的表彰。

综观建镇以来近七个半世纪的历程,南浔在风雨中沿着历史发展的轨道前进,镇民在生产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曾写下辉煌一页。但解放前,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围绕着单一的蚕丝产销而兴衰,缺乏回旋余地,更由于受旧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挑战,导致经济日渐衰落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镇民走上了宽广的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44年来,南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的成绩,先后多次受到市、省、国家的褒奖。其中卫生、教育、群众体育、村镇建设、农村科普、医院管理等11个方面获得全国先进。文化管理、法庭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绿化等10个方面获得省级先进。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评定南浔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是根据他们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经济浪漫主义》)。纵向比较,解放44年来,南浔在社会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功绩,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财贸、城建、交通、邮电、文教、体育、卫生、社会治安,以及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全镇人民生活水平,都硕果累累。其中以经济支柱的工业而论,1992年总产值为7亿元,1993年跃升到12.8亿元,为解放初的231.7倍。特别自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全镇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每年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且呈跳跃式趋势。镇规划1994年工业总产值目标为18亿元,1995年达到26亿元,预测都可望实现,这表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史无前例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南浔的成就,是符合列宁的论断的。诚如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所说,南浔是上海周边地区、太湖南岸的江南经济重镇。1992年和1993年,南浔先后被湖州市、浙江省批准为市级、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改革的新的起点,它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到促进和改革作用,也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前程如锦,形势喜人。

四象八牛

(富商)

清末民初整个南浔区丝商云集,菱湖,南浔,双林都是中国的四大丝市之一,商贾云集,尤以南浔镇之四象八牛为典型。

南浔镇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南浔“四象八牛”,都以湖丝发家---《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品,形成产业---《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南宋湖丝已出口国外,《嘉泰吴兴志》载:“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如《南林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天时地利以营丝而富,光绪间成豪绅大户“四象八牛”。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张颂贤(1817-1892),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字竹斋,祖籍徽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张颂贤善经营,遂从事丝业后,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据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

张钧衡,字石铭,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张钧衡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四象中还有庞云曾(金字傍,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绍兴,父为师爷,庞云曾也为丝业行学徒出身,故通晓蚕丝经营之道,发家后,开设了“庞怡泰行”,在经营中,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人称“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合伙做蚕丝生意的同时,还与胡雪岩同做军火生意,为左宗堂向洋商购买军火。庞云曾有官场朋友的帮忙,后又通过李鸿章,使儿子庞元济在光绪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后旨恩赏举人,特赏庞云曾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之称,故被誉为四象中“庞家的面子”之美称。庞云曾还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了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并建有药栈和制药工场,直至现在老字号的“庞滋德”药店还开设在南浔宝善街上。庞云曾有三个儿子,长于庞景麟,早夭。次子庞元济,三子庞元澄。庞元济,字莱臣,别号虚斋,光绪六年(1880)秀才,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职。元济,镇人都称他庞莱臣,他善于绘画和古画鉴赏,为国内外有名的古画鉴赏家和收藏家。解放前,中国古代书画只要盖有庞虚斋的鉴定印章,就可认定是真品,连外国收藏家,也愿以重价购买。庞元澄,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他致力于教育和创办医院,并提倡西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复旦大学),青城列名复且公学募捐公启。元澄也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顾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号春池,是南浔的四象之一,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被称为顾六公公。顾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属清贫,弃 学从商,起初摆个布摊。后至南浔邻镇江苏震泽开小布店为生,兼营蚕丝后发家,与洋人往来后,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经理洋务。并开设顾丰盛丝号,属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 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之美称。 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顾寿松,字容斋;次子顾寿藏,字子嘉;三子顾寿明,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有名的爱国教育家顾乾翰先生就是顾福昌的曾孙。

邢庚星,是南浔八牛之首,开设邢正茂丝经行,后易名为恒顺丝经行。并开设典当,为南浔开设当铺最多的一家。

周昌大,一名味诗,字乐耆。祖籍浙汇余姚,乾隆中迁浔,开设申泰丝号和申昌丝号,镇人都以周申泰称呼他家,南浔八牛之一。

邱仙槎,字其深,开设启昌丝经行。南浔八牛之一。

陈煦元,原名熊,字竹坪。是一位有名的丝事通,外设裕昌纪经行,南浔八个之一。

金桐,字竹庭。早年弃学就商于上海,成为丝事通,营丝发家。他的大儿子金寿亦,号称“小金山”,南浔八牛之一。

张佩绅,开设源泰丝行,曾在上海商业银行总行任营业部主任。南浔八牛之一。

梅鸿吉,字月槎。开设恒裕丝经行,其子梅展中,开设南浔最早的用机器生产的丝厂,南浔八牛之一。

邵易森,开设森大丝经行,在上海设有邵月记丝号,出品青狮牌丝经。镇人称他为邵森大,南浔八牛之一。

南浔镇的七十二墩狗,包括南浔的四乡。在镇上的有:邱茂泰、邱盖茂、邱义昌、邱德升、沈涂记、沈永昌、沈永丰、沈天长、李恒德、李万顺、李德茂、吴晋昌、吴其昌、吴永记、朱宠茂、朱广隆、庄恒庆、邢丰记、卜同昌、韩怡昌、桂致和、潘泳记、潘大顺、张丰泰、张恒丰、徐世兴、徐惠和、许仁昌、谢森元、刘通德、庞同顺、丁昌记等,都数是开设丝经行致富的。四乡有北小圩张家、桥下张家、吴楼张家、斜桥(土斗)金家、五家亭盛家、石匠(土斗)邱家、七里村温家、子嘶湾陈家、藏谷桥王家等。

沈万三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祐。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庄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

工业经济

2008年深入贯彻“工业立区”战略,以“工业经济发展年”为总抓手,攻坚破难,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快项目推进,防止经济下滑,工业经济呈现了平稳、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667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85.3亿元、销售收入475.9 亿元、利税30.8亿元、利润1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7%、20.6%、9.7%、8.5%。扶大育强成绩显著,积极开展“新象、新牛”争创活动,新增“新象”企业1家,“新牛”企业4家;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8家,比2007年增加了9家,其中久立、长城超20亿元;亿千企业达到45家,比2007年增加了2家。区域块状经济不断壮大,集群经济效益明显。纺织业、木业、电磁线业三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均超过90亿元。

经济概况

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86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4亿元,同比增长14.3%;财政总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29.9%;合同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24.79亿元;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48.2%。其中,出口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4%;进口2.01亿美元,同比增长86.8%。

南浔农业以畜禽、水产、粮油、蚕桑、蔬果、苗木为主导产业,是省级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浙江省的畜牧业大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基本形成了“金獭兔”、“银湖羊”、“香大头菜”、“温氏鸡”等四大特色农产品及温氏肉鸡养殖业、练市裘皮加工业、菱湖淡水鱼加工业三大规模特色农产品基地,“农家乐”、“渔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2.95亿元。全区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家,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61家,加工农产品销售额收入达到27亿元。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6个,面积达到25万亩,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8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面积8万亩。引用农产品生产标准10项,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

2008年深入贯彻“工业立区”战略,以“工业经济发展年”为总抓手,攻坚破难,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快项目推进,防止经济下滑,工业经济呈现了平稳、可持续的发展势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667家,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85.3亿元、销售收入475.9 亿元、利税30.8亿元、利润1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7%、20.6%、9.7%、8.5%。扶大育强成绩显著,积极开展“新象、新牛”争创活动,新增“新象”企业1家,“新牛”企业4家;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8家,比2007年增加了9家,其中久立、长城超20亿元;亿千企业达到45家,比2007年增加了2家。区域块状经济不断壮大,集群经济效益明显。纺织业、木业、电磁线业三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均超过90亿元。

南浔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2004年南浔古镇

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2005年南浔古镇相继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善琏镇被评为“中国湖笔之都”;含山蚕花节被列为“中国民间艺术游”观世界活动系列;菱湖的“桑基鱼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被评为全国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标准。同时,善琏湖笔、双林绫绢和含山“轧蚕花”民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402.7万人次,同比增长17%;入境游客12.07万人次,同比增长18%;门票收入3010万元,同比增长17%。 商贸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08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97亿元,增长1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19亿元,增长19.5%。浙江南浔建材市场被评为中国商品市场最具竞争力50强市场。

2008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95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限额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66.13亿元,同比增长17.6%。基础设施投入14.4亿元,同比增长83.9%。完成工业性投入48.63亿元,同比增长12.4%。

2008年,全区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以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业经济发展年”和“全力接轨上海年”为抓手,主动适应国家宏观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力破除要素制约,积极开展走出去招商,努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全区开放型经济稳步推进。

全年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88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61万美元;实现进出口额8.7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6.3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境外投资项目1个,带动出口1553万美元。

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2.9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1.89亿美元,同比增长42.2%,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区出口总额的30%,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

行政区划

浙江省北部

南浔区

下设:南浔镇(中心城区)、练市镇(临杭工业区)、双林镇、 菱湖镇、 和孚镇、 善琏镇、旧馆镇(临港工业区) 、千金镇 、石淙镇、南浔开发区(临沪工业区、国家级华侨投资区)和南浔古镇管委会等11个建制镇(管委会)。

美味小吃

南浔盛产河鲜,经当地人巧手烹饪,色香味俱全,只怕你品过之后,会欲罢不能。南浔还盛产竹笋,当地人好食之,且做法十分讲究,花样繁多,到了南浔可不要错过,一饱口福之余,还可长一份见识。

桔红糕

“野荸荠”桔红糕是南浔传统特产,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野荸荠”桔红糕,软而不粘,色泽桃红,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香大头菜

南浔香大头菜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而成,加工的好坏取决于选料和腌制过程。制作方法要经过整理、晒干、切片、盐腌、装甏等环节。主要风味特点是色泽黄嫩、口味鲜美、咸淡适宜、回味香甜,略带清香,菜头脆嫩,纤维细腻,每个菜头展成扇面形。佐膳皆宜,是加工蔬菜之上品。

风枵

南浔人称镬糍(即糯米锅巴)为风枵。风枵加白糖冲开水叫风枵汤。春节期间用风枵汤待客,在农村一带盛行。

臭豆腐干

民间谚云:“臭南浔,辣乌镇”,因乌镇人爱吃辣,南浔人却爱吃“臭味”。

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臭豆腐干用油煎,拌上甜葱酱、葱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干放入葱、酱、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干、臭豆腐干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用南浔人的话来说,这是“纯正的南浔风味”。

双交面

在丝行埭靠近三清桥一带,多年来颇负盛名一种交头面,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镇上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都有出售。

绣花锦菜

南浔绣花锦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炒熟以后,依旧碧绿。品尝此菜,不仅菜汁中有一种清香,而且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糯软得多的惬意。奇怪的是此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

熏豆茶

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品,农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饮用此茶的习俗。主要以熏豆、芝麻、橙皮、卜子、胡萝卜干等“茶裏果”配制,还可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加入少许茶叶、扁尖笋干、桂花等多种作料。

双林姑嫂饼

双林姑嫂饼,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双林姑嫂饼用料讲究,先用上白面粉用文火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放进适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而成。

定胜糕

定胜糕色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练市酱羊肉

,又称红烧酱羊肉。取成年湖羊(雄性为上品),活杀剥皮后,切成大块入锅加之黄酒、酱油、食糖、红枣、姜等佐料烹之。其特点是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秋冬的练市,红烧酱羊肉香飘满街,是农家、宾馆、酒店餐桌之佳肴。

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指出:“羊肉甘热, 能补血之虚。”明代名医李时珍也说:“羊肉补中益气,性甘,大热。” 现代研究证明,羊肉确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羊肉所产热量大大超过牛肉,所以从古至今一直把羊肉作为补阳御寒的最佳食品。

如果你是江南一带人,就知道南浔练市羊肉是远近闻名的好吃和受欢迎。练市羊肉为何有如此好而大的名声,原因有三个:这第一是:练市羊肉选料很精、一定要选用当年产下的青壮雄羊。这第二是:主要在于焖和火候上的精准把握,练市人烧煮羊肉不用柴油锅烧,而采用传统的桑柴烧煮,羊肉的色香味就与众不同了,不仅保留了其传统的原汁原味且有助于营养价值的保留。这第三是:湖羊是现如今肉食类食品中唯一纯天然绿色的食品了,因湖羊只食用纯天然的草本食物。这正符合现代人的纯天然绿色食品食补的营养保健理念。

旅游资源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位于江浙交界,北靠太湖,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环境秀美,且名胜古迹甚多,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和旅游胜地。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江南所仅见。

至今幸存的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目前文园、柳园、绿绕山庄、述园等一大批古典园林或已建成或正在修复过程中。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仅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的

专家学者有80多名。南浔还有保存完整号称“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颂洪都,如果借用此语概述南浔镇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也相当贴切。她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原因浔溪河而名浔溪。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得半个镇”之说。南得之所以一跃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南浔镇是江南水乡名镇之一,也是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的故乡,文化悠久,人才辈出,风景优美。现总面积34.2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为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万4千多。镇上名园古迹甚多,历史上最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余座,现存有小莲庄、颖园和嘉业堂藏书楼等,明代百间楼风貌奇特,清代张石铭和张静江故居别有情致。江南水乡的南浔不单外美,而且内秀,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旅游小憩之胜地。南浔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新区拓展、投资环境等硬、软件建设进展顺利。已充分显示出经济建设、对外开放、小城镇建设方面的“龙头”作用和辐射功能,是湖州市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

百间楼

百间楼位南浔古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

这一名称一直保存至今。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损毁严重,虽经修整,但己失昔日风采)。百间楼河道原是运河,通湖州和乌镇、苏州、南浔的物资均从这条河迸出。元未筑城墙,成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为货钱、店铺,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贷物。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太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均 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自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以门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荻港古镇

荻港古镇东靠杭湖锡运河,位于和孚镇狄港村,现存的外巷走廊沿运河而建,全长380余米,沿河条石驳岸、梯形河埠十分完整。岸边廊屋蜿蜒,店铺相间,河中船舶穿梭,浪涛拍岸,景观颇为奇特。镇内古民居数量众多,规模较大。言传镇内建有三十六座堂,惜大多残损,但三瑞堂、墨耕堂等结构基本完整。这些堂屋从名称和结构都体现着“耕读传家”的儒家风范。袁家汇古镇南频和孚漾,虽改建较多,但风貌犹存。镇内河港基本保持原貌,河上古桥众多,两岸还还保存着不少古民居建筑。其中钟氏旧宅规模宏大,为多进多落的组群建筑,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颇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含山风景旅游区

含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善琏镇南,京杭运河(含山塘)傍山而过。含山又名涵山、寒山,为水乡平畴之中卓绝高丘。原山上有唐代始建的净慈院,院内有专祀蚕神马关娘的蚕花殿。山顶有含山塔,始建于北宋元祐(1086~1093),因含山东三庄也是湖笔发源地的一部分,而塔高耸挺拔,又称笔塔。1993~1998年先后在风景区内重建了蚕花殿、净慈寺,新建蚕丝博物馆、圣地阁、含山传奇游乐宫、水上看台等,又修复旧景仙人潭,并改善了基础设施,每年游客达近20万人次。

双林三桥

在双林古镇区中,以“三桥”为代表的桥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据《东西林汇考》记载,历史上曾有桥125座,其中始建于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13座,清代35座。虽经沧桑变迁,大部分已废圯湮没,但至今仍不失为“江南古桥留存集中区”(《中华文物古迹旅游*古代桥梁》之语),仅镇区尚有21座之多。其中镇北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始建于明代以前,均为市级文保单位。桥长50米左右,且空间水平相距不到360米,为江南仅有。

南浔近现代名人

张静江

1877-1950,曾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国民党政治中央会议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

张乃燕

1894-1958,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国民政府驻比利时全权大使,

周柏年

1880-1933,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国民党监察委员。

周佩笺

1884-1952,曾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土地厅厅长,国民政府中央银行行长,浙江造币厂厂长,中国农民银行常务董事代理总经理。

金绍城

1878-1926,曾任内务部事,众议院议员,国务院秘书,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

徐一冰

1881-1922,著名体育教育家,我国第一所体操学校校长。

徐自华

1873-1935,光复会、同盟会会员,浔溪女校校长,上海竟雄女校校长。

张新华

1916-1941,烈士,曾任中共太浦工委青年部长,宜兴闸口区委书记。

徐舜寿

1919-1968,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第一代喷气机设计师。

国家有关部门领导

朱丽兰

国务院科技部部长,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

李根深

原哈尔滨市委书记,十三届中共中央委员

桂世镛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

蒋心雄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十三、十四届中共中央委员。

蒋冠庄

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十四届中纪委委员。

仇保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