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继懋
释义

孟继懋(1897—1980),骨科学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国杰出骨科先驱。他长期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为创建中国专业齐全国际知名的创伤骨科中心作出了贡献。他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

中文名:孟继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897年12月7日

逝世日期:1980年1月20日

职业:骨科学家和骨科教育家

毕业院校: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

主要成就: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

代表作品:《骨折治疗脱位》,《骨与关节损伤》

人物简介

孟继懋,原名公伟,1897年12月7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小商人家庭。1912年毕业于天津私立第一小学后,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0年毕业。公费赴美留学时,就读于芝加哥拉什(Rush)医学院,192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29年任南开大学校医。1930年协和医学院派他赴美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艾奥瓦大学医院专攻骨科,师从史密斯-彼得森(M.N.Smith-Petersen)和斯坦德勒(A.Steindler)教授。1935年又赴欧美考察骨科,勤求博采名家如英国的沃森-琼斯(Watson-Jones)、雷金纳德(SirReginald),意大利的普提(V.Putti)和奥地利的哈斯(S.L.Haas)等的经验。1936年任协和医学院骨科主任和襄教授。1937年中华医学会成立骨科学组,他是6名成员之一,其他5名是牛惠生、叶衍庆、胡兰生、任廷桂和朱履中。这个学组为中国骨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孟继懋曾数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并被推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他当即与协和医院同道组成医疗抢救组,辗转于北平郊区,为抗日将士治伤。1942年初协和医院关闭后,他曾任中和医院骨科顾问及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中国协和医院骨科教授。抗美援朝后期,协和医院收治了近百名志愿军伤员,进行重建手术治疗。他为伤员逐一订出周密的治疗方案,复杂疑难的病例都亲自手术,伤员们迅速康复。为此他受到嘉奖。 1957年,孟继懋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院长,创建了中国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创伤骨科,设有烧伤、创伤、手外科、显微外科、普通骨科及肿瘤7个亚科。随后他又在院内建立了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并任所长,开展与创伤骨科有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同一个医院内骨科各专业如此平衡地高度发展,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孟继懋于1980年1月20日因肺心病导致呼吸循环衰竭逝世于北京。

人物生平

工作一丝不苟创新骨科手术

孟继懋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待每一位病人的诊断与治疗一丝不苟,分析精辟,判断准确,方案完善。即便是常见病多发病,他也是细致入微地了解病情,认真做全面及局部检查,然后才研究诊断及治疗方案,从不轻易作出决定,更不单凭X线片提出诊断治疗意见。他阅读X线片时一向不把视线局限于骨骼的损伤或病变,而是有次序地全面观察,观察范围包括各种组织及其相互关系、损伤的机制、疾患的病理,还从系列x线片中影像的动态变化判断病变的发展和预后。有一位青年护士,滑冰跌跤后两年,能照常走路工作,只是髋部总有些疼痛,曾经多位知名骨科医生看过,都未能明确病因,孟继懋经详细了解病情及检查后,发现髋部软组织稍厚,x线片也有同样表现,怀疑有肿瘤,入院做了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髋关节滑膜肉瘤,病人终于得到及时治疗。 孟继懋做学生时就喜爱体育,擅长投掷,曾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因此,他很重视运动创伤。

中国著名跳高运动员倪志钦,一次因足部疼痛而影响了成绩,病情逐渐严重,不能参加训练和比赛。经过很多医生会诊,发现跟骨结节处有一小骨片撕脱,但不能肯定就是疼痛的原因。孟继懋到运动场观看了训练,发现就是在起跳的一瞬间,跟腱处于最紧张状态时发生疼痛,他肯定了撕脱骨折的诊断,并亲自做了手术。倪志钦术后症状全部消失,恢复了训练,成绩不断提高,在一次国内比赛中,一跃越过了2.29米横杆,成绩超过了当时的世界记录。 孟继懋做手术,组织层次分明,稳中有快,与他共事多年的医生,谁也回忆不出他的病人中哪一例有偏差或因治疗不当而效果不好。他不但手术精细,而且还有很多创新。他1936年在国内首先引进并开展三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941年又为此种骨折设计和创用孟氏截骨术(即粗隆下嵌插截骨术),即先由大粗隆顶点斜向内下,至小粗隆下方截断股骨,但保留一小部分内侧骨皮质不截断,以便内收牵引伤肢,使骨折远端下移及转向水平位,再将伤肢外展。此时保留的内侧骨皮质折断,将截骨远段的外侧尖端向内上插入大粗隆的松质骨内,使原骨折线变为水平位,两断端之间接触良好,下肢负重轴线通过股骨头及髋臼。目前,这一手术仍是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或骨折不愈合的方法之一。

1945年孟继懋设计了孟氏肩关节融合术,用以治疗肩关节结核、肩部肌肉麻痹引起的肩上举无力等。该手术为凿除肱骨头及肩盂软骨面,修整肩峰及喙突,暴露出新骨面,于肩峰及喙突间植骨,扩大肱骨头的接触面,再利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穿过肱骨头悬吊于肩峰上。这一手术设计是在国内外首次描述,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采用。现已在运用中进一步发展。

1941年孟继懋在国内发现首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并成功地切除病变,使病员膝部功能恢复。

20世纪30年代以来,孟继懋发表论著14篇,代表作有:《移植髌骨融合膝关节治疗膝结核》、《骨髓炎的上皮癌》、《挠骨先天性脱位》、《陈旧性肩脱位的外科治疗》、《夏科氏脊椎病》、《颅骨结核》、《先天性膝关节盘状半月板》、《中国创伤外科的进展》等。

在编著方面,孟继懋于1935年与米尔特纳(LeoJ.Miltner)合作编写了《骨折与脱位》一书,它是中国编写的第一本现代骨折教材。1958年他负责编写沈克非著《外科学》中全部骨科章节。他主编的《手部损伤早期处理》、《骨与关节损伤》、《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分册》都是中国的第一部,它们分别于1960年、1982年、1984年出版。前三种是医学生、青年医生必读的,后两本书是骨科及相关学科医生的重要参考书。

讲课生动活泼 培养大批人才

孟继懋是良医良师。医生和医学生大都认为骨科学枯燥无味,解剖更需强记,但他讲起来却是妙趣横生,印象深刻。人体有些部位的神经、血管、肌腱等密集一处,位置、序列和相互关系都很重要,他把它们编成几句短故事或歌谣,易学易记。他常把人们的举止行动,戏剧、舞蹈动作,结合功能解剖、运动力学与临床骨科学讲解。他讲脊髓灰质炎引起的异常步态时,亲自模仿,神态逼真,使听者数十年后记忆犹新。

孟继懋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从不停留于讲述症状及疗法,而侧重分析和思考,使医生和学生对伤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要求医生善思维,通理论,知法则,是骨科医生而不是开刀匠。他晚年主编的《骨与关节损伤》一书,充分贯注着这一思想。孟继懋在40几年的岁月里,培育了一批优秀骨科医生,其中方先之、陈景云、范国声、陈敏、冯传汉、王澍寰等人在中国现代骨科领域中起了骨干作用。

孟继懋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与群众打成一片。病人请他看病,不论是干部还是工农群众,他都一样认真负责,耐心解释。他80高龄体弱多病时,还经常有中青年医生到家里讨论疑难病症或请教科研问题。他都一如既往热情接待。他病危住院,还分别约见科主任及医生,对他们进行教导。

人物简历

1897年12月7日 生于天津。

1908—1912年 于天津私立第一小学就读毕业。

1912—1920年 于北京清华学堂毕业。

1920—1925年 在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院学习,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5—1929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

1929—1930年 任天津南开大学校医。

1931—1935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1935—1936年 赴欧美考察。

1936—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襄教授。

1942—1947年 任北平中和医院骨科顾问,副院长。

1948—1951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骨科临床教授。

1951—1957年 任北京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兼任中国协和医学院骨科教授。

1957—1980年 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院长、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

1980年1月20日 因肺原性心脏病逝世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孟继懋.骨折治疗脱位.北京:协和医学院编印.1935.

2 孟继懋.膝关节半月板的囊肿.中华医学杂志,1941,60:440.

3 孟继懋.膝关节先天性盘状半月板.中华外科杂志,1957,5:123.

4 孟继懋,主编.手部损伤早期处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5 孟继懋,冯传汉.中国创伤外科的进展.北京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通报编辑部编印,1964.

6 孟继懋,主编.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7 孟继懋,等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