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摸奶节
释义

“彝族摸奶节”是在网络上有人恶意炒作的一个云南楚雄的所谓节日。大致传言是:“时间为每年阴历的7月14、15、16三天,摸奶节期间男人以摸到奶为吉祥,女子们以被摸奶为吉利,节日起源于隋朝年间。”后经当地证实纯属虚构。

传说内容

楚雄位居云南省中北部,自古就是一个彝族部落居住地,行政名称叫楚雄彝族自治州。在这里生活的大部分是彝族人民,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现在汉族在这里居住的人口比例大约在40%。实际上是一个彝汉共居的地区,“彝族的摸奶节举办在楚雄州双柏县鄂嘉镇”这一网络炒作一定已经引起彝族人的愤怒,编造了这样的传说:在隋朝年间,因为年年征战,鄂嘉的彝族青壮年很多在20岁以前就战死沙场。当时鄂嘉的青壮年经过战争剩下的不到10%,所以这里的百姓就请巫师来对这些亡灵进行超度和祭奠,巫师祭奠后对百姓说,这些年轻的勇士在阴间去了后,其它的都不需要我们活着的人准备,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碰过女人,所以他们需要还没有定亲的黄花闺女10名下去陪伴他们。并且这些亡灵要求只要奶子被男人摸过的都不要。十天后这10名黄花闺女必须送下去。

调查真相

网上盛传鄂家镇摸奶节一说,经相关调查,为捏造事实,扭曲民俗,当地政府辟谣称不存在所谓的“摸奶节”,申遗是无稽之谈。鄂家镇政府工作人员苏小姐则告诉记者,所谓的“摸奶节”出现完全是被一些文人扭曲的,现在鄂家镇有“摸奶节”是谣传,至于“摸奶节”还要申遗的说法则是无稽之谈。

“摸奶节”传言中的鬼节,实属无稽之谈,彝族使用的是十月历法,彝族传统节日中并无鬼节一说,彝族极忌讳提鬼。所谓鬼节系汉族风俗。彝族宗教民俗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同时彝族是个家支等级观念极强的民族,不会允许这样的恶俗流行。

“摸奶节”说法流传可能是旅游策划。真的存在“摸奶节”吗?当地县宣传部的谷姓工作人员告诉《东莞时报》记者,根据民间说法,曾经在娱乐缺乏的年代,鄂家镇可能存在过摸奶的举动,不过随着当地文化生活的丰富,青年男女“摸奶”的活动已经几乎看不到。

曾经专门考察“摸奶节”的谷志坚告诉记者,双柏县里为搞清楚鄂家镇是否存在“摸奶”的文化风俗,专门组织了县里面的人过去考察。他参加那次考察活动,当时他唯一一次看到的关于“摸奶节”的实例,只是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跳起来摸了一个人乳房,“小孩受到了训斥”。

考察之后,他曾经为此次考察写过几篇文章,文中曾经引用当地一位文联主席的说法,“男的以摸到女的乳房为吉祥,女的以被摸为吉利”。结果这种说法招致当地镇政府抗议,因为这种说法被当地镇里面的村民认定为“伤风败俗”,后来还是因为这种说法传播出去,引来了大量的游客,他才没有被追究责任。

他特别提到之所以大量流传“摸奶节”的说法,可能源于双柏县一个镇的旅游策划活动。据说有一次,该县下面某镇以一天几百元的酬劳,专门请来一批青年女子,在“鬼节”当天按“摸奶节”的风俗吸引游客。“其实,这与曾经存在的‘摸奶’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据其介绍,后来该事件由于过火,被当地上级领导严厉批评。

关于该传言,据透露,彝族相关组织正筹划上诉信息发布和传播者。

经与云南德宏黑河老坡、木城坡一带的彝族傈僳族求证,摸奶节日虽然不存在,但作为适龄男女交往的一种方式,摸奶以前是存在过的,随着汉人的影响,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与云南相邻的缅甸,还能看到一些藏缅系民族存有此风俗。

彝族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2570 BC-2550 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赊豆榷濮、叙祖白》(第87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云:“彝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例如回族,是由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中国女子通婚后形成的,形成时代较晚。又比如汉族,是由多个民族融合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迷,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

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彝族少女

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

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彝族文化艺术

楚雄位居云南省东北部,自古就是一个彝族部落居住地,行政名称叫楚雄彝族自治州。在这里生活的大部分是彝族人民,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现在汉族在这里居住的人口比例大约在40%。实际上是一个彝汉共居的地区。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流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俗活动中演唱。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见。其中,历史渊源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至于贵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样且带有地域特色,民间常按大、小的分类观念划分为山上唱的和家里唱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歌会、歌节上按一定程式对唱或独唱的“曲谷”和用汉语唱彝歌的“霎叉”,后者包括婚礼各环节伴娘考问接亲人的“骂挪”、“搓果朴”、“鲁果朴”,宾主互祝的“鲁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礼歌,以及统称“褃合”的丧事歌、叙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走谷”等等。

彝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有载歌载舞的歌舞和以乐器伴奏的乐舞两类。前者最著名的如“打歌”、“跌脚”等,节奏鲜明、音调明快;后者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较具代表性的有“跳乐”、“烟盒舞”等。1950年代以来,彝族地区又出现由叙事歌发展而来的说唱“甲苏”和“四弦弹唱”,以及音乐源于民歌、歌舞曲和器乐曲的彝剧。这些新的艺术样式大大丰富了彝族人们的音乐生活,并使彝族的传统音乐焕发新的光彩。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彝族文化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在彝族山寨,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仍然延传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面貌,传统依然是山地彝人所遵守和珍视的价值构成。

彝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为火把节和彝族年。

火把节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传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恩梯古兹派喽罗到人间收取苛捐杂税被杀后,为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间。俄体拉巴邀大家用火把焚烧害虫以保平安。据说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从此,彝族人民便从每年的这一天开始,举行为期三天的点燃火把仪式以作纪念。据当地人讲,火把节古老民俗保持得最完美、最具特色、最隆重的要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普格两县,是凉山火把节的中心,被誉为“火把之乡”。

彝族年

彝族年作为彝族的传统节日,在宗教文化方面有许许多多不成文的规定,至今仍保留着不少的古老习俗:彝族年的吉日要严格按彝历择定;过年供奉祖先的食品和年货要专门准备,柴、米、酒、菜一定要新的;杀过年猪时不能让猫沾上血迹;杀鸡要请德高望重的老人观鸡舌测凶吉;孩子们“威什那古”时,任何人不得先吃,而是先敬奉树、石等万物,求万物保佑人间平安、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然后才开始野餐;过年的三天三夜火塘里的火不能熄灭;三天内夫妻不能吵嘴打架;如果寨子里有无力杀过年猪的人家全寨每户都要送一块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规定中,祭祀祖先是必不可少的,显得格外重要。彝族认为人死了但灵魂不死,这是彝族深信不变的真理。人有三魂,随着肉体的死亡,一魂升天寻祖、一魂固守墓地、一魂在人间四处游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