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纳浪乡 |
释义 |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纳浪乡地理经济纳浪乡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境内洮河流经总长17 . 5 公里,距县城35 公里,东与岷县毗邻,北与临潭县总寨乡隔河相望,南与迭部县接壤,卓(尼)西(寨)公路贯穿全乡,群众居住集聚,交通便利。全乡共辖7 个村委会,13 个自然村,30 个村民小组,7137 人,藏族2448 人,占总人口的34.3 %。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面积7606 .25 亩,其中洮河沿岸河谷川地占总耕地的89 % ,人均占有耕地1 . 06 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洋芋、蚕豆为主,兼播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当归、黄芪、百合、油籽等。全乡水浇地面积3100 亩,各类牲畜6931 头(匹、只),国内生产总值达791 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64 元。 全乡总面积238.06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 米,绝对无霜期130 天。 民俗文化纳浪乡为觉乃藏族的聚居地,该地藏族自称“番子”,汉人称其为“西番”或“三格毛”,说藏族方言“番话”,为拉萨贵族后裔,保持着特有的拉萨古藏族的贵族传统;信奉藏传佛教,佛堂、白塔遍布各个村寨,每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佛堂(苯教),信奉藏传佛教,该区神山遍布,村寨神山,家族神山比比皆是;传统特有的藏族婚礼,华贵的服饰配饰和复杂的婚礼仪式,还有婚礼与祭祀的祝词“善巴”、舞蹈“阿佳”传承着古老的历史;这里有整个藏区独有的“火葬”(贵族丧葬,其他地区只有活佛才有如此待遇)仪式,最后尸骨撒入洮河,回归自然。每当初八与十五,村寨桑烟袅袅,烟香阵阵。 该区又是多种汉族文化的交汇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汉族集聚于此,各种汉文化交会融合,有集聚该区西尼沟村与小班子村的岷洲汉文化,集聚域温旗与羊化的洮州(江浙屯宾后代)汉文化,集聚纳浪村的河洲汉文化,天水汉文化。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二,端午节,婚丧嫁娶,各种汉文化又以特有的习惯来庆祝。 自然资源境内森林、草场等植被覆盖面较大,形成大面积的西尼沟林地,大班子沟林地,沙盖沟—纳浪沟林地,朝勿沟林地;深沟、高山林地以次生的云杉、冷杉林为主(纳浪沟、西尼沟),浅沟和洮河南岸山半山区以针阔混交林、竹树混交林和阔叶落叶林(大班子沟、),为本地区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毛竹,支持房屋建设,经济外汇和烧柴;有天然高山草甸草场西尼沟草场和纳浪沟草场,成为本地区第二产业畜牧业基地,该区有优良畜种的牦牛、犏牛、藏羊、山羊、绵羊,黄牛等生产出大量优良的酥油、肉和皮毛等畜产品。 该区在洮河南岸,南岸又有多条支流汇入,较大的有西尼沟河,纳浪沟河,大班子沟河,形成了密集的水网,利用便利的河水可以为农田提供灌溉,保证农业生产;也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能够发展水产养殖,增加经济。 该区有多种野生两栖、爬行、哺乳类动物以及马鸡、磐羊、麝、羚羊等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还有黑木耳、蔗麻、狼肚、蘑菇等具有开发前景的山珍野味。 由于该区有天然、绿色的资源,还有传统古朴的觉乃藏族文化,有发展旅游业的很大潜力,其中以纳浪沟和西尼沟比较集中: 纳浪沟有五条支沟组成,南北走向十五公里,位于纳浪村(村名源藏语谐音‘有林有路的村寨’,为纳浪乡乡镇驻地)村南山中,沟口处是一座小型佛寺和一座10米多高的大型佛塔,每年的正月初三这里都要举行纪念格萨尔王的白马山神赛马会;东南侧有高耸秀丽的当纳盖林(山);北依洮河,在沟中水汇入洮河处是平缓清澈的河面,是天然的大型游泳池和摆渡处;西侧是小族山神山(山神林,是藏传佛教白马山神的驻地)。刚入沟是一处800多亩的草滩—南水滩,东西两山脚各有一条河流,尤以西侧的南水特殊,数九寒天,东面河水水面冰封,但南水不仅无一丝冰渣,且热气腾腾,是古时多处南水磨的遗迹处,且东侧山上松涛林海,碧色一片,山神堆隐与其中,但西侧群山耸立,悬崖峭壁,飞泉临崖,青冈丛丛。沟中数百亩的草滩连串,比较著名的有帮车滩,落落滩、巴马滩和十步滩。山底水边石峰突然耸立(石墩),高可数丈,周长仅数十米,在半沟的山顶有两个面积100多平米的天池(菜录池和沽沙池),隔沟相望,水清澈见底,天池北侧为宽阔的缓坡草场,南侧悬崖峭壁和松涛林海,又是当地的圣池,各种传说不断。菜录池脚下的半山腰猛然凹了一下,一个400多亩的草场便呈现眼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呈现眼前。山中清湍急流,悬崖飞瀑,松涛林海,草场宽阔,牛羊遍地,一派藏香江南。 西尼沟,位于纳浪村向东顺洮河而下4公里处的西尼沟村南部,沟口东侧是风景秀丽的九洞山风景区,西侧是雄伟茂密的口子山,沟南北长17公里,沟中落叶林密布,草场宽阔,景色秀丽。 该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