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穆寨乡 |
释义 | 穆寨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38公里处,是西安市发展改革试点镇、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相枣之乡。全镇总面积65.4平方公里,人口5.1万,下辖26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30295亩,其中:基本农田10288亩、有林地32952亩。 简介穆寨乡是临潼的三个山区乡镇之一。位于临潼城东三十公里处,南接小金乡,西临仁宗乡,南与蓝田县接壤,北与马额街办相邻,境内有龙河、浠河两条主要河流,属关中平原向秦岭过度的浅山丘陵地带。海拔800—1300米,俗有“一梁(东庙)两沟(龙河、浠河沟)四道弯”之称。203县道横贯南北,将通往各村的水泥路紧紧连在一起,构成穆寨与外界往来的“米”字型交通网络。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长达16公里、东西宽4公里。全乡总版图5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万亩,林地1.9万亩。下辖14个村、7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1万人。企事业单位有信用社、卫生院、电管站以及穆寨、东岳两所中学和14所村办小学。有党支部16个(农村支部14个),党员395名(女,54名)。政府机关干部职工人员32人,其中行政事业干部29人,临时职工3人。 经济情况一、农业发展穆寨乡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兼种大豆、油料等作物,特色产业有石榴、西红柿和柿子。其中秋延西红柿、穆柯香椿和秦川牛被社会誉为穆寨“三宝”。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粮食、果蔬和劳务输出三个渠道,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67元。是陕西省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 二、生活发展穆寨乡党委和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山区,打造和谐穆寨”这一宏伟目标,按照“南(山)菜北(山)果、两沟生态、全乡劳务”的经济发展布局,先后建立了西岳晚秋西红柿基地、仟亩果园基地,以基地促发展、以产业壮大基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改观,生活水平全面提升。72%的农家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40%的农户装上了电话,15%的农民拥有了手机,村村基本通上了水泥路、农村信息、广播电视村村通年底将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寄宿制即将成为山区学生上学的一种新形式,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建立,将惠及千家万户。社会主义新农村从〇七年骆岭新村的建成,到〇八年姚坡新村的实现,以每年至少建成一个样板村的速度向前推进。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朴实勤劳的穆柯人奋斗中展现给社会。 城镇建设一、建设难点“穆寨高,路难怅,要想喝水更牺惶”,这句俗语自古流传在骊山深处的穆寨乡。这里山梁高峻、水比油金贵,祖祖辈辈的老百姓天不亮就得赶到几里外用扁担挑水。2008年7月,随着穆寨乡一口深达355米的深水机井的竣工,长达17公里的管道终于铺到了每户农家。当村民第一次拧开水龙头时,每个人都笑得灿烂如花,因为“他们终于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 挑水五十年凌晨三点挑水开始一天生活家住临潼穆寨乡骆岭村杨岭组的邢文库老汉2008年整70岁了。从15岁开始,他每天早起的头件事就是走到两公里外的沟里挑水。50年如一日,挑水压弯了他的背,催老了他的人。今年11月,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竟然作为井水入户的首批村民,在自家小院里接上了甘甜如饴的自来水。 二、艰苦日子没井之前,和杨岭组祖祖辈辈的村民一样,邢老汉挑一担水要走上三个小时。“每天凌晨三点鸡刚叫就从被窝爬起,挑着扁担一路小跑到门头沟,”邢老汉回忆说,水是从岩石缝里浸出的,每天只能解决十多户吃水,要是去得晚没水了,就只能赶到更远的门岩村挑水,那回家可就晌午了。同村大婶马玉兰说起原来也是一肚子委屈,“一到雨天,土路泥泞没法挑水,只能在家接雨水吃”。直到后来,村民纷纷掏钱在院子里打了口地窖,雨天吃水和牲畜饮水才方便了些。 从远路担回的水比油还金贵,村民们把每滴水都用在“洗”和“吃”上。邢老汉说,那时他家里有五六口人,一天擦脸洗手都只用半脸盆水解决,最后成了黑乎乎的水都不舍得摆抹布,连“洗碗洗锅的水都是洗完后淀清再洗”。那时,村里还专门挖了个土坑,储藏下过雨的涝水,虽然水面上树叶、塑料袋什么垃圾都有,可乡亲们洗衣服、牲畜饮水总算有了水。 三、初见成效到了2000年,乡里一些村民吃水困难得以好转。在临潼区的支持下,穆寨乡在骆岭村骆岭组修建了二号机井,解决了北边两个村子1000多人的吃水。但因为这口井地势低、出水少,一些地势高的其他村组还是吃不到水,邢老汉所在的杨岭组也在其中。 “还是比以前方便了,起码不用天不亮就起床担水了。去二号井打水时,一般都得我儿子驾着牛车去,一大桶能用上五天,”邢老汉说,这两年,村里又有村民蹬三轮车做起了拉水生意,每桶收费4元,邢老汉家开始吃起了“高价水”。但很多贫困村民还是不得不自己拉水吃。 四、打井打井一月七旬老汉家成了打井“指挥部” 2007年5月,邢老汉听村民纷纷传言,说要在乡里地势最高处打一口深井,这下他可高兴坏了,“我老汉从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坐在家里吃上水,这多亏了政府关心啊”。“为了我们穷山沟的百姓不再为吃水发愁,市委市政府真是把心都操碎了,”穆寨乡乡长焦随安告诉记者,光董军副市长就不知道跑来多少趟,还把财政、水利、电力上的人都叫到村上现场办公。井打多深、管子咋铺,他都操心得很。 2007年6月9日,杨岭组355米深井正式开始动工,这对穆寨乡的村民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 邢老汉回忆起当天的情形:“早上刚4点,打井的地方就围满了百多位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非常兴奋,还主动买来鞭炮庆祝。 五、打井经过那时打井正是热的时候,山里人十分纯朴,每天不是这几家送来茶水和杂果,就是那几家搬来几把椅子。“天气太热了,来我家吧,”看到打井工人热得满脸流汗,邢老汉主动提出把打井的指挥部从大树下搬到了一路之隔的自己家里,他给值班人员腾出床铺,还抢着做饭,只想听他们在饭桌上告诉打井的最新进展,因为村民们天天都要来他家串门,打听最新消息。 打井需要电,一开始工地上没电,村民们就连夜栽杆子通电。井架子还没运来,小伙子一早起来就来工地边等着卸架子。打井的一个月里,工程除了下大雨停过一天工外,其他每天都是日夜加班,十七八个工人两班倒。“打井需要大量水,下雨天村民没法挑水,只好把窖水用管子引过来,”为移管子,杨岭组组长王掌权三天三夜都没合眼,李全兴等许多村民也是日夜守在外面移管子。 六、成果2007年7月20日,一个月的打井工作终于竣工,并已成功试水,就差铺设17公里的输水管道。等到管道铺好,以骆岭村为圆心的3个村10个组1100多人,将彻底解决了吃水难题。这次,村民们又自愿买来鞭炮庆祝这个喜庆的时刻。 自来水给乡亲们带来新生活 邢老汉家的小院里终于装上了水龙头。邢老汉是机井第一批饮水到户的50名村民之一,他在装水龙头的几天前,就迫不及待地去别人家参观了好几次,“我这一辈子只见过别人用水龙头,自己从来都没摸过”。那天,当邢老汉第一次自己用手拧开水龙头,接到第一捧甘甜如饴的井水时,他笑得一直都合不拢嘴,只是一遍一遍地念叨“党的政策就是好”。 七、用上自来水自来水终于流进了农家的灶火间,也飞速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 邢老汉的儿子和媳妇已经去临潼打工挣钱了,因为他们年轻人再也不用为挑水而不得不留在家里。现在,虽然家里只剩下邢老汉一人,可当他每天早起,哗啦啦接上一脸盆水洗脸时,心里充满的都是喜悦。 八、修路刚打完井又修了路。借着打井之机,区上还投资四五万元,将杨岭组1.7公里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乡亲们雨天出行再也不用担心路难走了。过去去趟县城,早上5点多天还没亮就动身,回来就到了后半夜。现在路修好了,还有班车,大家一个小时就能跑个来回。 九、建设带动发展随着深机井的竣工,灌溉用水也不再犯难了。市政府还帮助村上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了村上的主导产业“晚秋西红柿”和“核桃科技示范园”。在水足地肥的情况下,西红柿的一亩产量可以提高30%。“市上帮助我们联系专家,种西红柿、核桃,养秦川牛,真是把心都操扎了”,感恩的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2007年4月,邢老汉家栽上了一亩西红柿苗子,那时还在二号井取水灌溉,“我就拿个小杯子从桶里往外舀,一点点儿地往根上倒”。可明年开春,“我就可以在水龙头上接上管子,直接往地里浇了”,邢老汉开始憧憬起明年的好收成。不止邢老汉家如此,“今年家家户户都已经种上了西红柿,”穆寨乡乡长焦随安说。 “涓涓春水暖心田,山村旧貌换新颜,团结齐心跟党走,小康生活比蜜甜。”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骊山深处的穆寨乡终于有了深水机井,这口井改变了山里百姓挑水吃的历史,也给乡亲们带来了出行的畅通和致富的机遇。今后,甘甜的自来水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甜滋滋的新生活。 党政建设一、党政建设初穆寨乡党政部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既是党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如何发挥乡镇党政部门“统”的功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成败因素1.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建设新农村打牢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经济基础。坚持以发展生产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发展来促进其它方面的进步。要把发展生产的立足点放在激发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上,增强其发展意识,提高其发展的能力,形成人人干事创业、争当致富能手的浓厚氛围。 2.引导农民群众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是发展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农民群众,发展的成果也必须惠及最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把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第一大事,采取切实措施,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过得安心、过得放心、过得开心、过得舒心。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要抓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 4.加强民主管理,尊重农民意愿。把尊重农民意愿作为第一原则,要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营造农民自主创业的宽松环境;要加强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要让农民知情,使农民认同,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2008年来,西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启动民主程序,采取了“4+2”工作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举。既尊重了农民意愿,又扎实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党政建设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把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乡镇活动一、献爱心天灾无情人有情,奉献爱心见行动。2008年5月15日下午,穆寨乡党委、政府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及中小学校、穆寨信用社、卫生院等单位干部职工在乡政府院内举行情系灾区献爱心捐款活动,为了确保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乡党委、政府特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黄彦甫同志为组长的捐款活动领导小组。整个院子里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从领导到干部职工纷纷解囊,不长时间,190余人共捐款8100余元。 在四川省发生特大地震以来,灾情牵动着穆寨乡每一名干部群众的心,连日来,广大干部群众每天都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关注着震情灾害以及抢险救灾进展,主动积极地开展各项帮助灾区排忧解难送温暖活动。 二、捐款捐助现场,穆寨乡党委书记黄彦甫同志代表穆寨乡干部群众向这次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大家默哀三分钟。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克服困难,积极支援灾区,帮助灾区重建家园,黄书记动员讲话后,首先带头捐款300元,机关领导干部和职工紧随其后,排成长龙走向捐款箱。机关在外地出差和休假探亲的同志,也纷纷打电话请同事代为捐款,表达一份心意。穆寨中学老师王武厚不顾自己生活困难个人捐款1000元,业池村70岁的刘春万老人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50元零钞捐了出来,为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一份份真情在这里汇成了一条深情的长河,为全乡干部群众继续向灾区群众献爱心活动拉开了序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