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鸣鞭
释义

注音

mínɡ biān

释义

1、挥动鞭子使发出响声。挥鞭策马,动则有声,故称。

2、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挥动发出响声,使人肃静。故又称静鞭。

这是我国古代宫廷举行“朝会”(朝廷举行重大典礼时接受群臣朝拜)时礼仪中的一个环节,称为“鸣鞭”俗称“响净鞭”。早在清朝以前就有了。

“净鞭”也叫“静鞭”,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将驾到,重要典礼就要开始,大家要立即安静,所以叫“净鞭”或“静鞭”。《元曲选》马致远“陈抟高卧四”:“早听得净鞭三下响,识甚酬量!”就是这种“净鞭”。

有关记载

据《清史稿》“志六十三礼七(嘉礼一)”记载,清朝的朝会和“鸣鞭”的仪式如下:

康熙八年,定正朝会乐章,三大节并设。大朝行礼致庆,王以下各官、外籓王子、使臣咸列班次,所司陈卤簿、乐悬如制。太和殿东具黄案。质明,王、贝勒、贝子集太和门,不入八分公以下官集午门外。礼部奉表置亭内,校尉舁行至午门外陈两旁,奉表入太和殿列案上。鸿胪卿引王、贝勒等立丹陛。鸣赞官引群臣暨进表官入两掖门,序立丹墀。朝鲜、蒙古诸臣自西掖门入,立西班末。纠仪御史立西檐下东乡者二人,丹陛、丹墀东西相乡者各四人,东西班末八人,鸣赞官立殿檐者四人,陛、墀皆如之。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钦天监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执事官行礼毕,趋外朝视事。驾出,前导、后扈如仪。午门鸣钟鼓,中和乐作,御太和殿,乐止。内大臣分立前后,侍卫又次其后护守之。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旁金柱后,大学士,学士,讲、读学士,正、少詹事立东檐下。御史、副佥都御史立西檐下,銮仪卫官赞“鸣鞭”,鸣赞官赞“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宣表官奉表出,至殿下正中北乡跪,大学士二人展表,宣表官宣讫,置原案,丹陛乐作,群臣皆三跪九叩。退,就立原次。鸿胪寺官引朝鲜等使臣,理籓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三跪九叩,丹陛乐作,礼毕,乐止,退立如初。赐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处一跪三叩,序坐。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鸣鞭”就是“响净鞭”。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金銮殿)时,銮仪卫官高喊“鸣鞭!”于是响三下净鞭;还有一次是典礼完毕,又响三下净鞭,皇帝起驾回宫,群臣才退下。

“鸣鞭”或“响净鞭”是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威权的表现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6: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