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泌尿系感染 |
释义 | 泌尿系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病的总称。属于中医的“淋症”、“癃闭”范畴。一般以腰痛、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此病多系由于湿热下注,侵犯肾与膀胱,下焦气化不利所致。患者中小儿比成人多,女性比男性多,且易反复发作。引起泌尿系炎症的致病菌80%是肠道的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粪链球菌。急性单纯性泌尿系感染多由一种病原菌引起,慢性、反复发作的感染,可能有先天性泌尿系异常,大约有1/2~1/3的病人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或有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症。 疾病名称泌尿系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疾病概述泌尿系感染简称尿路感染,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感染可累及上 、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路感染。临床上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前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但婴儿期症状可不典型,诊断多有困难;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 泌尿系感染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其次有变型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等感染,少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疾病分类肾脏内科 症状体征膀胱的炎症根据病因、病理及发病方式等可以分为急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尿道综合征、腺性膀胱炎,以及不属于感染的间质性膀胱炎和放射性膀胱炎等。而肾盂肾炎也可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除此之外,肾脏本身的感染还有肾乳头坏死、肾皮质脓肿、肾脓肿、肾周围脓肿等。由于它们的临床类型不同,其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本节只着重讨论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两种。 急性膀胱炎多见于女性,常由尿道上行性感染所致,偶有从肾盂肾炎蔓延而来。多于性交、劳累或着凉后犯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起病急骤,尿频和尿急非常明显,每小时排尿有1或2次,甚至5~6次以上,尿频严重者犹如尿失禁。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每次排尿量不多,甚至少于10~20ml,即所谓膀胱刺激征。排尿终末可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浊,有时见到肉眼血尿,临床称之为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尿中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无管型。症状可于数天内消失。全身症状极轻或缺如。男性膀胱炎多继发于前列腺炎及肾的感染,或由前列腺肥大伴有残余尿引起。 尿道综合征是出现在女性的一种综合征,患者有尿频、尿急,但中段尿培养阴性或无显著细菌尿,临床症状难以和膀胱炎鉴别。 由于急性膀胱炎治疗不彻底,可以转变为慢性膀胱炎,症状为长期存在尿频、尿急症状,但不如急性膀胱炎那样严重,尿中有中等量或少量脓细胞和红细胞。这些病人多有急性膀胱炎病史,部分病人伴有结石或其他梗阻因素存在。慢性膀胱炎易并发慢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此病多见于女性,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病变可累及一侧或双侧肾脏。病理表现为肾盂、肾盏充血水肿,表面覆有脓液,肾实质感染多集中于一个或多个楔形区,楔形的尖端在髓质,基底在皮质,但不累及肾小球。典型急性肾盂肾炎具备三组临床表现。 1.膀胱刺激症状 肾盂肾炎多伴有膀胱炎,故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液混浊,偶有血尿。病人还有不同程度的腰痛或腰痠,重者疼痛可向侧腹、会阴及大腿内侧放射。 2.全身症状 包括畏寒、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偶有恶心、呕吐、腹胀及剧烈腹痛,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或急性阑尾炎。 3.局部体征 肾区或脊肋角处有叩击痛及压痛点。 上行性感染所致的急性肾盂肾炎则膀胱刺激症状可先于全身症状出现;血源性感染者则先有全身感染症状,后有下尿路症状。本病有自限性,症状持续3~5天后逐渐缓解,但菌尿可持续存在。 所谓急性肾乳头坏死是急性肾盂肾炎的严重并发症,坏死可发生在一个乳头或多个乳头,多为双侧病变。临床表现除有血尿、脓尿外,主要具有败血症样严重的全身症状,往往出现败血休克,并出现少尿或尿闭。肾功能迅速损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区有压痛及腹膜刺激征,有时坏死的肾乳头脱落引起绞痛。本病多见于有尿路梗阻或糖尿病的尿路感染患者,病情凶险,应及时诊断,合理治疗。 慢性肾盂肾炎仅半数急性肾盂肾炎发作史,起病往往隐匿或不典型,不少病人无尿路感染史,尿无细菌生长,亦无尿路梗阻病变。慢性肾盂肾炎的症状可能甚为轻微,仅有轻度腰部不适及膀胱刺激症状。低烧和贫血有时是唯一的表现。其他一些病人则可表现反覆尿路感染、高血压及尿毒症。尿的检查常不恒定,有时有白细胞及白细胞管型,有时则接近正常,类似无症状细菌尿,故应进行细菌计数培养以确定诊断。肾脏的浓缩功能减退,为本病特点之一,有别于慢性肾小球肾炎。X线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肾脏变小,肾盏扩张变型,皮质萎缩。 病因病理致病菌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尿路感染,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急性与无并发症的尿路感染,约85%为大肠杆菌引起。球菌感染较少见,如葡萄球菌及粪链球菌等,主要为凝固酶阴性的白色葡萄球菌或称腐生葡萄球菌,过去认为这类细菌为非致病菌。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霉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应引起注意。病毒也可能造成泌尿系感染,如腺病毒在男孩中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淋菌性尿道炎是世界性广为流行的性传染病,目前在我国有蔓延之趋势。由衣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也是性传染病,60年代中期以来在欧美各国不断扩大流行,最近在我国也有发现。 感染途径1.上行感染 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进入膀胱而引起感染,然后再由膀胱经输尿管上行至肾脏而引起肾盂肾炎。这是膀胱和肾脏感染最主要的入侵途径。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2~4cm,并接近阴道及直肠,易被污染。性交时更易将细菌带入膀胱,故女性尿路感染远比男性常见。健康男性前尿道3~4cm处和女性尿道远端1cm处都有不同数量的细菌寄居。女性尿路感染绝大多数是由粪便菌丛从会阴部上行至尿道的。在一般情况下,尿道前庭处往往有大量粪便菌丛繁殖,尿道前庭的细菌寄居繁殖为尿路感染创造了条件。 2.血源性感染 任何部位的细菌形成的感染病灶所产生的菌血症或败血症,如果细菌毒力强而细菌数量多,加之肾组织有缺陷,则易引起肾盂肾炎。其主要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淋巴感染 结肠内细菌可经淋巴管播散到肾脏。盆腔感染时,细菌可经输尿管周围淋巴管播散至膀胱或肾脏。然而通过淋巴途径所致的尿路感染较为少见。 4.邻近组织感染的直接蔓延 这种感染方式非常少见。如阑尾炎脓肿、盆腔感染等偶可直接蔓延到泌尿系统。 感染机制 目前对此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细菌进入膀胱后,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可借助其菌伞与膀胱粘膜上的受体相结合,粘附于膀胱壁上滋长繁殖,引起膀胱炎,这种细菌粘附现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膀胱炎后可影响膀胱壁段输尿管及其管口功能,导致膀胱输尿管回流,使感染尿液逆流而上。细菌的内毒素可显著地降低输尿管蠕动,使输尿管内尿液郁滞,压力增高,形成生理性梗阻,这都有助于肾盂肾炎的发生。例如大肠杆菌具有O、H、K三种抗原,具有大量K抗原的大肠杆菌,特别是K1抗原者易引起肾盂肾炎,因K抗原具有抵制细胞吞噬的作用。 易感因素1.膀胱易感因素 (1)残余尿量:肾脏生成的尿液不断地由输尿管流入膀胱,起到冲洗和稀释的作用,膀胱能够充盈和排空,使膀胱内细菌不能大量滋长繁殖。另外膀胱粘膜有灭菌作用,或通过吞噬细胞,或通过循环抗体,也有人认为膀胱粘膜细胞产生或分泌有机酸和免疫球蛋白A-(IgA),具有杀菌作用。正常膀胱的残余尿量不超过10ml,在排尿后膀胱腔能完全闭合,则膀胱粘膜分泌液中的灭菌物质能直接与细菌接触而灭菌。人的尿液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因此残余尿量增多使膀胱不能闭合,有利于细菌滋长和繁殖。凡是下泌尿系梗阻性疾患,如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神经性膀胱、结石或肿瘤等均可引起残余尿量增加,这些因素是尿路感染多次再发和不易治愈的主要原因。 (2)特殊的生理状态:女性尿道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其发病率约为男性的8~10倍,且好发于婴儿、青年及更年期后的妇女,特别患有慢性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和附件炎等,可直接蔓延,或经淋巴途径,或分泌物污染尿道,引起尿路感染。妊娠期菌尿发生率高达7%,这可能与妊娠期雌激素及孕酮分泌增多,引起输尿管平滑肌张力降低,蠕动减弱;后期宫体膨大压迫输尿管及膀胱,导致尿流不畅等因素有关。产生由于阴道及子宫创伤、感染、全身抵抗生降低,或产程过长、难产等因素易引起尿路感染。 (3)膀胱插管:男性尿道远端2cm处有细菌寄居者约为98%,5cm处为49%;女性可能更高。因此,导尿或膀胱镜检查时,常把细菌带入膀胱,有可能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2.肾脏易感因素 (1)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引起肾盂肾炎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婴儿期。在正常情况下,膀胱和输尿管接合处能起活瓣作用,尿液可以顺利地从输尿管进入膀胱,而阻止膀胱尿液尤其在排空时逆流入输尿管或上达肾脏。当此接合处功能缺陷时,则有利于尿路上行性感染。在先天性异常,完全性双输尿管、输尿管开口异常,输尿管囊肿,膀胱炎,神经性膀胱等疾患均容易出现逆行感染。 (2)尿路梗阻:尿流不畅或尿路梗阻是肾盂肾炎的重要诱因。一般认为尿流不畅或停滞有利于细菌生长及在肾内播散。有人认为尿流不畅引起肾内组织压力增加,影响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变化,易引起细菌感染。如先天性肾发育不全、马蹄肾、多囊肾、肾肿瘤、前列腺肥大、结石等均易诱发肾盂肾炎。 (3)肾脏插管:如逆行造影、肾造瘘、肾穿刺时也易造成肾脏损伤及上行性感染。 3.全身性因素 糖尿病很易并发感染,尤其是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很高,主要是循环损害,糖代谢异常,血糖和尿糖浓度增高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及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其他一些疾患如高血压,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等均易引起肾盂肾炎。 诊断检查1.除一般尿常规检查外,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作细菌检查,必要时作1h尿细胞排出率测定(方法:排空膀胱,收集3h清洁尿,计算出1h尿白细胞及非鳞状上皮细胞数。判断:<20万者为正常,20万~30万为可疑,>30万有诊断意义)。此法较12h尿沉渣计数法准确。 2.清洁中段尿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及药物敏感度测定,革兰阴性杆菌菌落计数≥10万/ml者有诊断意义,1万~10万/m1为可疑,<1万/m1大多为污染;经导尿或膀胱穿刺行尿培养,如菌落计数>1万/ml者即有诊断意义。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0~10000/ml即应考虑感染。 3.特殊培养及检查。对于常规细菌、真菌培养未能发现致病菌时,可采用高渗培养(0.3M蔗糖培养基),以除外L-型细菌感染;采用厌氧培养以除外厌氧菌感染。必要时可行病毒、支原体及腐生寄生菌等检查。 4.肾功能检查包括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及肾小管浓缩功能、酸化功能检查,慢性病例尚应查血及尿钾、钠、氯、钙、磷、镁、pH、动脉血气分析。 5.反复发作病例常规行双肾B超检查,酌情作静脉肾盂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必要时行CT检查。女性应行妇科检查,必要时行盆腔静脉造影,以除外易感因素的存在。 6.诊断标准根据泌尿系感染发生部位常分为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即指肾盂肾炎,根据临床特征,又可分成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可伴下尿路感染,而下尿路感染常单独存在。 诊断标准(1)尿路感染 ①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 ②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有尿路感染症状。具备上①、②两项可以确诊。如无②项,则应再作尿菌计数复查,如仍≥105/mL,且两次的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 ③作膀胱穿刺尿培养,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亦可确诊。 ④作尿菌培养计数有困难者,可用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尿停留于膀胱4~6小时以上)正规方法的离心尿沉渣革兰氏染色找细菌,如细菌>1/油镜视野,结合临床尿感症状,亦可确诊。 ⑤尿细菌数在104-5/mL之间者,应复查,如仍为104-5/mL,需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或作膀胱穿刺尿培养来确诊。(2)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具备了上述尿路感染标准,兼有下列情况者: ①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者,多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 ②膀胱灭菌后的尿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为肾盂肾炎,阴性者为膀胱炎。 ③参考临床症状,有发热(>38℃)或腰痛、肾区叩压痛或尿中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 ④经治疗后,症状已消失,但又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多在停药后6周内);用单剂量抗菌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 ⑤经治疗后,仍有肾功能不全表现,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或X光肾盂造影有异常改变者为肾盂肾炎。 (3)急、慢性肾盂肾炎的鉴别 ①尿路感染病史在1年以上,经抗菌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尿细菌定量培养均阳性或频繁复发者,多为慢性肾盂肾炎。 ②经治疗症状消失后,仍有肾小管功能(尿浓缩功能等)减退,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③X线造影证实有肾盂肾盏变形,肾影不规则甚至缩小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4)尿道综合征(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应具备下列三条: ①女性患者有明显的排尿困难、尿频,但无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②多次尿细菌培养,菌落数<105/mL。 ③尿中白、红细胞增加不明显,<10个/HP。 (5)尿路感染复发应具备下列两条: ①经治疗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在9周内症状再现。 ②尿细菌数≥105/mL,且菌种与上次相同(菌种相同而且为同一血清型,或药敏谱相同)者。 (6)重新发生的尿路感染(再感染),应具备下述两条: ①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症状再现(多在停药6周后)。 ②尿菌落数≥105/mL,但菌种(株)与上次不同者。 治疗方案护理1.按肾脏病护理常规护理,有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2.尿常规、尿沉渣找细菌、真菌培养等均应留晨尿。对女性和包皮过长男性者,应先清洁外阴部尿道口。各种尿标本收集后,均应立即送检。 中医中药 急性期可清热解毒,慢性期以扶正祛邪为主,养肾阴益肾气。 治愈标准1.临床治愈 症状消失,停药72h后,每隔2~3d作尿常规及细菌培养,连续3次阴性。 2.痊愈 临床治愈后,尿常规及细菌培养每月复查1~2次,连续半年均阴性。 膀胱炎抗菌药3天疗程;或大剂量抗菌药1次(单剂)疗程。(如用羟氨苄青霉素3g或复方新诺明4片顿服。) 急性肾盂肾炎①选择有效抗菌药,用常规剂量作2周疗程。给药后如症状于48~72小时内无明显好转者,或尿菌阳性者,应另选有效药物治疗。 ②疗程结束后5~7天复查尿菌,如仍阳性,则换另一种有效抗菌药,治疗2周。然后再作尿菌复查。 慢性肾盂肾炎①首先应寻找不利因素(如尿路结石、畸形、尿道颈梗阻、前列腺炎、尿道内炎症病灶、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并设法纠正。 ②根据药敏谱选择有效抗生素1~2种,单独或联合治疗2周,停药1周后复查。如尿菌仍阳性,则可另选有效药物治疗2周。如经3个疗程,症状虽减退,但尿菌仍阳性者,可改用抑菌疗法。 ③抑菌疗法,选择有效的抗菌药,每晚睡前排空膀胱后服1个剂量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2片或呋喃口旦啶0.1g或强力霉素0.1g ,增效磺胺(TMP)0.1g等,连续3~6个月,必要时可服1年,以抑制尿中细菌大量繁殖,控制尿感发作。据报告经3~6个月,有60%的尿菌可阴转。 ④支持身体的抗病能力,可按中医辨证治疗。 尚未作定位的尿路感染①单剂大量1次疗法。如为膀胱炎则大部分可治愈。 ②如单剂量治疗不能控制,则多数为肾盂肾炎,可选择恰当的药物,给予2周的治疗。 尿道综合征对尿菌检查阴性,但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四环素0.5g,每日4次共3天,或强力霉素0.1g,加增效磺胺0.1g,每日2次,治疗3日。对症状不重者,则可对症治疗。 部分处方(一) 【辨证】湿热蕴结膀胱。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名】通淋方。 【组成】金银花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鱼腥草15克,车前草30克,匾蓄10克,黄柏10克,小蓟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利,日服2次。 【出处】《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 (二) 【辨证】膀胱湿热。 【治法】清热燥湿,利尿通淋。 【方名】苦参通淋方。 【组成】苦参9-15克,柴胡9-18克,黄柏9克,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石苇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碧方。 (三) 【辨证】湿热下注,邪毒内蕴,气血瘀滞。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行气活血。 【方名】银蒲消毒饮。 【组成】双花15-30克,蒲公英30-45克,金钱草30-45,丹参15-25克,香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寿平方。 急性膀胱炎 (1)多饮水,促进排尿,减少病菌存留。 (2)可选复方新诺明、氟派酸片治疗。 (3)中药治疗木通10g,车前子10g(包煎),扁蓄10g,栀子10g,滑石10g,灯芯草6g,大黄6g,甘草10g,金钱草10g,白花蛇舌草10g,水煎服。 急性肾孟肾炎 (1 )卧床休息,多饮水,促进排尿。 (2)选择青霉素维抗菌素治疗。注意要作过敏实验。 (3)中药治疗知母10g,黄柏10g,生地30g,山药15g,山黄15g,云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石苇10g,白茅根15g,水煎服。注意用药无效时,可请中医大夫辨证治疗。 中医食疗泌尿系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病的总称。属于中医的“淋症”、“癃闭”范畴。一般以腰痛、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此病多系由于湿热下注,侵犯肾与膀胱,下焦气化不利所致。 食疗方: 1.车前草100克,竹叶心、生甘草各10克,白糖适量,煎汤代茶, 每日1剂。此方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泌尿系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均有较好疗效。 2.鲜绿豆芽500克,榨汁加白糖适量。频饮代茶,不拘量。此方对尿路感染、小便赤热、尿频等症有疗效。 3.鲜竹叶、白茅根各10克,放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30分钟,代茶频饮。此方适用于尿路感染、尿中有红细胞者。 4.生黄芪、白茅根各30克,肉苁蓉20克,西瓜皮60克,水煎加适量白糖。每日服2~3次。此方补气益肾,利尿消肿。对尿路感染有特效。 5.鲜甘蔗500克,去皮切碎,榨汁;嫩藕500克,去节切碎,取汁与蔗汁混合,每日3次饮完。此方能治小便赤热等症。 6.鲜车前草60~90克(干品20~30克),猪小肚200克,食盐少许。将猪小肚切成小块,加清水适量与车前草煲汤,用食盐调味,饮汤食猪小肚。每日2次。此方对膀胱炎、尿道炎有疗效。 7.滑石20~30克,瞿麦10克,粳米50~100克。将滑石用布包扎,与瞿麦同入砂锅煎汁,去渣,入粳米煮为稀薄粥。每日2次分食。3~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小便不畅、尿频尿急、淋沥热痛。 瞿麦公英汤 瞿麦、扁蓄各20克,蒲公英50克,黄柏15克,灯心草5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 鹿衔饮 鹿衔草6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 金车饮 金钱草(鲜品)60-90克,车前草(鲜品)30-60克,滑石粉3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取250-300毫升,分2-3次服,每日1剂。 麝香胡椒方 麝香0.15克,胡椒7粒(1次量,研末)。用温水洗净肚脐,先把麝香纳入肚脐,再用胡椒末填满肚脐,外用胶布封固(四周不能透气)。7-10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 预防措施人体对尿路感染既存在着不少易感因素,也存在着许多防御机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各种易感因素,充分利用人体的防御机制。 (1)坚持大量饮水 肾脏排泄的尿液,对膀胱和尿道起着冲洗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排出,每天大量饮水,2~3小时排尿一次,能避免细菌在尿路的繁殖,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病率,这是预防尿路感染最实用有效的方法。在疾病的发作或缓解阶段,每天大量饮水,亦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饮茶水或淡竹叶代茶饮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注意个人卫生 女性阴部及尿道口寄居着大量细菌,是发生尿路感染的先决条件。因此,要经常注意阴部的清洁,要勤洗澡,且不要用池浴或盆浴,要勤换内裤,在新婚、月经、妊娠和产褥期,尤应注意。女婴要勤换尿布。 (3)尽量避免使用尿路感染器械和插管 尿路器械易把尿道远端的细菌带入膀胱和上尿路,尿路插管后易发生持续性菌尿,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在必须使用时,要严格消毒,在尿路器械使用48小时后,宜作尿培养,以观察是否发生尿路感染。用尿路器械检查之前,已经有细菌尿的病人,宜先控制感染。有些患者当时虽无细菌尿,但以前曾有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史或有尿路异常,在尿路检查或前后48小时宜服用抗菌素以预防感染。在留置导尿的头三天,给予抗菌药可预防或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但3天以后给药则无预防作用。另外,密闭式的引流系统连接尿路留置导尿管,可使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 (4)去除慢性感染因素 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全身抵抗力低,易发生尿路感染,因此,对上述疾病给予积极治疗,是平素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措施,也是治疗尿路感染的重要环节。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及肾盂炎等病症。女孩发病多于男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解剖生理特点而决定,如女孩尿道较短,约1-2厘米;尿道口距肛门颇近,小儿又喜欢坐在地面玩耍,再加此期间穿开裆裤,细菌容易从尿道口侵入尿路而致感染;同时,婴幼儿的输尿管长而弯曲,其管壁发育尚不完善,容易造成尿潴留,从而有利于细菌在输尿管内生长、存留及繁衍。 新生儿发生泌尿系感染时多以表现淡漠、拒奶、啼哭,体重不增为主要表现。多有败血症、脑膜炎及全身中毒等情况下发生。 婴儿发病时以全身中毒症状为突出表现:骤然高热,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呕吐,腹泻,有的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重者发生惊厥。而尿急、尿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 7-12周岁的小儿发病时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下腹坠痛,腰部及肾区叩击痛,并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应注意如下几点: 1.注意卫生,尤其女孩每晚要用温开水冲洗外阴,防止感染;新生儿便后要及时洗净臀部及外阴。 2.勤换尿布,勤换内裤,尽量不穿开裆裤。 3.不要让宝宝爬坐在地面上玩耍。 4.注意饮食营养,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患泌尿系统感染后,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调护小儿: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以便排出细菌及毒素。 2.每日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温水冲洗外阴1-2次。 3.若有外阴部皮肤感染时,应尽早处理。可用野菊花30克、金银花30克、黄柏15克、车前草30克,煎汤,冷却后温洗患处,每日3次。若皮肤有溃烂,洗后可用黄柏、枯矾各等分,加适量冰片,研细末擦敷;或用冰硼散或锡类散涂敷亦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