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雨 |
释义 | 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正常梅雨 早梅雨 迟梅雨 特长梅雨 "短梅"和"空梅" 倒黄梅) 梅雨-引发疾病(疾病一:拉肚子潮湿天气肠胃易“闹事” 疾病二:妇科病夏天做个妇检很必要 疾病三:关节疼痛湿度大让风湿病有机可乘 疾病四:情绪黄梅天别让心情也一起发“霉”) 梅雨简介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期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但由于现在的语言使用习惯语言,现在所说的梅雨并不仅仅局限于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带,中国东部地区如福建等在梅雨季节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降水也称为梅雨。) 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梅雨、雨带与环流形势梅雨1.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中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中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2.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它源于中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中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雨带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中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中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主要环流形势副高西伸北跳,控制华南地区,整个东亚环流完成了从春到夏的调整,雨带同时北跳,华南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开始,印度季风爆发,副热带西风急流从印度北部跳到高原北部,100hPa反气旋轴线北跳到34°N。梅雨的开始与这个地区稳定而持续的西南季风的建立一致。 1.高层:江淮上空维持一个强大的暖性反气旋(南亚高压) 2. 中层(500hPa): ① 副热带地区:西太平洋副高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部一直伸向中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12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N左右。 ② 中纬度地区:巴尔喀什湖及东亚东岸(河套到朝鲜之间)建立了两个稳定 浅槽。 ③ 高纬度地区:为阻高活动区 阻高类型可分为三类:(50°-70°N)单阻型、双阻型、三阻型 (3) 低层:在850百帕或700百帕上为江淮切变线,切变线之南有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有时切变线上有西南涡东移。 地面: ① 地面图上江淮流域有静止锋停滞,若500百帕平直西风带上有较弱的低槽东移,则在低空常有西南涡与之配合沿切变线东移,在地面上引起静止锋波动产生江淮气旋。 ② 中纬西风带上有较强的低槽东移时,静止锋波动能发展为完好的锋面气旋。 梅雨锋:梅雨期间的静止锋,称为梅雨锋。它是夏季季风气流和极地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辐合线,具有热带辐合带性质。特点:锋面两侧水平温度梯度小,湿度梯度较大。 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达到一个半月。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还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它远不是象农历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样简单。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 中国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带是如何造成的。为此,我们要从梅雨期间高、低空的大气环流形势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气过程。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当它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不会在一个地区停滞下来。但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气南下。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对峙,互相争雄,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这条雨带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东西长却可达二千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这条雨带的影响,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这条雨带在短时间里也往往有比较小的南北摆动。当冷空气加强时,它稍微南移;当暖空气加强时,它又重新北抬。当这条狭窄的雨带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摆动时,雨带附近的地区就会出现时晴时雨的天气。在这条雨带上,还不时有一个个降雨强度比较大的中心出现。在降雨中心经过的地区,常常会出现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实际上,这条降雨带也就是冷暖空气前锋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气象广播中通常说的"锋面"的产物。不过,这种锋面与一般的锋面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这种锋面特别稳定。它不仅不象"冷锋"、"暖锋"那样有明显的移动,而且与一般的"静止锋"也不同。通常,"静止锋"在一个地区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则三、四天。但是,梅雨锋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时期,却正是东亚广大地区大气运动发生两次跳跃性变化之间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冷暖空气长时间相遇在长江中下游,并且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处于拉锯状态。致使这条锋面及其降雨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稳定,从而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持续的阴雨天气;第二,梅雨锋的南北两侧冷暖空气性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空气的湿度上,即南边来自海洋上的空气湿度较大,与北边的干冷空气迥然不同。而锋面两侧空气在温度方面的差异,要比其他季节的锋面小得多,冷空气过境之后,没有明显的降温;第三,它的降雨区在南北方向上很狭窄,不象冬春季节的锋面那样有十分宽广的雨区。但其降水强度,却要比别的季节强烈得多。由于这些特点是梅雨期间所特有的,因此,气象界把这条锋面称为"梅雨锋",在专业的术语上称为"准静止峰"。 台湾梅雨梅雨期的多雨虽然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不便,但也有少雨时的困扰,例如缺水和停水。在梅雨期内应防范对流云系带来的豪雨,因为对流云系会引发短时间但剧烈的豪雨,导致山洪爆发进而带来严重的灾害,是台湾地区仅次于台风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以下拟以1993年六月二日于苗栗-台中一带的六二水灾作为例子,来了解梅雨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右侧四张彩图是六二水灾发生前后的卫星云图。由台湾附近向西伸展的带状云系是梅雨锋面面带。在梅雨锋面云带南方及北方的无云区分别是暖湿的热带海洋气团以及干冷的大陆气团,锋面云带受到这两股势力相当的冷暖气团相互挟持,而于台湾至华南一带徘徊,加上中尺度对流系统沿着锋面云带发展,并东移到台湾中北部,终于引发中北部地区豪雨成灾。苗栗地区自六月一日晚上二十点起即出现连续性的豪大雨,并延续至六月二日中午止,其累积雨量为:通宵508公厘、苑里476公厘、三义391公厘、公馆347公厘、大甲329公厘、大湖302公厘。由于雨势强烈、雨量集中,进而引起山洪暴发,导致苗栗至台中一带豪雨成灾,不仅铁公路中断,农林渔牧亦灾情频传,损失金额达新台币20亿元,为近年来灾情较严重的梅雨个案。 梅雨期主要受到梅雨峰面系统的影响,有时大量降雨,有时雨量很少,有时降雨时间很短暂,有时连续多日。事实上,梅雨期有时会有二个峰面系统先后连续影响台湾地区,致使连续阴雨的天数相对增长。当一道锋面过后、另一道锋面抵达之前,会有几天晴朗天气,但持续的时间长久或短暂都不一样,有时锋面接二连三而来,几乎无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时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在每年的梅雨期内,平均有四至五个梅雨锋面系统影响台湾地区。由于受到锋面系统的影响,台湾地区梅雨期内的平均降雨量为450至500公厘,为每年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台湾地区每年梅雨期的降雨有很大的差异,可见梅雨在台湾地区是非常不稳定、变动甚大的天气现象,所以不必特别强调梅雨期的长短与雨日的久暂,而应注意梅雨锋面系统所伴随的豪雨。台湾地区除东北部之外,其他地区多属于冬季干燥的气候类型,春季若无适当的降雨,干旱现象便会随即发生。台湾地区梅雨期内平均为雨量为450至500公厘,约占年雨量的四分之一,为大自然解除春季旱象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春季有正常的降雨量,但若该年梅雨不显,即为干梅或空梅,则可能发生缺水甚至干旱现象。好是梅雨期,若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不仅会影响收割,也会使颗粒脱落发芽,对其他作物也会造成损害,对农业而言,连续阴雨正是一项灾变天气,若有豪雨发生则灾情更加剧烈。近年来,台湾已渐由农工并重发展成为工商并重,由于工商发达、经济繁荣、民生富裕,剧烈天气导致的灾害损失也随之增大。根据台湾中央气象局近12年(1985至1996年)来的统计分析,台湾地区因为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平均一年可达新台币185亿元,其中由梅雨造成的灾情即占16%,平均每年约达新台币30亿元。 梅雨-引发疾病梅雨天气持续,使人感到明显不适,产生恶劣情绪,甚至为一点小事就火气陡升,拔拳相向。记者今天从不少医院了解到,急诊室最近收治的因口角而打架等导致意外伤害的患者比往日增加两成左右。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昨天接诊两位皮外伤患者,就是因为一点琐事在激烈争吵中扭打导致的。两人一个是退休教师,一个是工厂技师,因在马路上自行车相撞,互相埋怨争执不下,结果互相推搡导致皮外伤,幸好无大碍。上海心理咨询中心杜亚松教授认为,梅雨天温度多变且湿度大、气压低,人的机体调节功能可能出现问题,比如郁闷、烦躁等。在此季节要控制好情绪,出现心理问题无法排遣的,最好请心理医生疏导,以免引起纠纷及伤害。初二学生李旭日前被家长带到某心理中心诊治,家长认为孩子吃饭太少,情绪不稳,担心影响期末考试。经医生诊断,孩子一切正常。而孩子对家长整日絮絮叨叨、包办一切的情形感到反感。有关专家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操心和关怀是对的,但要掌握度。市十医院心理专家朱荣申教授指出,进入梅雨季节,人的心情易烦躁。市民要学会适应,慎防心理“发霉”,听音乐,与朋友聊天、喝茶、倾诉等都能有助减压。在这个特殊时节,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还要保持居室通风干燥,衣服常换常洗,注意饮食卫生,可有意识放慢工作、生活节奏,多食用冬瓜、丝瓜、苦瓜和绿豆汤等。 疾病一:拉肚子潮湿天气肠胃易“闹事”梅雨季节东西特别容易发霉,特别是中下旬梅雨季,连绵阴雨易使花生、玉米、谷类等食物发生霉变,人不小心吃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多家大医院往年梅雨季节的门诊情况都显示,梅雨季节胃肠道腹泻患者都会猛增。同时,最近医院消化科门诊上很多病人都说自己食欲差,吃东西后胃胀胃痛,甚至便秘、拉肚子,而且平时疲倦乏力、易怒、焦虑,睡眠质量低下,不仅熟睡时间短,还常常失眠多梦。苏大附一院消化科博导陈卫昌教授介绍说,这是患上了功能性胃肠病。平时这群人本来就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有轻度的焦虑或者抑郁,在潮湿闷热的天气刺激下,由于休息不好,分泌的激素就会紊乱,于是受大脑控制的肠胃等器官就“罢工”、“怠工”,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伴随症状。陈卫昌教授介绍说,功能性胃肠病多发于工作压力大的白领阶层,例如公务员、高级推销员、外企职员等等,而且女性是“高发人群”。医生提醒,黄梅季节温度高,湿气重,但昼夜温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不注意保暖,稍不留意就会着凉。此外,梅雨季节最适宜霉菌的生长繁殖,霉菌毒素可以引起人体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以及使体内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等。在饮食上,市民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日常饮食一定要烧熟煮透,隔夜餐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疾病二:妇科病夏天做个妇检很必要在梅雨季节,各种常见妇科病也随之悄悄而来。在这个时期,部分女性妇科疾病发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原因是梅雨季节环境湿热,霉菌会趁机入侵,大量繁衍。好多妇科疾病并无明显症状,只有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苏大附一院妇产科主任沈宗姬教授说,妇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宫颈疾病和妇科炎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女性不重视定期妇检,也不去正规医院接受正式的治疗,往往会导致病情恶化。其实,不少妇科炎症的发生还和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有些平时不注意的小细节实际上会对女性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对于不少女性来说,紧身牛仔裤是梅雨季的一个好选择,干脆利落,又能显身材。但是从健康角度看,穿过紧、不透气的裤子是不可取的。裤子太紧或材料不透气都会导致下体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温度升高,闷热湿气无法散发。医生提醒,女性清洗内衣最好不要和其他衣物混放在洗衣机里混洗,梅雨季里少穿又厚又紧的牛仔裤或紧身裤,尽量穿棉质内衣;清洗后一定要晒干晒透;如果有妇科疾病征兆,要及时就医、按医嘱用药。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人嫌看病麻烦,得了妇科炎症以后总习惯自己到药店买点抗生素吃。苏大附一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陈友国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导致真菌生长旺盛,使治疗周期不断延长,不断增加药品剂量,导致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 疾病三:关节疼痛湿度大让风湿病有机可乘梅雨季节湿度大,日温差也大,晴雨交替变化又快,极易诱发风湿类疾病。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关节疼痛是由于空气湿度大引起的,特别是以往就存在腰肌劳损、扭伤、骨折,或有手术切口的人,在梅雨季来临时会出现上述部位及关节的酸痛。近来天气闷热,邓小姐所在写字楼中央空调每天都加足马力送冷气。这下可苦了邓小姐,只要在办公室里呆时间长一点,就会感到右腿痛得抬不起来,尤其是中午在办公室午休之后,浑身的关节都会一起酸痛。像邓小姐这样,属于典型的与风寒湿邪有关的风湿病。苏大附一院风湿科主任陈志伟教授说,风湿病是一类与关节、肌肉等组织相关的疾病,出现病痛有多种诱发的因素,而在夏天常由室内外温差大、炎症、感染等诱发。医生提醒有类似疾病的患者平时在空调房间里,最好还是多穿一点,尤其是关节等地方要注意保暖;同时也要多注意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饮食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含有动物脂肪的食物。 疾病四:情绪黄梅天别让心情也一起发“霉”梅雨季节,气压低,湿度大,天气闷热,这种特殊的气候变化,会令人体的不适感增强,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打架动手。昨天上午,赵先生到家旁边的小店买日用品。赵先生看中了要买的东西,提出要挑一下。谁知,店主正目不转睛地看电视上的足球比赛,心不在焉,嘴上应着,手里一连两次拿错东西。“你能不能用点心?”“我不用心?怎么是我弄不‘灵清’?你……”赵先生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平常里待人接物都挺斯文。这两天不晓得怎么回事,这么一点点小事居然让他火冒三丈。在梅雨季节,这些人的情绪尤其要受到家人、朋友的重视。1、遭遇了急性或慢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恋、家庭变故、失业、中高考失利等,而且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很少对亲朋好友倾诉、对外宣泄负面情绪;2、独居人士,性格较内向自闭者;3、有严重躯体疾病、卧床不起者;4、有过抑郁病史者或出现产前、产后抑郁症状的妇女。医生提醒苏大附一院心理科主任陈文说,大家千万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黄梅天别让自己的心情也一起发“霉”了。减少在家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多增加与好友的见面或电话联系。给自己营造舒适的环境,放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穿上明亮色彩的衣服、泡个舒服的澡、看本好书等。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绿茶和白开水。当感觉情绪不佳时,要给自己减轻工作压力。多注意身边家人、朋友的情绪,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症状严重的,应该送到医院就诊。 疾病五:皮肤病忽晴忽雨容易“痒痒”闷热的天气,会让许多市民感觉不适。尤其对皮肤瘙痒患者来说,闷热潮湿会使患者心情更加烦躁,甚至诱发和加重皮肤病。“经常有患者说自己一心烦就会身上发痒。”苏大附二院皮肤科主任施辛说,在门诊上,这类皮肤病患者经常会碰到,例如:白癜风、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夏季是湿疹高发期,湿疹的发病原因有几个: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空气中飘浮物、污染物和致敏物多,容易附着在皮肤上;潮湿天气容易造成家中器具发霉,霉菌也是致敏因素之一;很多人喜欢每次洗澡时使用沐浴露等洗护用品,而这些洗护用品或多或少都含有化学物质,可能致使敏感的皮肤出现病症;此外,由于天气比较闷热,人们的心情容易烦躁,从而引起免疫功能的不稳定,造成以往有湿疹病史的人容易复发、病情加重。医生提醒预防湿疹,防止霉菌捣乱,首先是保持工作、生活环境的湿度不要过高,如果湿度过高,可通过除湿机进行除湿,减少致敏物和霉菌的产生。其次是如果没有从事激烈运动或者重体力劳动,人们一般用温水洗澡便可,不要过于频繁地使用洗护用品,减少致敏可能。最后是要保持心情愉快,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易致敏的食物,有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功能。如果得了湿疹,施辛说应当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再刺激,切记不可搔抓、用热水烫、肥皂洗以及涂刺激性强的外用药。患者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同时为了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长久效果,千万注意不要自己做主使用药物,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与梅雨有关的谚语中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我们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飨读者。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三九"是指阳历1月9-17日,"黄梅"是指芒种节气(6月6-20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韵律,三九期间刮东风,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类似的重复过程。所以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高势力又往往更新相对减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造成两个时段雨量的反相关。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这是因为小满节气正值春夏之交,如果这个时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势力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种节气,副高势力一般也不会很快增强,即使有一定强度,它北缘的西南气流也不会伸向长江下游-带,所以芒种节气长江下游地区雨水也将偏少。长江下游一带也把小满节气里的降水称"旱黄梅",芒种节气的降水称"正黄梅",夏至节气的降水称为"甜黄梅"。因此,芒种雨水偏少或梅雨开始偏晚(到夏至节气才开始),都称为"黄梅不管"。 以上这些群众看天经验,经当地气象资料验认,准确率均有70%到80%。换句话说,预报十次,将有七、八次正确。这说明,关于梅雨的谚语是可信的。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独幕话剧《梅雨》《梅雨》,独幕话剧。作者天旱,作于1931年。这是一部直接反映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剧作。作者主要描写了被开除的的工人潘顺华一家三种人的不同结局。潘失业后在梅雨天做不成小生意,为生活所迫而自杀;他未来的女婿阿毛被开除后,竟用恐怖威胁手段对付资本家,事发后被捕;他的妻子和女儿则在地下党张先生的带领下,依靠集体,团结斗争,取得了胜利。 剧本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严谨,是当时描写工人斗争的剧作中较好的一部。 古诗《梅雨》【题目】梅雨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作者】杜甫 【原文】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译文】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简析】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注释】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盘涡:急水旋涡 【赏析】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需要指出的是,成都没有梅雨季节,以下是范成大《吴船录》中的证明: 古文: 未至县二十里,有犀浦镇 ,故犀浦县,今废属郫,犹为壮镇。杜子美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 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 白话: 到郫县城区还差20多里的地方,有个犀浦镇,就是原来的犀浦县的治所。最然现在已经废县为镇,归郫县管辖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今还是一个繁荣,富强。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投资。等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大镇。杜甫诗说:“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别人就以为犀浦也有梅雨季节,错,大错特错!四川是没有梅雨的,只不过杜甫出门的时候是梅子熟的季节,又刚好遇到下雨罢了。我怕以后的人以这为依据就说四川,特别是犀浦有梅雨季节,那就好笑了,所以才拿出来专门说了一下! 附注: 《太平寰宇记》: “杜甫宅在成都西郭外,地属犀浦,接浣花溪,地名百花潭。” 梅雨季节如何防霉无孔不入的霉菌给生产和生活都带来危害。由于梅雨时节空气湿度很大,粮食如没有晒干或贮存不当,就很容易霉变。衣服如果没有洗涤干净和彻底晒干,草率地收进衣箱,不管是纯棉的、羊毛的,或者是混纺的都会长霉。木材、家具等生霉司空见惯,而胶低鞋、轮胎、橡胶管、塑料制品也会生霉,造成木料霉烂、橡胶老化、塑料脆裂和失去光泽。霉菌还能在油漆涂层上生长,使油漆黯然失色;霉菌能使电线漏电,有可能引起火灾;霉菌连玻璃也不放过,照相机、摄像机和显微镜如果保存不当,霉菌就会在镜头上结成网状菌丝,使镜头的透光度大为降低,甚至报废。 防止生霉的措施有通风、日晒、干燥和涂撒防霉剂。晴天时,居室、仓库要通风,不让喜欢阴暗潮湿环境的霉菌滋生。衣服、被褥要在出太阳时及时晾晒;照相机、摄像机、显微镜等精密器械可在梅季到来之前擦干净,密封保存,并在密封器内放干燥剂;皮鞋及家具可涂防霉油与涂料;放橡胶、木材的仓库可喷洒福尔马林防霉。 饮食须知由于梅雨季节湿热的天气有利于霉菌、细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发霉变质,人吃了变质食物,会引起腹泻、呕吐甚至食物中毒。因此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 梅雨季节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不要随便在小摊上吃东西。得了急性胃肠道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旅途中如感到进食后肠胃不适或食物不太新鲜,可适当喝一些蔬菜汤或白开水,也可服用少量抗生素,如黄连素片,起到预防作用。水果须洗净、消毒,对于杨梅、桃子等时令鲜果要适量取食,不能暴食,尽量少吃或不吃冷冻物品。在梅雨阴雨天可以多吃些健脾化湿的食物。本身有肠胃功能不良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多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粥、青菜和豆制品,尽量避免难于消化的生冷食物、肉食和油腻食物。益气健脾、消暑化湿的药食两用食物有许多,如山药、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我们可以适当吃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