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 |
释义 |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由梅县人民政府领导、梅县教育局主管的公办学校。她的主要任务是在完成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之后,开展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作系统的、有计划的轮训,使他们更好地承担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除了抓好继续教育之外,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院校合作,联办函授专科班和本科班,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灵活办学体系,形成了以继续教育为主,大、中专学历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是在“祖国的春天”、“教育的春天”降临之后,为适应梅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所新型的师范性质学校,始办于1981年春,到现在已有25年的历程了。 创办初期,学校挂牌于葵岗的梅县农业学校,开设小学教师进修班,在学人数80人,教职工7人,上级委派林清昌(校长)、梁安仁(教务处主任)、韩方才(教务处副主任)主持学校工作, 1981年9月,第一次搬迁到位于程江的梅州师范学校办学。 1983年冬,梅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原梅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称名为“梅县市教师进修学校”。此时学校进行第二次搬迁,由程江迁到江南杨屋角(现梅州市江南新中路),校舍是原江南公社的一所旧楼房。 1984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成立“梅县市教师进修学校”,梅县市委组织部任命曾东生为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从此学校成为一所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实体。 1987年,梅州市、梅县、梅江区行政机构划分,梅县市教师进修学校易名为“梅县教师进修学校”。 随着本地经济形势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于2001年在新县城与梅县党校联合征地,重新规划建设新校区, 2003年底新校建成,2004年1月,学校从江南迁至新县城,进行了第三次大搬迁。新校建设总投资1700万元,校园面积26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进校使用面积9500平方米,比过去老校舍宽敞多了,就其外表建筑设计和内部各种设施也比以往完美得多。 现在的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已经成为广东省教育厅认定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中小学教师专科、本科自学考试辅导中心”、“梅县小学校长岗位、提高培训中心”。 回首艰苦创业的历程,展望光辉灿烂的前景,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在前进中再创辉煌。 二、规模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初创期”的三年(1981—1983)还谈不上规模;“兴旺期”的十九年(1984—2002),可说是一个发展壮大的历程;近三年(2002—2005)称得上日趋完善、具有一定规模、再创辉煌的“全新期”。 初创期寄校于梅州师范学校。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解决当时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小学教师进修班、中师函授班同时举办,教职工有15人。 进校发展的“兴旺期”,是在江南杨屋角办学的十九年。学校初迁入江南时,以原江南公社社址为校舍,设备简陋,办学条件艰难。在上级关心支持和热心教育的侨胞鼎力资助下,学校师生群策群力,艰苦奋斗,规模逐年扩大。校址校舍、校容校貌建设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校园占地面积由最初的6亩逐渐扩展到9.5亩,校舍建筑面积由1916平方米扩大到7266平方米。1986年,首先建成了一幢高四层有16间课室的教学大楼,接着培训大楼和教师宿舍楼拔地而起,并改造了旧楼房,修建了运动场地,重视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师生有了乐教乐学的优美环境。 学校发展的“全新期”是搬迁到新县城之后。新校无论是建筑设施,还是校容校貌,都比江南校区更完善、更完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外表看,新校门、新办公楼、新教学大楼、新宿舍、新运动场所、新校道……令人刮目相看。现有常规教室16间,大教室8间。有礼堂、饭堂和大、小会议厅。设有电脑室、脚风琴室、手风琴室、声乐室、电子琴室、美术手工展室等。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共享装置的校园联网、互联网宽带办公系列等现代化电教设施。全校10个处室、科组均配有办公电脑。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内藏印刷图书资料1.1万册,音像资料200多盒,教学光碟200多片,报刊读物56种。这些设备设施,是最近三年来,省教厅、县教育局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添置的,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近几年在办学规模上,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传统的中专幼师班以及与电视大学、嘉应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办的大专班、本科班同时举办,完成了小学教师第一周期2200多人的全员培训;完成了首次与电视大学、嘉应学院联办大专班的任务,443个学员顺利毕业。现正承担着全县小学教师第二周期(2004—2007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的任务。现学历教育还有7个中专幼师班,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专科、本科各1个班。 三、领导 25年来,在梅县教师进修学校任职的校长,先后共有四位同志:林清昌、何浩华、曾东生、蓝加粦。四位校长在任期间,先后组成了四届领导班子。各届班子协作、团结、统一、和谐,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以抢抓机遇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胆略,结合学校的实际,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战略,制定出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培养培训规划,建设整体和谐、设施先进的学校园区体系和办学体系。他们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身作则带领教职工努力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成效。他们的实际行动和创造的业绩,赢得了师生的拥护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四、员工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职工,初办时只有7人,到兴旺的90年代,增至83人,现在有36人。作为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越来越高。从下面新、旧千年的对照表中可看出师资队伍变化的特点: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比例不断升高。 新、旧千年前后专任教师情况对照表: 时 间 教职工总数 专任教师数% 本科学历%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旧千年 83人 51人 占61.4% 24人 占47% 11人 占21.5% 26人 占50.9% 新千年 36人 23人 占63.8% 19人 占82.6% 6人 占26.1% 11人 占47.8% </FONT> <FONT face=宋体 size=3>学校的师资,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学、心理学、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12门学科专任教师。其中大部分教师既承担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教学,又负责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学科的授课工作,还要担任幼师专业中专班的课程,他们的确是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他们为梅县小学师资学历层次的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在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过的人,不论是教师、职员,还是工人,他们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值得记忆的,他们将永远留存在梅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史之中。 五、机构 办学25年以来,学校行政机构设置,不同时期,不尽相同。现在的行政机构有7个部门:校长室、副校长室、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团委办公室、工会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5人,评聘为高级职称的有4人。学校领导班子分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明,团结协作,在教职工和学生中有较高威望。 六、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可用“规范化、制度化”六个字概括。正在施行的条规有《教职工管理条例》、《教师工作条例》、《科组长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条例》、《学员守则》、《科组评比量化评分标准》、《班级评比量化评分标准》、《学生操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校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既强调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实行适当的灵活掌握原则,使教育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做到办学规范化。学校各处室和科组,管理工作也同样做到规范化、条理化和制度化。所有的资料、册籍,均有专人负责,归类入档,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计算机化。 七、业绩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育师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既完成了以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重任,又迈进了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以继续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新征途。25年的办学业绩可归纳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两个方面: 1、 学历教育 (1)先后开设了全日制(二年制、三年制)《普师》、《英语》、《音乐》、《美术》、《幼师》、《普师》、《计算机应用》、《幼儿教育》等8个专业的中专班,为本县和周边县、区培养了毕业生共1894人;还开设了全日制(两年制)《小学教育(理科)》大专班,培养毕业生34人。 (2)开设了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四年制《中师函授班》、二年制《民师中师班》,毕业生共3002人,为本县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做出了贡献。 (3)开设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进修大专学历自学考试《小学综合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毕业生共1181人。 (4)与梅州市电大联办《汉语言文学》、《小学师资教育》函授专科班及与嘉应学院联办《小学师资教育》函授专科班,培养毕业生共443人。 (5)1984年至1994年,梅县地区(后为梅州市)中师函授部设在本校,承担全市七县一区中师函授的教育教学业务。 2、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学校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对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 (1)各类非学历培训:含各科教师短期培训、教师职务培训、非师范类毕业生培训、新课程任课教师培训等,培训教师共3694人次。 (2)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共2200人。 (3)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含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等,共培训889人次。 25年来,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是脱产教育还是函授教育,学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和各届校友的关心下,各项工作均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可喜成绩。省政府、省教厅领导以及市、县领导,曾多次来到学校视察、检查和指导。原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省教厅厅长许任之,省教厅师范处处长林梓营、省教厅师范处杨学威科长以及梅州市教育局的领导,先后亲自来校检查指导。梅县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主要领导,更是常到学校了解情况,协助解决具体问题,使学校能始终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并取得一个个业绩。 回顾走过的25年历程,这所被誉为“梅县小学教师摇篮”的学校,不少学生成为各行业的领导干部,一大批学生成为小学的骨干教师,还有一些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学校多次被评为梅县“教育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获得“德育示范学校”、“美丽校园”的荣誉称号;全市各教师进修学校办学评估,被评为“梅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水平先进单位”、“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中师函授先进单位”;2003年,全省各市、县继续教育检查和评估,又被省教厅评为“广东省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八、前瞻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是学校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学校将继续走“继续教育为主,中专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为辅”的办学路子,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档次。现中专《幼儿教育》专业已拓宽学生生源渠道,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规模也要继续扩大。 当前学校根据省教厅要求,为提高培养培训效益,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目标是把该校建设成广东省现代远程教育梅县学习中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远程教育手段,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我县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和高等教育学历培训,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接受名牌高校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好地为继续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种规格的人才服务,为梅县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梅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FONT>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