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米海岳砚山 |
释义 | 原文陆煊②《梅谷偶笔》③云:米海岳砚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④。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⑤。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陂陀⑥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巃嵷⑦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⑧。《辍耕录》⑨谓:“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据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⑩,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⑾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众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⑿半壁江山今日何有,而独存此一片石也。 注释①参见《素园石谱·苍雪堂研山》。 ②陆煊:字子章,一字梅谷,又号巢云子。清代浙江平湖人。 ③《梅谷偶笔》:共一卷,陆煊所作之笔记著作。 ④清吟堂高氏:指清代高士奇家。高士奇(1645~1704),清代大臣、史学家。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钱塘人。谥文恪。著有《经进文稿》、《天禄识余》、《清吟堂集》、《春秋地名考略》、《左传国语辑注》《江村销夏录》、《北墅抱瓮录》等。康熙曾并赐他“清吟堂”御匾一幅。 ⑤华盖:古代君王车上的伞盖。 ⑥陂陀(pōtuó):不平坦。 ⑦巃嵷(lóngsǒng):山势险峻的样子。 ⑧潜鳞:指鱼。 ⑨《辍耕录》:即《南村辍耕录》,共30卷,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著,笔记著作。陶宗仪(1321~1407),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陶宗仪一生勤于著作,除《南村辍耕录》外,还著有《南村诗集》(4卷)等多种。他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卷)。 ⑩避秦世界:即桃花源。东晋陶渊明 (365—427)《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的人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⑾襄阳:指米芾。米芾是襄阳人,世称米襄阳。另外,文题中的“米海岳”以及上文中的“元章均指米芾。 ⑿南朝:这里指南宋。 译文陆煊所著的《梅谷偶笔》中说:米芾的砚山,我曾在高士奇家见过。它长约八寸,高是长的一半。有六座山峰。右面第一峰叫“玉笋”,高起耸峙,上有洞穴,样子稍有点像竹笋的样子。玉笋峰的下面是一座方坛,下窄隘上宽,磨刀石一样方而平,像可以坐在上面,可以在在其中游玩。一座小山峰依附在它的下面,外形像在拱手作揖。中间一座山峰,高四寸多,如翻卷的旗帜,如张开的伞盖,叫“华盖”。下面一点是有月岩,有穿透的圆洞,不是人所能做出来的。它左面的第一座山峰,不平坦地立起,像人弯腰驼背;第二座山峰则异常险峻,独自耸立,高度不到三寸,却有数十仞的气势;第三座山峰和华盖峰相连,山岗朴实自然,取名为“翠峦”,龙池出自它的下面,幽深没有边际,让人怀疑池中有鱼。《辍耕录》中说龙池:“天要下雨就湿润了,滴少量的水,过一旬也不会干。”下洞在方坛的脚下,上洞在华盖峰的山麓。米芾说:“下洞通过三个转折之后可以通到上洞。”试着向上洞滴水,果然曲折从下洞中流出。我疑洞中会有桃花源,特别让人神往啊。这座研山颜色深黑,光洁如玉,有千道波澜万道皱褶,远远看去,有时会仿佛看到上面有草树蓬勃生长,这就是米芾所说的不靠人工雕琢而都是天然形成的啊。大家猛然见到它,会为它一夜睡不着觉。老子说:“不看到使人产生欲望的东西,就让心不会产生妄念。”我用这句话来记住我的过失。我又因它感叹南宋的半壁江山今日还存在在什么地方,而独独存有这一片石头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