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院附中 |
释义 |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现代、民族、育人”的精品附中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地处千年古都咸阳,北依咸阳国际机场,南靠陇海铁路,距陕西省会西安市仅一步之遥,是西藏通往内地的天然驿站。 在陕西省、西藏自治区和咸阳市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西藏民族学院附中依托高校资源优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地走外延与内涵和谐式发展之路,把学校建设成了一所富有“现代、民族、育人”特色的一流名校。 民院附中的前身曾隶属于西藏民族学院大学预科。1962年学院在预科设立了小学,1969年扩展为初中,1972年发展成高中,1985年正式迁出预科,独立建校,成为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一贯制学校。1992年,附中作为学院领导下的附属单位,办学规模小,在校中小学生总共只有267人,教职工30多人;办学模式封闭,与周边学校不相往来;办学理念单一,只为民院教职工子女服务。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附中坚持改革开放,更新办学理念,树立为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服务、为属地人民服务和为学院教职工服务的办学理念。引进人才,广纳贤才;开门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从严治校,精细管理,使学校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十多年来,民院附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两次建校,三次腾飞,到2007年9月附中已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多人,教职员工166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学科专家8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45人,中学一级教师51人。已由一所简陋封闭的子弟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省内一流办学条件、全面开放的标准化中学。 近十年来,高考上线率连年上升,本科上线率达到87.5%。已培养了7名高考文理科状元,6名清华、北大学生, 5000多名高校大学生。2007年附中的小学、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名列渭城区前茅,高考二本上线率达47.2%,名列咸阳市第三,综合考评第六;我校李华同学荣获咸阳市渭城区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学生在全国、省、市及自治区的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竞赛中先后有1450多人获奖,其中数学学科在全国冬令营中近四年连续获奖,在中国西部数学竞赛和全国奥林匹克联赛中近六年连续多人获得一、二等奖。 藏陕两地教育评估专家一致认为:民院附中教育理念新,办学定位准,设备档次高,师资队伍强,素质教育实,示范作用先。 民院附中被命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西藏自治区重点高中、西藏自治区文明学校、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陕西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学校、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基地学校、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资源库实验学校、国家篮协后备训练基地;多次荣获咸阳市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咸阳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咸阳市环保先进集体、“陕西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理念超前,管理精细的数字化学校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为本”和“藏汉民族交流融合”的办学思想,坚持“封闭、人文、科学”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以真诚感动人,以真理感召人,以真事锻炼人,以真绩成就人,树立了“正气、志气、朝气、灵气”的良好校风和“明礼、博学、慎思、笃行”的学风,打造了一所理念超前、管理精细、设备一流的数字化样本学校。 2005年,投资700多万元购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装备了54个多媒体数字化网络教室、3个学生机房、2个电子备课室、3个交互式的语音室、2个数码物理力学和全息生物数码实验室、2个可容纳200多人学术报告厅,建立了一座20万册的电子图书馆和校园数字广播系统以及誉称“西北第一眼”的大口径天文台。 2007年10月,又装备了2个机器人和1个汽车模拟驾驶通用技术实验室。一座总投资700多万元的陕西省援建项目图书实验楼正在筹建中。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的管理日益精细,日臻完善。教学管理,以教导处为中心,实施“两维六环一通道”网络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服务、督查、提高于一体的管理目标;德育管理,以学生处为中心,坚持重心下移,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采取日查、周评、月总、学终考评的措施,实现了文明、守纪、和谐、有序的德育管理目标;生活管理,以食宿管理科为中心,领导分工负责、警校共建,公寓化管理,实现了安全、整洁、健康、温馨的管理目标。 体现人文关怀,实行奖助结合,帮贫扶困,每年减免贫困生学杂费达60万元。爱心基金会吸纳社会贤达捐赠和师生捐款累计十多万元,每年有近百名特困生享受资助,每年发放奖学金2万多元,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已经对藏族学生吉米仁增和索朗次仁实行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习、生活、医疗等全程资助;爱心基金会每年拿出3万元,资助9名藏族特困生。 近十年来,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初中在渭城区的质量检测和升学考试中名列第二。高考成绩和升学率逐年提高,在全国和省级竞赛中,数、理、化、生物和英语等学科列连年获奖。 二、名师荟萃,师资阵容强大的精品学校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一直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之本。一是坚持“引进人,重用人”,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专家、名师加盟,使教师队伍有了领头人。二是坚持“尊重人,激励人”,以科学的用人机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坚持“培养人,发展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西藏民族学院附中拥有了一支“学科专家引领、中坚力量雄厚、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目前,166名教职员工中,高级教师45名,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2名,特级教师5名,学科专家8名,省市教学能手15名,省、市级专业学会理事长4名,教育硕士3人,56人已从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结业。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的教师爱岗敬业,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凝聚力,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可,教师中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每年受市级以上单科奖励教师均在10人以上。 三、以校为本,教研互动的科研型学校 教研互动,以研促教,构建了多层次、高质量、开放型的科研型学校。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拥有一支善钻研、会研究的校本教研队伍,形成了学科专家引领、中坚力量支撑、教师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格局,创建了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互动平台。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了300多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了《让我们一起成长》、《训诂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爱咸阳,爱故乡》、《探索日月星辰》、《西藏民俗与文化》等20多本校本课程。 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西藏民族学院附中作为陕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样本学校,采取校本驱动策略,重视校本教研和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26期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论坛”,构建了全员参与,校本驱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多维互动,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模式。刷新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积极性。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丁刚教授、深圳翠园中学刘人云校长、上海建青中学吴子健校长等来校传授教育理念,分期委派60多名教师赴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新课改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立足本校,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的开展校本主体式培训,举办了10多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使全体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2007年8月,民院附中利用暑假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新课程校本培训。目前,50岁以上教师学会了使用网络教室设备,熟练使用多功能数字讲台,调用资源库中的CAI课件;40岁以上的教师学会了Powerpoint制作技术;35岁以上教师学会了FLASH动画技术和CAI课件制作技术;35岁以下的教师除学习以上技术外,还学会了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等技术。 2007年12月,附中与西安中学、西工大附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和西铁一中结为友好学校,强强联手,为附中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能外援。 从2008年起,附中在咸阳率先推行首席教师制,并于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达成协议,每学期将选派4名教师和领导前往其基地学校接受实地培训和锻炼。 从2001年起,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先后启动了9项省市级课题研究,30多项校本课题。2002年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课题。经过四年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 年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受到了省上专家的一致好评。该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我校被教育厅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同时有5位教师分别荣获单项奖励。2007年民院附中被陕西省教育厅推荐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十年来,教师发表论文735篇,出版专著76本,汇编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材料汇编》、《教育教学论文汇编》;定期汇编《优秀教学札记选编》、《优秀教案选编》;编印季刊《附中教研》。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学科专家走进咸阳教育电视台节目,大展附中风采。 四、丰富多彩、个性彰显的特色型学校 创建和谐校园,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龙头,带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文化机制, 创建绿色校园文化,实现“现代”(现代理念、现代气息、现代节奏)、“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民族”(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与周边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大力开展爱国教育活动,开辟了茂陵、汉阳陵、咸阳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藏民族学院校办工厂劳动基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桥底导弹部队国防教育基地;开设党课、团课;创办校园广播站、文学社、漫画社、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富有附中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 被确定为国家篮协后备训练基地的苗苗篮球队,先后向省运动队、体工队和高校输送90多名体育新秀。“爱乐”艺术团、“爱乐”管乐队和书法绘画小组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2006年在全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珠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全苗杯第二届全国儿童艺术展演节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西藏民族学院附中选送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荣获二等奖和优秀演员奖。 “十一五”期间,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创建陕西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发挥自治区基础教育窗口、示范和基地作用为根本,继续恪守“以师生的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三大战略工程,全力打造一所“呼唤个性、成就师生、发展学校”的精品民院附中,为藏、陕两地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