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弥宁公路
释义

弥宁公路从大理州弥渡县至普洱专区宁洱镇,于1951年11月开工,1953年元旦,毛路全线通车,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在普洱专区境内,弥宁公路从景东县鼠街(现安定乡)至普洱县宁洱镇,从无量山和哀牢山脉中间穿过,途经景东、镇沅、景谷、普洱4县,全长372公里。弥宁公路是思普地区交通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弥宁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思普地区没有公路的历史,为思普区经济建设打通了北大门,沟通了滇西和大理、临沧等地区的联系,支援了国道昆洛公路建设。

简介

弥宁公路的建成,是思普区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迎难而进,排除万难、勇于创业的结晶,它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不朽的“弥宁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过程

一、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修筑弥宁公路

弥宁公路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修筑的,当时对内清匪反霸,对外抗美援朝,经济上百业待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修建前省里批准的是以运送工人、物资支援昆洛路的马车路标准的交通工程。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中共普洱地委、专署决定改为修单行汽车路,每公里造价3000多元,路面宽3?5米,每隔100─500米,修一个让车道。地委、专署从各县抽调干部职工400余人,驻普洱中国人民解放军39师也抽调了部分干部支援公路。从景(东)、景(谷)、镇(沅)、普(洱)、墨(江)、思(茅)发动民工27300多人参加筑路。?

弥宁公路由于造价低,工具简单,从测量到开工,从开工到通车,都是争时间抢速度,工作都很艰苦。1951年6月至11月就完成测量任务,当时分为两个测量队,测量队员早出晚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有时一边搬家,一边还要测量,白天测量后,当晚要把图纸赶制出来。在施工中划为15个工程段,组建35个大队,1个技工队,1个工兵连(中国人民解放军39师),1个劳改队进行施工。筑路工具主要是十字镐、钢钎、大锤等,其他工具锄头、砍刀是民工自带的,或是技工队(铁匠房)用手工制造及修理的,没有什么机械工具,只有民工自制的木质独轮车。炸药是民工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土办法制造的,没有雷管和引线,民工用棉纸包炸药裹在竹片上用炭火引爆,施工中还“发明”了用柴火把岩石烧至高温,再浇冷水使其热胀冷缩破裂的“爆破”办法。砌涵洞和挡墙没有水泥,就烧石灰红土代替,碾压路面是手工打成的大石滚筒,由人力用绳索牵引碾压,施工员用的水准仪也是用竹子和针水瓶自制成的。进入5月以后,开始在河中打桩进行水上作业,这是架桥任务中最艰苦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抢在洪水到来之前把桥桩打好,实行轮番作业昼夜施工,清晨和夜间河水冷得刺骨,施工的干部战士只得喝几口烈酒后再下水作业。?

筑路领导机构“建委会”,工作人员近百人,在筑路期间,都是沿公路线借用旧公房办公,有的办公室和宿舍就在一起。“建委会”机关报《筑路通讯》,是用手工油印的,用一块木板和一片旧胶鞋底或芭蕉皮作印刷工具,晚上照明都是香油灯,需要赶工作时点盏汽灯。领导干部下工段检查指导工作,也是脚蹬草鞋、肩挂背包,奔走在公路沿线来回指挥。?

大队干部和民工都是风餐露宿,工棚都是用树丫作支柱,搭上横杆,用稻草和茅草盖起来的,床是用树枝条和竹笆搭的,垫的是稻草和茅草,盖的是羊皮和蓑衣。雨季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有时无法入睡,大家只好干脆起来,烧着大火,唱歌跳舞到天明,又继续出工,他们说“住的是望月房,睡的是响铃床,盖的是丝绸被”。为了避寒,都是几个人同睡一床,俗称“朗敞铺”,翻身时要约着一起翻,叫做“统一行动”。队上用的碗勺买不到,就用竹子节来做碗、勺和洗脸盆等。由于省政府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修弥宁公路,所以民工的待遇很低,国家只是利用沿线多年积存的“死角粮”作报酬,每完成一个土方付给两斤大米,另给一斤大米作为菜金,吃的也就很简单、粗糙,蔬菜主要是南瓜、洋丝瓜、干板菜、萝卜丝,半个月吃一次肉。在 分配时,伙食团采取有几个民工,就切几块肉,开饭时一人发一块,有的舍不得一餐吃完,留一半下餐再吃。雨季天有时遇到山洪暴发,交通阻塞,粮食运不到,只好煮稀饭,掺野菜充饥,但是大家工作情绪仍然高涨,任劳任怨,挖路不息。? 以穿的来说,穿的很破烂,有的民工衣服破烂不堪,吃饭时不敢蹲着,只能端着饭碗站在一边吃,洗衣服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到山箐里躲着,把衣服洗晒干穿起回来。至于被盖更成问题,有的民工就只带来一件羊皮挂或一床蓑衣,有的时候地气潮湿,就用羊皮作垫单,用蓑衣作被盖,并作为白天遮体的衣服、夜间取暖的被盖,当时有的连蓑衣羊皮挂也没有,就采用山上的火绳树纤维制成被子,这项“发明”,《筑路通讯》还当作经验加以宣传推广。?

就医疗条件而言,思普区曾是有名的“瘴疬之地”,当时“建委会”设有一个直属卫生所,下边一至二个工程段设有一个卫生所,使用西医西药。大队基本上以草医为主,一般疾病吃草药,重病才到卫生所诊治。到了后期,各队病号增加,直接影响到民工的健康,中共普洱地委书记兼弥宁公路工委书记张钧到省里向有关部门反映,才拨给一卡车药品,也是唯一得到的一车成药。由于环境艰苦,医疗条件困难,因而疾病较多,有的民工在修路期间不幸病故和牺牲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连也牺牲了两位战士。民工死亡的,当时规定每人发给家属抚恤金40元,主要依*当地乡村政府做好安抚善后工作。?

二、举全区之力,支援弥宁公路建设

弥宁公路的建成,普洱、景谷、镇沅、景东县的县委、政府和老百姓有一半的功劳,如果没有老百姓的大力支援,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当时,开挖修弥宁公路的30多个大队,27000多民工,以一人一月吃20公斤粮食计,一月要吃粮540吨,一年零两个月,共计7560吨粮食,按当时运输水平一车拉3吨,要拉2520车,但当时是没有车子运输的,全*景、景、镇、普洱老百姓背驮肩挑送到公路沿线粮店,供给民工。以老百姓一个背驮肩挑30公斤概算,要合252000人次运送粮食。还有吃的蔬菜,也需要大量人力运送或沿途供给。群众省吃俭用,支援公路建设,种出蔬菜宁肯自己不吃或少吃,送来支援公路建设。过年过节,各县各区的老百姓派出慰问队,赶着猪牛,挑着腊肉香肠,饵块粑粑,糯米粑粑到公路沿线慰问干部民工,介绍后方生产情况,民工家属生产有困难的,发动群众帮助生产,促使民工安心筑路。?

为了完成筑路任务,驻普洱中国人民解放军39师派电影队沿路放映抗美援朝战斗片慰问,当时广大民工第一次看到电影,教育鼓舞作用很大。“建委会”机关报《筑路通讯》,经常刊登国内外新闻和广大干部民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经验,以鼓舞士气,发动群众,努力完成筑路任务。前方后方大家都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才完成了建筑弥宁公路任务。?

从开工到通车,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筑路干部和民工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完成筑路,这在筑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思普人民和驻军为弥宁公路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为思普发展经济,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

弥宁公路通车所带来的效益,就当时来说,对支援昆洛公路的建筑起了很大作用,把景、景、镇三县“死角粮”和猪、牛、羊等主副食品源源运出来支援昆洛公路建设和满足地委、行署机关所在地的需求,改善了物资供应条件,从而对景、景、镇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从长远利益来讲,对加强普洱专区与大理州、临沧地区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对边疆建设,发展边疆民族经济都起着很大作用。通过筑路建设还为国家机关、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干部和工人,经过艰苦筑路这一大熔炉的锻炼,使干部提高了思想和业务水平,并从民工中发现积极分子,推荐到国家机关的干部100多人,后来有的担任科级、处级干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还输送了几百民工到思普铁厂、地区一建司等地直工交企业当工人,有的参加了修筑勐海至临沧公路建设。?

四、修筑弥宁公路的五条基本经验

(一)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完成弥宁公路建设的关键?

当时,中共普洱地委书记张钧同志兼任弥宁公路工委书记,景、景、镇三县县委书记兼任工委委员,弥宁公路“建委会”范如椿、杨相才、唐流、平富昌参加工委委员;普洱专署专员方仲伯兼任弥宁公路“建委会”主任,副专员谢芳草、唐登岷兼任副主任,景、景、镇三县县长和39师参谋长郭志伟等为建委会委员。地委第一书记和专署专员亲自主持制订计划和方案,张钧指派部队干部支援公路建设,并派一个工兵连参加架设威远江大木桥。派出一个卫生队支援公路建设,派出部队电影队慰问干部民工,亲自到省向有关部门要求追加经费和要药品,并要求施工中碰到什么困难和问题,由当地党委和政府帮助解决。?

(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完成弥宁公路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调动干部民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完成筑路。?

联系当时面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形势,弥宁公路工委和建委提出:“多挖一个土方就等于多消灭一个美国鬼子”,筑路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实际行动。还提出挖“翻身路”:共产党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得到了政治翻身,但是经济上还没有得到翻身,要得到彻底翻身,只有挖通公路,发展生产,才能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生活。使筑路工作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两个口号,当时在广大干部和民工中进行广泛反复的宣传,深入人心。政工处选定第5大队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如当时在全路颇有名气的李国恒小组,该小组最出名的苏大妈,当时是民工中年龄最大(60岁),是个军属,她人老心红志坚,以路为家,对民工如亲生子女,善于编唱山歌,以山歌教育鼓舞民工士气,深受群众欢迎和爱戴。李国恒小组完成生产任务最好,创造最高纪录,每工完成8个土方。围绕提高工效,工委和建委号召向李国恒小组学习,开展大队与大队、中队与中队、分队与分队、个人与个人竞赛活动。规定评比的条件、时间。评比的条件是:1、完成任务好;2、安全卫生好,工伤事故少,病人少;3、改进工具爱护工具好;4、团结互助好;5、参加文艺活动好。个人天天评,分队10天评,中队一月评,大队季度评,工段半年评,“建委会”一年召开一次劳模表彰会。1952年春,“建委会”在景东县城召开了全路劳模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35人。1952年冬,普洱地委、专署召开全区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分配弥宁公路出席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14名,当时出席的先进生产者主要是生产第一线的民工。?

5大队自编了一首山歌,歌词是:“山高路长不算长,咱们公路通前方,前方后方都一样,咱们公路是战场,大锤那个敲,小锤那个敲,锤锤打的美国狼,加油挖呀,加油挖,多挖一个土方,就是多消灭一个美国狼”。民工们以多挖土方,支援“抗美援朝”为荣,不仅白天班组间挑战应战声此起彼伏,就是晚上沿线都是火光冲天,歌声、欢呼声,连在一起,响彻云霄。

(三)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完成弥宁公路建设的重要保证

“建委会”各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实行面对面领导。建委会的领导方法是,采取统一研究决定,分头到各单位召开各种会议传达贯彻,结合实际,研究解决问题。工段和大队干部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实行夜间查铺,帮民工盖被子,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同甘共苦,因此干群关系亲密无间。

(四)沿线各县县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援,是顺利完成筑路任务的重要条件

沿路各县县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把筑路任务当作自己的一件大事来抓。首先是发动本县成千上万的民工,开赴工地,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筑路大军,参加“战斗”。为弥宁路的破土开工和迅速通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即劳动力保证。其次是保证了全路27300多民工每天的主副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而且这些物资多数是各县各级领导发动群众,人挑马驮、爬山涉水,把猪、牛、羊、蔬菜等直接送到工地,源源不断,三年如一日。又因筑路民工多是来自农民,离乡背井,或者伤病残废,必然给家里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是由于沿路各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极为重视与热心关怀,妥善安排,依*民工原籍群众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助耕助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类问题。从而解除了筑路民工的后顾之忧,安心筑路。沿路各县及思茅县的党委和政府 慰问团赴工地慰问各县民工,向他们汇报家乡的生产建设情况,进一步鼓舞了士气,掀起新的劳动竞赛热潮。为了改善民工伙食,有一次,“建委会”到景东商调一批生猪,景东县长高希峰同志为此立即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圆满地解决了生猪需求问题。弥宁路“建委会”近百人的办公、住宿用房以及伤病员住院用房,沿路各县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援,无偿提供足够的房屋。当时公路不通,邮寄迟缓,电讯不发达,“建委会”领来的一台美国军用收音机又坏了,用不上。因此,景谷县委特意每天给“建委会”抄送一份当天新华社播发的新闻记录稿,使我们虽然身处深山峡谷,仍然能知当天的国内外要闻,以利紧密配合形势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全线工程竣工后,“建委会”派出一个“纪律查检组”携带一笔现款,沿着弥宁公路全线所经各个城镇村寨居民点调查核实被筑路侵占、拆除的民房、耕地、作物、坟墓等,逐户评价折价赔偿。景东县委书记亲自参与研究了这项善后工作,并派出一名监委的干部,随同检查组亲赴各村镇配合工作,使群众损失的财产获得合理的补偿,从而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五)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完成弥宁公路建设的基础

景、景、镇三县人民采用马驮、牛驮、人背运送粮食、干菜等支援筑路,有的老人、小孩只背动10多斤的都参加运送,民工在前方挖路,各县人民在后方支援,除送粮食蔬菜外,还帮助民工家属完成生产任务。公路沿线占用人民的田地,损失的庄稼,老百姓要点赔偿都是合情合理的,但绝不多要乱要,真是把修路当成是自己的事情。? 50多年前,弥宁公路建设者们为建设弥宁公路付出了青春与血汗。50多年来,弥宁公路为思普(思茅)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弥宁精神”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激励思茅儿女建设美好家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3: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