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再思 |
释义 | 历史上有两个杨再思。一个是武后年间的宰相杨再思,一个是五代时的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 个人简介杨再思,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享年88岁。 杨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峒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 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后梁时期,马殷战友据湖南,称盐王。 潘金盛领飞山和五开(今贵州省黎平县)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殷。梁开平五年(911年)马殷遣吕师周经飞袭斩金盛。迫于形势,杨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屯 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附楚后,杨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城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马楚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威远侯”碑现收藏于会同),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 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人物生平杨再思生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农历六月初六,卒于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是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唐朝未年,藩镇割据,王室衰微,天下纷争。其时叙州(治所在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带苗、侗各民族在首领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形成一个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马殷初据湖南,僭称楚王,派兵侵诚州。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蛮酋宋邺、叙州蛮酋潘成盛,互为声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冈。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马殷遣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刺史吕师周带领衡山之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从城步径间道至飞山,攀藤石而上,分军布栅,至峒前斩潘之部将杨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冈杀害,杀害潘之部卒3000人,尽毁其营寨。 迫于这种形势,为保全实力,不致被马殷部将斩尽杀绝,杨再思统帅“飞山蛮”余部,以其地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这不仅挽救了处于死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杨再思服楚后,设立古州(今贵州榕江县)、龙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以上均为贵州省黎平县属)等十峒,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其子十二(含其弟二子),受土分镇滇、黔;长子政隆,授知州,与子通蕴住守武冈;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罗蒙(今通道县);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今绥宁);四子政约,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无官,住守罗岩(今通道县东北境,旧称罗岩洞);六子政绾,授知州,住守东山(今绥县西北境);七子政岩,授国公,住守湖耳(今黎平县属)并镇渠江(今靖州县);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黄疆(今黎平县西南);九子政权,授太慰,住守潭溪(今黎平县东部);十子政钦,授都统,住守乐土(今黎平县西南部);十一子政荣,授安抚,驻守澧州(今湖南澧县);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时杨氏还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和加速了境内各民族的融洽。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焉,此皆杨氏之功也。 马楚政权灭亡后,杨氏子孙相继弘扬祖业,据《宋史·蛮夷二·诚徽州》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首领杨蕴始内附。五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其刺史杨正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盈继知州事。自此,“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湘西南、黔东南、桂东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洪江、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广西三江、龙胜等县)。 杨再思由于能团结各地兄弟民族归顺朝廷,治国安邦,功威卓著,宋开宝中(公元968-976年)被追封为英惠侯;绍兴三十年(公元1161年)封为威远侯;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改封英济侯;嘉定十一年(公元1219年)封广惠侯;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封创远英惠侯。历代以来,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东南亚各国的杨氏后裔,广思其德,祀为神灵,尊为祖先,先后建飞山庙或飞山宫上万处。其中最早兴建的靖州飞山庙,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3年始建于飞山绝顶之上。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置于绝顶下方广寺之左侧,后迁建于靖州县城西一里许原作新书院左侧至今,系纪念杨再思的总庙。每年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杨姓群众均要举行大型庙会活动。 个人履历杨再思(860—954),叙州(今黔城)人,唐咸通元年(869)六月初六日生,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九十四岁。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杨再思父亲杨居本及其弟弟杨居庆、杨居忠,随杨再思祖父杨临牒,由淮南扬州丞,迁叙州长史。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杨再思出生叙州。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杨再思随父亲杨居本守叙州。后江陵节度使举杨再思为叙州知州,领五溪峒地。杨再思赴任后,在五溪地区建立峒制,管辖十五峒,亦称五溪长史。 唐龙纪元年(889),杨再思受朝廷绢诏,分镇滇黔,保境卫国。 唐昭宣帝天佑年间(904—907),边郡割据。杨再思临危受命守沅州,分镇黔滇,保境护唐,授左仆射尚书、江淮湖广都铃辖使,都统兵马。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朱晃废昭宣帝,自称皇帝。杨再思发誓不奉梁,亦不附楚,仍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号,众奉为诚州刺史,威名日盛,被称为令公。杨再思坚持奉唐正朔,改叙州为诚州,诚心固守,自封“诚州牧”。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村寨使用唐规、唐款,在西南腹地创建忠于唐室的藩镇,以功受唐诰封为“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梁乾化二年(912),杨再思私改叙州为诚州,以示“诚心固守”之意,并自封“诚州牧”。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并以字派“再、政、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峒瑶苗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叙州蛮进行兴盛时期。 后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杨再思第一夫人韩氏逝世,诰封一品夫人。生子三:杨政隆、杨政滔、杨政修。唐末帝李从珂表彰杨再思丰功伟绩,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晋天福年间(937—944),杨再思领导征西、平南两大战役,将来犯界之部族在黔粤交界击退,凯旋而归。与西部诸峒酋长在平南一战,使诸峒酋长部属威服,不敢冒犯诚州。 后晋天福九年(944),杨再思年迈,已是八十四岁高龄,自感心力不济,遂将权交与十子分管,二子杨政滔主管军权,七子杨政岩主管政权。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三子杨正修,管辖今绥宁、城步、新宁、武冈等峒寨地区。当时属叙州蛮徽州赤水峒,故称“赤水峒主”。 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杨再思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葬於黎平县长岭岗。杨再思生前娶有五氏,依次生十子。 原配韩氏(892—936),唐仆射司马韩至之女。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八月十七日诞生,诰封一品夫人。后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四十四岁。韩氏生子三:长子杨政隆、次子杨政滔、三子杨政修; 续配蒙氏(893—957),唐左拾遗蒙正言之女。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九月初九日诞生,诰封二品夫人。后周显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蒙氏生子二:四子杨政约、五子杨政款; 继配马氏(904—975),安武节度使马殷之女。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4)八月十四日诞生,敕封端庄夫人。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七月初三日逝世,享年七十一岁。马氏生子三:生六子杨政绾、七子杨政岩、八子杨政嵩; 侧室潘氏(914—975),潘金盛之妹。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六月十八日诞生,敕封端庄夫人。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七月十八日逝世,享年六十一岁。潘氏生九子杨政权; 侧室郑氏(918—976),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八月二十日诞生,敕封随阵夫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十月十四日逝世,享年五十九岁。郑氏生十子杨政俭,又名杨政钦。 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将军,英惠公,英惠侯。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后周显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杨再思第二夫人蒙氏逝世,诰封二品夫人。生子二:杨政约、杨政款。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七月初三日,杨再思第三夫人马氏逝世,敕封端庄夫人。马氏生子三:杨政绾、杨政岩、杨政绾。七月十八日,杨再思第四夫人潘氏逝世,敕封端正夫人。潘氏生子一:杨政权。 杨再思诸子晋京纳贡。朝廷追封杨再思为诚州刺史、英惠侯。杨政隆兄弟自从父亲杨再思辞世以后,见炎宋兴起(960),唐祚已终,人心归宋,乃顺应潮流,晋京面圣,称臣朝贡,献诚州版图。宋太祖赵匡胤龙心大悦,赞扬杨氏父子济世良策,守土有功,树为靖边楷模。 历任官职封杨政岩为诚州刺史,世袭父职,治诚州;杨政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 封杨政隆为临州知州,治洞口。后授江西丰城都练使,治丰城。 封杨政滔为正二品资政大夫,湖耳、古州、柳州等处防御使,龙虎卫大将军,都元帅,军民宣抚使等职,治湖耳。 封杨政修为刺史,治城步,辖今绥宁、城步、新宁、武冈等峒寨地区。当时属“飞山蛮”徽州赤水峒,故称“赤水峒主”。 封杨政约为古州八万军民安抚使,治古州。 封杨政款为洪州刺史,治洪州。 封杨政绾为播州知州,居绥宁。 封杨政嵩为防疆使,治防疆。 封杨政权为太尉,治潭溪。 封杨政俭为威胜将军,镇黔阳。 相关信息并追封杨再思为诚州刺史,赐爵英惠公、英惠侯,立杨英惠侯墓碑,嘉奖旌表,由朝廷赏赐兄弟绢帛回籍。从二世起,随官任职,散居十地。子孙开始与土著峒苗各族联姻融合。宋初,在民族地区设置总管府、军民总管府、都护府等地方政权。自三世起,杨再思后裔世袭土府的有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等,官民相通,地方升平,出现了空前盛世。朝廷思念杨氏治世之德,九次褒封杨再思为王侯,弘扬德范,赐庙供养。五溪地区各民族人们也纷纷建立庙宇,祭祀杨再思。至今仍然香火不断。宋诗人陆游题杨再思庙对联云:“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十月十四日,杨再思第五夫人郑氏逝世,敕封随阵夫人。生子一:杨政钦,亦名杨政俭。 杨再思是唐未五代时期靖州“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 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纷争,满镇割剧,其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黔城)南部一带苗、瑶、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五公里)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 后梁时期,马殷据湖南,称楚王。潘金盛领飞山和五开(今贵州黎平县)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殷。 梁开平五年(911)马殷遣吕师周经飞山袭斩金盛。迫于形势,杨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附楚后,杨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政、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 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马楚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 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赤水峒主”杨政修唐末宋初,在今邵阳、怀化两个地区的南部,有一个当时被称为“飞山蛮”的少数民族政权,其首领名叫杨再思,号称“飞山令公”。他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 后晋天福九年(944),杨再思年迈,已是八十四岁高龄,自感心力不济,遂将权交与十子分管,二子杨政滔主管军权,七子杨政岩主管政权。三子杨政修,管辖今绥宁、城步、新宁、武冈等峒寨地区。当时属叙州蛮徽州赤水峒,故称“赤水峒主”。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杨政修款附赵宋王朝。第二年,杨政修经魁进士,敕差韶州都统,并授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杨政修殁。葬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土桥农场狗崽石,为城步杨姓苗族始祖。杨政修后裔繁衍于湘西南、桂西北、黔东南一带,全国闻名的许多苗族将领,史称“杨氏世勋”,与山西太原“杨氏世将”齐名。杨政修墓至今保存完整。已列为城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峒首领”杨政岩杨再思是唐未五代靖州“飞山”“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杨再思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 后晋天福九年(944),杨再思年迈,已是八十四岁高龄,自感心力不济,遂将权交与十子分管,二子杨政滔主管军权,七子杨政岩主管政权。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 宋建隆三年(962),周行逢死,其子周保权继位。部将不服,湖南再次卷入战乱。叙州刺史钟志存奔武阳徽州蛮酋长杨政岩。杨政岩遂以十峒称王,惟留徽、诚二州,诸县皆废。杨政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 有宋以来,再思裔孙即为湘西、黔东等地之土著士家大族、当地首领,后为各地世袭土官,对当地社会之稳定,生产之振兴,文化之发展,不无贡献。 武后朝宰相杨再思杨再思年轻时中明经(唐代科举制分进士科和明经科等)科进士,初为玄武尉(武官)。武则天时,历任天官员外郎(吏部官员)、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官至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右庶子(东宫职官),曾带本官检校京兆府长史(掌一府之兵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任节度使,可节度所辖地区之军政)。唐中宗时,官拜户部尚书(掌国家财政),兼中书令(右相),转侍中(门下省长官,为左相),被封为郑国公。后复为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尚书省长官)。 杨再思居相位十余年,明哲保身,以为人诈、善于阿谀逢迎而著称。虽为世人所不齿,但得武后和中宗的赏识,身居相位期间,不但祸未加身,反而官越做越大,善终而亡。杨再思死,谥号恭。 杨再思做了十多年宰相,由于他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所以很能理解皇上的意图,凡是皇 帝所不喜爱的,他也跟着诋毁;凡是皇帝所称赞 的,他也跟着赞扬,从没有做过不顺从皇上的事情。有人对他说:“您处于这么尊贵的地位,为啥还要这样委曲求全呢?”杨再思答道:“世事艰难,性格耿直的人难免遭受灾祸。我假若不是这样,又怎能保全自身呢!” 杨再思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明哲保身。一 次,他住在一家旅社里,恰巧一个盗贼对他行窃,被杨再思逮了个正着。这个盗贼只好承认了自己行窃的经过,杨再思不仅没有告官,反而对他说:你之所以到了行窃的地步,是因为穷苦所致,只要你留下包裹中的公文,其余财物都可以拿走,你别吭声,赶快走吧!”盗贼把这些财物带走后,杨再思始终没有提及此事,最后借钱回到家里。杨再思之所以让盗贼盗走财物而不告官,一是缺乏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感;二是怕盗贼报复,伤害自己,于是就破财免灾。 杨再思溜须拍马的功夫,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是他明哲保身的一个绝活。杨再思名如其人,他总是在别人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再思”,把一顸顶高帽子呈送给他所阿谀逢迎的人。 张昌宗是太平公主引荐给武则天的内宠,后来张昌宗又举荐其兄张易之一同侍奉武则天。两人都是那种唇红齿白、眉目俊秀、面如敷粉、眼如点漆的美男子,人称五郎、六郎。武则天对兄弟二人宠爱有加。当时有人赞誉张昌宗的美说:“六郎面似莲花。”唯独宰相杨再思持有异议:“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这句话后来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典故,意思是说:人家都说六郎面似莲花,我认为不是六郎美得像莲花,而是莲花姣美,才衬得上与六郎媲美。一句话说得张昌宗飘飘欲仙,多次在武则天面前说杨再思的好话。一次,张易之的哥哥司礼少卿(礼部属官)张同休,在司礼寺宴请各位公卿大臣。酒兴正浓时,不可一世的张同休与时任御史大夫、比19己官大得多的杨再思开起了玩笑:“你长得像高丽人。”听了这话,杨再思仿佛是得到某种夸赞一样,十分高兴,当即剪了好多纸条贴在头巾上,披着件紫袍,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跳高丽人的舞蹈,引得满座之人无不嗤笑。 还有一次,韦后(唐中宗的妻子)召见他的近臣杨再思和刑部尚书韦巨源,当他们跪迎韦后从内室走出时,韦巨源突然看见韦后的裙子上恍恍惚惚地起了一层烟雾,这可能是他老眼昏花产生的错觉,便指着韦后的裙子大喊:“快来人,来人,皇后的裙子是不是燎着了?”当几个太监听到喊声提着水桶跑来救火时,却见不到哪里有火,正在纳闷,这时须发尽白的杨再思突然发话了:“启奏娘娘,依臣之见,这不是什么火,而是云。老臣刚才也见到了,太后驾临时,有五色祥云托着娘娘走来,这是天神下凡的象征。”由此可见杨再思察言观色的能力和别出心裁的谄媚之功。 杨再思还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宰相。古时宰相 的职责,理应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使各得其宜;对外镇抚四方各族和诸侯;对内使百姓亲附,各级官员都能胜任其职。而杨再思居相位多年,不曾举荐过任何贤达的人,并且在其身居相位期间,边境不稳,国内自然灾害频繁。而对这些,杨再思都表现得无能为力。有一年京城遭受水灾,身为宰相的杨再思不是积极参与救灾,而是在家中祈求上苍保佑,闭门不出。由于京城受灾,朝臣上朝的道路泥泞难行,一位朝臣的牛车陷在泥泞中,任凭怎样吆喝就是赶不出来,赶车人愤怒地说:“作为宰相不能调和阴阳,才招致水灾发生,水灾发生后,身为宰相又闭门不出,才使我们行走艰难,当今宰相真是个傻宰相!”这话正是说给与他一同上朝的杨再思听的,杨再思不但不恼火,反而派随从去说:“你的牛瘦弱无力,本该责怪的是你的牛,怎能责怪宰相呢?” 杨再思为人奸诈,有“两脚野狐”的绰号。704年,在审理张昌宗谋反一案中,司刑少卿(大理寺官员)桓彦范弹劾罢免张昌宗,武则天想帮张昌宗解脱,就问宰相杨再思:“昌宗于国家有功吗?”再思说:“昌宗为陛下炼丹,陛下服用后,圣体安康,这就是最大的功劳。”武则天听后非常高兴,竟然又让昌宗官复原职。就因为这事,当时的人都尊重桓彦范,而看不起杨再思,左补阙(门下省属官)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两脚野狐”比喻杨再思的为人奸诈。对此杨再思非常恼怒,把戴令言贬官降职,朝臣们更加嘲笑杨再思了。 705年,唐中宗即位,拜杨再思为户部尚书,兼中书令,又转侍中,封郑国公。当时,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儿)诬告王同皎想谋杀自己,废掉韦后,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共同负责办理此案,致使王同皎蒙冤而死。在办理此案过程中,杨再思明知这是个冤案,但慑于武三思的权威,不但不为王同皎雪诬,反而置王同皎于死地。对此,朝臣们都迁怒予杨再思。然而,杨再思仍照旧做官,深受中宗皇帝赏识,不久又重任中书令、吏部尚书。709年,迁尚书右仆射,加封为光禄大夫。同年死,被赠官并州(今山西晋阳)大都督,陪葬乾陵,谥号恭。 从一个玄武尉的小官,到官高权贵的宰相要职,杨再思可谓官运亨通,青云直上。这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非常有关。杨再思所处的时代,武则天称帝,韦后专权,都竭力笼络朝臣,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杨再思养成了为人奸诈,处世圆滑,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的处世方式。因此,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尽管官居相位,却不曾有任何荐达,而是以自己高超的谄媚之功,博得主子及权臣的欢心,深得武后及中宗赏识,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善终而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