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宁白话 |
释义 | 概述南宁白话最早是在清朝时做为地方官语传入南宁。后来两地的商人也渐渐运用白话,白话才开始在民间发展,民国时的新桂系大力促成广东人进入广西,白话更是得以广泛传播。学术上公认南宁白话属于粤语的邕浔方言片,不过在很多字的发音上和广州话(标准粤语)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广西南宁主要多民族地区也有很多方言。 渊源“白话”一词在广西和广东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白话文,另一种指粤语。这里所说的白话指粤语。广西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各地方言也较为多变,而其中主要以南宁一带的白话,柳州桂林地区的桂柳话以及壮族的壮语为主。 《史记》载,秦灭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征召来的这些逃亡人(逋亡人),讨不起媳妇而被迫去上门的穷家子弟(赘婿)以及做买卖的商人(贾人)就是最早成批来到广东、广西的开拓者。秦开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广西境内。秦始皇开辟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适遣戍”,即作为惩罚手段把这些人遣送到南方来守边御敌。这批人号称“五十万人守五岭”,是如今操粤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灭越,也是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三国到西晋、东晋,中原战乱频仍,迫使大量的汉人南迁,其中不少人陆续来到广东、广西。元代的战乱,也促使大批汉人南下。明、清两代,汉人进入两广有增无减。 白话是中原汉人南迁至广东形成的方言。广东人为了经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宁定居,于是,南宁就有了白话。明代的南宁城很小,城里以说平话为主,在官府衙门里则通行官话。这时的白话势力还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话是南宁普遍使用的方言。清末广州被设为通商口岸后,广东人更多地同西方人进行商品贸易并沿西江输入广西,于是粤语更加强势进入南宁。后来,广东人西迁的多了,南宁市区逐步变成白话的天下,平话则退居郊区,而下廓街官话则被“压缩”到一两条街上去了。 广西白话与粤语虽然广西地区的白话并非民众概念上的“粤语”,但却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南宁地区乃至广西南部、中部、东部等广大地区(百色、南宁、钦廉、北海、凭祥、贺州、崇左、梧州、玉林等地区),都属于粤语语系区。这些地区占广西面积近半,人口占广西一半以上,本质上属岭南文化的范围,气候、语言、饮食、风俗、传统和广东相似。南宁白话属粤语语系中的邕浔粤语,语音与钦廉一带粤语接近,主要流行于邕江、浔江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区、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白话为代表。虽然南宁白话语音方面和标准粤语(广州话)有些差别,但和广东讲粤语的人士沟通基本上没问题的。可以说,南宁(邕)传统文化和广东(粤)一脉相承,同一渊源,语言便是一个例证。 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的差别基本上操南宁白话者完全可以和广州人无障碍沟通,但是不少字的发音不同,主要体现在一些字例如“比、喜、几”的韵母,标准粤语发“ei”,南宁白话发“i” “老、步、道”等字的韵母,广东人用“ou”,南宁人常用“u”,显然是口音受到了平话和官话的影响 很多带“x、s”声母字如“想、性”,南宁人往往用“θ”(舌尖接触门齿后边的硬腭发出的摩擦音,是清辅音,广东大部分白话都是这样的) 音调方面一般相同,也有一些例外如“钱”,标准读法是“qin2”,南宁人读“qin3” 语法习惯上也有不同,例如广东人问“吃饭没”会说“食咗饭未?”,南宁人会讲“食饭meng4”,广东人别否定 一般用“唔mu3”,表示没有才说“冇mou2”,南宁人两个都用“冇mou2”,偶尔用“唔mu3” 当然南宁白话也有许多其他粤语没有的发音,例如“叫”不念“giu”而念“eiao“ 在俗语方面基本一样,例如“一条水”、“一盘花”、“老细”等等,粗口语更是字音不异 总的来说,南宁白话70%以上跟标准粤语(广州话)一致 南宁白话是粤语的一种一般南宁民众认为南宁白话与广东人的白话区别大,是土白话,不是粤语,这是错误的理解。 首先就与标准粤语的区别来说,南宁白话并不多于广东某些粤语方言片,如四邑粤语(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珠海一带)、莞宝粤语(东莞保安一带)、香山方言等,广州香港人都很难听懂,然而它们仍属于粤语范畴。 再有在广东能相互无障碍沟通的各地粤语同样有明显口音差别:例如粤语里的“他”用“渠”字,广州人念“kui2”,湛江茂名人却念“hui2”,“我不去”湛江茂名人会说“我冇去”而不是“我唔去”,跟广西人一样混淆“冇”和“唔”。还有,同样“老窦”字佛山人念“lou2tou3”而不是公认的“lou2dou3”,“咸”顺德话念hem4而不是广州话的ham4 更有甚者,标准粤语所在地广州,口音区别也很明显,有些区的发音明显就能感觉和香港电台完全不一样,但都能听懂。我们熟知的标准粤语实际上是“广州西关口音”,也就是一两条街内的人的口音 还有“土白话”这个概念,实际上并不是拿来说广西白话的,而是用来指广州城周围珠三角一带东莞、佛山、顺德等地和广州话口音相差明显的粤语,不过伴随现代传媒的传播力量,这些“土白话”在向标准粤语靠拢,当地人当然很容易变换口音说标准粤语。 接触过南宁白话的广东人都认为其像顺德白话,至于会不会是顺德人迁移南宁造成的有待考究。 也有人认为广东人的白话才是粤语,因为粤是广东的简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方言一般都是跨越省份和地区的。今天的广西北部湾地区建国前是广东所辖,照理说应为“广东话”,但是其白话与广州话差别大于南宁白话,显然逻辑上说不通。而从历史上来说,南宁白话和粤西粤语有亲缘关系,两者相似度最大 对于“粤”这个概念,“粤”通“越”,来源于古代两广的少数民族“百越”,民国之前两广也称为“两粤”,粤东即广东,粤西为广西,因此将广西本土白话称之为粤语是理所当然。 必须说明的是,广西白话的不标准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的,因为作为标准粤语的广州话实际上也是在变的,例如,“细蚊仔”就比“细路仔”要晚出现,而广西基本上都不用“细路仔”这种比较新的说法。再如广西白话“x、s”生母的“θ”化,到底是广西白话“x、s”被壮话影响成“θ”还是广东白话“θ”受普通话客家话影响抑或“香港正音”运动分化出“x、s”还有待考究。再有“今日”比较老的读法是“gεn mε ”,基本上南方卫视都不这样念了。还有表示只、颗的读法“zat”(或“zit”),南方卫视基本上都用“个”“粒”了,还有“如果”原来是念“yu3 gu2”或“xu4 gu2”现在都念“yu3 guo2”,反倒是香港电台有时候能听到这些较老的说法 南宁白话之危机南宁市在1997年实行推普运动后,获得“全国推广普通话先进城市”称号,现在市区和郊县都已经普遍通行普通话。但是这种普通话是夹杂有粤语,壮语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变体。有外地人称之为“南宁普通话”。南宁市在推普时使用的行政手段具有很大争议性,包括取消方言公共服务,取消方言媒体(主要是粤语公共服务和粤语媒体)。并且在学校和工作单位内宣传方言粗鄙,使用普通话文明。至今南宁市区内已经很少能在公共场合听到粤语,平话和壮话。 现在大部分80后的南宁青少年尚能听懂上述三种南宁方言,部分也能顺畅的交流,但基本上没有主动使用的意识。而大部分90年代后出生的南宁青少年既不会听也不会说上述三种南宁本地方言。南宁的三种方言尽管还有很大的使用人口,但是由于缺乏下一代的学习和使用者,严格来说都已经成为濒危语言。 现在南宁市方言的保护和推普工作已经成为网络上极具争议的话题,抢救和保护南宁三种方言的民间呼声渐高。 南宁白话是否粤语的争议这个争议不来自于广东人,也不来自广西非白话使用者,也不来自两广以外的民众,却来自南宁本地的白话使用者。 一方面,广东的学者确认南宁白话为粤语子语言,属于粤语的方言片,广东人也把南宁白话当土粤语、土白话,虽然经济水平差距养成的高高在上的世俗眼光是有,但却没有一个广东人说南宁白话不属粤语,不是白话,因为对“粤”文化的认同感是通的。举例来说,本人在桂林就曾见过一广东商人打电话时曰“我现在不在南宁,我在广西。” 另一方面,广西非白话使用者连同两广以外的人,由于对粤语(白话)了解甚少,基本上无法将南宁白话和标准粤语区分,意识上只会认为南宁白话就是粤语。广西之内,非操白话者普遍当广西白话为粤语。在两广以外,广西操白话者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说着带白话口音的普通话就会被误认作广东人,广西白话一般被认作粤语。 然而南宁本地人对这个问题却很避讳,都低调地称其方言为白话,对外称其不是粤语。 南宁人避讳粤语称谓之原因首先就历史渊源而言,白话并不是南宁本土语言,历史上最早的南宁话应该是百越之语(壮语的前身),然后宋代发生狄青从山东带兵南征广西后,屯驻下来山东士兵带来了平话,再后来到明朝在平话、粤语、状语、官话的共同影响下还衍生出了“南宁官话”的混合语言,再后来清朝民初广东商帮借通商口岸日渐强盛,强势的粤语(白话)伴随兴旺的商品贸易,再次使南宁方言易主。可以说南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文化、方言的改变,粤语(白话)地位巩固,不到两三代人光景,文化历史扎根不牢 就南宁白话使用状况而言,使用者主要聚集于老城区特别是商业区和码头,而城外的郊区却是平话的天下,再外边的县份又是壮族人的聚居地,多习壮话和桂柳话,国际上都罕见的双重方言岛现象,可见南宁白话虽然过去一直很强势,但是却没有完全推广开来,还是属于外来语。 就南宁白话使用者成分而言,固然有很多清末民初时西迁的广东人,但是更多的是被同化过来的平话使用者和壮族人。虽然南宁郊区县份的很多母语不是粤语(白话)的人都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并且运用自如,心底还是不太情愿承认属于“粤”。 就使用者的心理来说,南宁里边祖籍广东者与广西本土人生活了几代,反正生于桂长于桂习桂式粤语,已经无所谓东西,对广东和粤的认同就渐渐弱化了,而广西的本土人根本就没有“广东”和“粤”的认同感,自然不会当白话是“广东话”。南宁人对广东方言现状,对粤语的概念了解甚少,普遍认为粤语就是广州和香港人的日常语这一种,出于本土心理,自然认为南宁白话不是粤语。 在经济方面,两广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悬殊(广东人均GDP水平一直是广西的三倍多),广西人不免有自卑心理,本来南宁白话就和标准粤语有明显区别,在民间,将南宁白话称粤语,南宁人觉得媚外,将广西白话称粤语,广西人觉得如同厚着脸皮攀附广东人,很没面子,于是便只称白话,不称粤语,但实际上就是粤语。而对于广东人,其排外情绪和金钱势利观之强是外界公认的,普遍看不起语言文化相近经济水平却(相对)极差的广西人,这种情况类似于上海人看不起江苏人,北京人看不起东北人,经济水平差距是南宁人跟广东人文化归属感格格不入的根本原因。 在政治文化方面,首先广东广西在北部湾问题上存在利益矛盾,广东的高速发展给广西造成了巨人阴影效应,广西政府为了支持和维持北部湾的发展也人为地阻碍了两广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在广东方面,平心而论广东并没有真正担当起带头大哥帮助近亲广西发展的责任,反而在一些国家投资问题上和广西互不相让。在广东真正经济发达地区其实就只有珠三角,广西人更是怀疑广东“连自己的粤西地区都不发展好,还会把广西的发展放在眼里?”伴随两广经济水平拉大和关系交恶,民间“两广一家”的概念越来越淡薄,甚至只停留在老一辈人的回忆里。再有广西政府和南宁市政府对白话的保护缺乏认识,政策上极力推广普通话,打压南宁白话的生存空间,希望以此扩大南宁的对外开放水平,然而同时也背离了自己粤文化根基,导致在拉拢粤港亲情投资方面没有起色。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