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宪实讲唐史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5月1日)平装: 222页 开本: 16开 ISBN: 9787563364183 条形码: 9787563364183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8 x 16.8 x 1.6 cm ; 459 g 品牌: 北京贝贝特 ASIN: B0011BYC1U 定价:¥25.00 作者简介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内容简介《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的背景在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目录 序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第一讲 政治世家 一、皇亲国戚 家族显赫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 三、纨绔少年 玄鉴深远 第二讲 晋阳起兵 一、马邑兵败 谋划举兵 二、矫诏征兵 巧妙布局 三、炀帝亲信 刀下冤魂 四、炀帝亲信 刀下冤魂 五、联合突厥 忍辱称臣 六、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 七、乱世英豪 各怀异志 第三讲 李渊称帝 一、处心积虑 暂缓称帝 二、烽烟四起 群雄逐鹿 三、江都事变 杨广毙命 四、李渊登基 大唐建立 第四讲 刘文静案 一、小妾失宠 诬告夫君 二、案情复杂 愈演愈烈 三、功臣屈死 敲山震虎 四、历史谜团 众说纷纭 五、君臣父子 皇权至上 第五讲 秦王破阵 一、知子莫若父 高祖激秦王 二、平定刘武周 逼降尉迟恭 三、王世充称帝 秦王攻洛阳 四、一举灭双雄 中原得统一 五、立汗马功劳 备帝王之资 第六讲 太子之争 一、全面准备 蓄积待发 二、功高不赏 扶持太子 三、杨文干事件 李世民之谋? 四、太子险被废 皇帝又反悔 第七讲 兄弟阋墙 一、齐王元吉 暗藏野心 二、政治联盟 各怀心事 三、太子设局 狠招迭出 第八讲 玄武喋血 一、乌城战报 疑云重重 二、秦王定计 擒贼擒王 三、禁门喋血 兄弟殒命 第九讲 太宗即位 一、计中计 谋中谋 二、回天乏术 秦王夺权 三、敦煌文献 透露真相 第十讲 天下和解 第十一讲 贞观路线 第十二讲 皇帝纳谏 第十三讲 良臣魏徵 第十四讲 长孙皇后 第十五讲 以人为本 第十六讲 高昌风云 第十七讲 太子危机 第十八讲 太子废立 第十九讲 未雨绸缪 第二十讲 贞观之魂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公元626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从此,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迹,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在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内部争夺的根源。所有资源集中的领域,无不引发斗争的旋涡。二桃杀三士,特别凸显人类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时代,人类斗争的最集中的领域当然就是政治,因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最高的权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线都会面临挑战。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严壁垒都会显得脆弱而低下。 权力形同祸水。 但是,权力和权力斗争并不能因此被打入丑恶的深渊。这如同战争,任何战争都携带毁灭,但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丑恶的。烈火可以毁灭一切,但是凤凰却可以在烈火中诞生。政治斗争受人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戏剧性,是非善恶亦在其中。 这是历史的缺憾还是历史的辩证法? 贞观年号一共使用了二十三年,即公元627年到649年。贞观之治是一种历史评价,用来肯定贞观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这类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挑选最典型的统治良好的时期,则只有贞观时期。虽然贞观时期的中国,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存有记录的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理想社会的写照。 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推为“天可汗”。 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还是愿意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我们的观察。很多朝代,最高当局的内部杀戮,往往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兵连祸结,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门之变的明天,却是贞观之治的辉煌灿烂。 让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 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涅盘的。 序 吴宗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贞观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点,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貎。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不发达,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的电视剧和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著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著作,人们往往将其与教科书、史学专著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著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著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思。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兼得,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著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的。 本书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大家手中,让大家也能享受历史。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