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沈周魏园雅集图轴 |
释义 | 《魏园雅集图》轴,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该作品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画家皴染兼施,构筑的画面气魄雄浑沉静,实为诗书画熔为一炉的山水佳作。 基本信息【名称】《魏园雅集图》轴 【作者】沈周 【年代】明代 【类别】绘画 【材质】纸本、设色。 【规格】纵145.5厘米,横47.5厘米。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画作介绍沈周在此画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露出多处缓缓向上的台地,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棕棕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桥,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侧立一旁正听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来。山上山下,草木葱,叶红似火的枫叶点缀其间,更添几分胜地雅集美景。 《魏园雅集图》上端题有沈周、祝颢、刘珏、陈述等人的诗文。祝颢的题诗“城市多喧隘,幽人自结庐。行藏循四勿,事业藉三余。留客尝新酿,呼孙倍旧书。悠悠清世里,何必上公车”正是画家借描绘自然景色来传达自己想隐逸山林、过一种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写照。 作品赏析在《魏园雅集图》中,沈周采取了不同于同类题材的处理手法。画中,会晤场景占很小一部分,人物多为点景式。画家主要借寓意性的自然景色来抒发友情。这幅画以山水为主: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泉水飞流直下,汇成淙淙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桥,岸畔置一茅亭。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抱琴侍立一侧。山径上,一老者执杖而来。山上山下,草木葱茏,叶红似火的枫树点缀其间,为魏园增添了几分秀色。 《魏园雅集图》主要沿袭董源、巨然的画风,辅以黄公望式的平台构图,布局实中有虚,有疏朗之感。从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画家对块面因素的苦心经营:山石施以披麻皴,显得粗犷有力;皴笔的疏密变化,加强了画面的黑白对比。尤其是画面中间那块留白较多、向右上方层层叠加的石坡将四周较暗的部分撑开,形成一种张力。在描绘山体的局部层次上,沈周采用视点移动的方法。这是他惯用的手法。他中年创作的《庐山高图》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魏园雅集图》中,他取法王蒙,以浓墨点苔,用墨浓淡相间。沈周的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呈现早年细、晚年粗的特点。《魏园雅集图》的画风正处于由细变粗的时期,是他画风转变期的作品。 画家简介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中叶画坛上四大艺术家(另三人为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