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苗家村 |
释义 | 1 山东市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苗家村◎ 村庄由来山东市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苗家村历史悠久,明朝就有记载,因此地有座张普庵,故叫张普庵,庵北有一大片茔,很早以前苗姓在此地居住看茔,所以改叫苗家村。 ◎ 政区人口苗家村隶属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北接中运街道办事处南卧龙村,南、西靠南关街道办事处赵家小庄村,东邻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东西横距370米,南北纵距220米,总面积0.0814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建设和村庄经济的发展,原来连接各个自然村的土地,逐步被工商业建设利用,是农村户口单一的村落,涌入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2005年,全村共有230户,807人,无地可耕。 ◎ 经济状况苗家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正确引导下,解放思想,重视发展工业企业,先后建起招商厂房两处,共计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已引进青岛思达尔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泰源鞋业有限公司两处外商独资企业,引进民营企业20多家,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万美元,引进内资企业20多家,实际利用内资3000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户,从业人员300人,2005年村级可支配财力60万元,人均743元。 ◎ 村居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两委”对村庄进行了重新规划,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建房统一标准,统一尺寸,村庄主要道路全部实行高标准硬化、绿化、亮化,1997年在扬州路以北土地规划建设了二层楼小区,建设二层楼50户,村内共有住宅260户,房屋建筑总面积338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41平方米。 ◎ 社会事业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两委”高度重视村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以来,村先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供村民休闲、活动的公园,老年人门球场,青年人活动的篮球场各一处,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新建高标准幼儿园一处,已被评为青岛市级标准幼儿园。 2 山东省龙口市黄山馆镇苗家村◎ 位置面积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黄山馆镇苗家村坐落在龙口南10公里,距海岱仲家4.5公里处。西与黄山馆镇接壤,东与刑家村相距约半里,村南是环山公路,公路以南便是丘陵,村北是平原。海岱镇农场和老人幸福院建在村西。 ◎ 村名由来相传在明朝,苗家村由刘姓所建。村名为大刘家。以后苗姓、战姓、郭姓由外地迁入,日渐繁衍,成为村中主要贾姓氏。旧时有“一刘、九战、十三郭,七十八家苗姓多”之说。以后此村便改称“苗家村”。 ◎ 人口姓氏1988年末全村110户,男167人,女173人。有11个姓氏,其中苗65户,郭23户,战5户,刘6户,秦4户,臧2户,史2户,王、赵、鲍各1户。 ◎ 村政建设历任党支部书记:郭兆庆、臧朋柱、战振吉、苗永铭、郭世居、郭建业、刘有伦、陈学道、郭世良。村行政负责人:刘元瑞、鲍新亭、苗树元 3 山东省平度市长乐镇苗家村◎ 村庄由来清顺治年间(1644-1661),王姓由四川省铁碓臼村迁此立村,因村前有座寺院,取“院后”为村名,苗姓由桑杭迁入定居,户繁人众,渐为主姓,故改村名为苗家。 ◎ 政区人口位距长乐镇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处。东南方与涩埠相望,西南方与荆家为邻,南与院东相连,北与莱州市接壤。2005年全村总户数215户;总人口776人;实有耕地面积98公顷。 ◎ 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40.4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8元。 ◎ 产业优势2005年全村塑料加工厂10家,年产量133吨;年销售额133万元;搞长途贩运的26家,年收入260万元。 ◎ 社会事业1998年,投资25万元,绿化、美化了8条大街。安装了路灯。2005年拥有固定电话220部,有线电视用户200户。分别占总户数的88%和80%,被录取的大学生18人。 ◎ 荣誉称号支部书记苗守祥于2000年被评为平度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1990年被评为青岛市农村青年学科学先进村。 4 云南省巍山县马鞍山乡下辖村◎ 村情概况苗家 村隶属于 马鞍山乡 镇 三鹤村委会 行政村,属于 山区 。位于三鹤村委会西边,距离 村委会5 公里,距离 镇10公里。国土面积0.83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适宜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126亩,其中人均耕地0.8亩;有林地821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1户,有乡村人口98人,其中农业人口98人,劳动力4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2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8元。该村属于 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核桃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6亩(其中:田6亩,地120亩),人均耕地.8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82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5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7.67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0亩;荒山荒地0亩,其他面积30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全村有21户通自来水。有2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38.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户(分别占总数的33.33%和33.33%)。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2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2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6亩,有效灌溉率为36.5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