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 |
释义 |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无内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意义美国现代主义时期以一战为起点,经历了大萧条一直延续到二战。美国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形式、技巧和风格的大胆实验,与习俗和传统决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以及荣格的原型象征理论(archetypal symbol)对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特别注重对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挖掘。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运动就是作家的自我流放,也称“第二次美国文艺复兴”。格特鲁德·斯坦因所称“迷惘的一代”中最著名的由诗人埃兹拉·庞德,依·依·肯明斯,小说家海明威,威廉·福克纳。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诗体小说《克莱格上尉》(Captain Craig);诗集《河下游的城镇》(The Town Down the River,1909)和《天边人影》(The Man Against the Sky,1916)确立了他在诗坛的地位。罗宾逊以中世纪亚瑟王传说为基础写成了长篇叙事诗三部曲:《墨林》(Merlin,1917)、《朗斯洛》(Lancelot,1920)、《特里斯丹》(Tristram,1927)。其他作品还包括《埃冯的收成》(Avon’s Harvest,1921)、《诗集》(Collected Poems,1921)。他最擅长写短诗,其中最著名的是蒂尔伯里镇居民的人物群像。《米尼弗·契维》出自《河下游的城镇》,是罗宾逊人物肖像诗中最著名的一篇。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享誉海外的美国著名诗人。16岁时发表第一首诗《诺什·特黑斯》(La Noche Triste)。埃兹拉·庞德的鼓励下出版诗集《少年的意愿》(A Boy’s Wish,1913)和《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1914)。《修墙》(Mending Wall)《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king)《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广为流传,收录在《波士顿以北》。诗集《山间》(Mountain Interval)的出版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没有选择的路》、《白桦树》(Birches)等富有哲理性的诗篇均收录该集。后又发表诗集《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西流的溪涧》(West-Running Brook)、《又一片牧场》(A Further Range)、《一株作证的树》(A Witness Tree)等。他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其诗歌在韵律方面与传统诗歌相近,又与意象派等现代诗歌相通,被称做是“交替性诗人”。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庞德与休姆(T.E.Hulme)等人一道发起意象派运动,引起一场诗歌革命。1912年,他和理查德·奥尔丁顿、杜利特尔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原则:直接处理事物,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不久,他脱离意象派,热衷于旋涡主义运动。“旋涡主义”对庞德诗歌创作德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德长篇诗作《诗章》(The Cantos)里。庞德的其他作品还包括:《面具》(Personae)《罗曼司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华夏》(Cathay)《文雅集》(Polite Essays)《文学论文集》(The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等。他对于中国古诗、孔子思想以及日本俳句的推崇和介绍使得英美文学界开始了解东方文学。《在地铁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 依·依·肯明斯(E.E.Cummings,1894~1962)现代派诗人,画家。1917年蒙冤入狱,后来这段经历被写进了《巨大的房间》(The Enormous Room,1922)。第一部诗集《郁金香与烟囱》(Tulips and Chimneys,1923)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其他著作包括:《诗四十一首》(XLI Poems,1925)、《是五》(is 5)、《万岁!》(Viva,1931)、《不用谢》(No Thanks)、《诗集》(Collected Poems,1958)等。诗歌形式上取消了几乎所有的大写字母,随意处置标点符号。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受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简短朴素的写作风格。第一篇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表达了一战后一部分美国年轻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绝望。斯坦因在前言里评论到:“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的称号由此诞生,海明威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永别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1929)以一战为背景。《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有关西班牙内战。《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冰山原则”——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既是“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著名散文家、短篇小说家、幽默大师、漫画家。他的短篇小说《沃尔特·米笛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的主人公沃尔特爱做白日梦,是个妄想当英雄的懦夫。如今在美国,“沃尔特·米笛”已成为这类人的代名词。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风——“纽约人作风”。1929年瑟伯与E.B.怀特合作,发表了第一本小说《性,必要吗?》(Is Sex Necessary?),是对欧洲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家的讽喻。他还著有幻想小说《十三座钟》(The 13 Clocks,1950),人物传记《与罗斯一起的年头》(The Years with Ross,1959),还有画册《瑟伯画册》(The Thurber Album,1952)以及散文集《灯笼与长矛》(Lanterns and Lances,1961)。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第一部小说《军饷》(Soldier’s Pay,1920)。畅销书《愤怒与喧嚣》(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轰动一时。家世小说:《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Absalom,1936)、《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1942)。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南方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留恋,同时也揭露了奴隶制、种族主义以及清教的种种罪恶。《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南方贵族的没落与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的变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