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毛澄
释义

概述

毛澄,亦作毛澄,人名,本词条介绍两位叫毛澄、一位叫毛澄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明代官员毛澄,民国法院院长毛澄和清代官员毛澄。

明代官员:毛澄

毛澄(1461年9月9日-1523年5月24日),字宪清,号白斋,晚更号三江,直隶昆山人。生于1461年八月六日(9月9日),弘治六年(1498)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间,历礼部尚书。正德十二年(1517)七月,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游幸宣府,毛澄力谏不报。正德十四年二月,武宗又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往两畿瞻东岳,毛澄历陈五不可,亦不报。

世宗即位,欲崇其所生,复抗疏力争。澄端亮有学行,论事侃侃不挠,世宗敬惮,虽数忤旨,而恩礼不衰。嘉靖二年(1523)二月三十日(3月16日)力请归,舟至兴济而于闰四月初十日(5月24日)卒,年六十三,赠少傅,谥文简。

毛澄工书,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有其迹。著有《毛文简集》。

民国法院院长:毛澄

毛澄(1889-1959),字目林,男,汉族,湖北应山人。湖北法律学堂毕业。曾任河北地方检察官兼河北大学教授、北平地方法院检察官、朝阳学院教授、四川绵竹地方法院院长、河北高等法院保定分院院长等职。对经史有一定的研究。1952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清代官员:毛澄

个人简介

毛澄(1843-1906),字叔云,号瀚丰,清道光三十三年(1843)生于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镇子场(今骑虎乡)。

幼即聪慧好学。及长,专攻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对于学术源流、政治兴废无不研习。其为文无不切合时宜,且义理精当。

光绪三年(1876),以县学生考取优贡第一,四川督学张之洞很赏识他。当时,张之洞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四方俊秀之士趋聚一堂,都以经史词章互争高下,毛澄独兼众长,同辈尊之为兄长。光绪六年(1880)会经试,毛澄中进士,殿试三甲、朝考第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以知县待选。

主要政绩

自光绪十年起,毛澄先后历任山东数十县知县,皆勤政爱民、政绩卓越。

治水

在荷泽时,县西北的贾庄一带,黄河堤坎随时崩溃,毛澄亲自察看规划,先疏通河身,再厚筑堤基,水患遂得排除。又一年,夏遭霪雨,禾稼欠收,毛澄上书免去十余村捐税。去职时,士民挽留不让去。 光绪十七年(1891)任历城知县,夏季洪水,境内泺口水涨,深夜得报警,毛澄亲临指挥抢险,才得转危为安。在泰安时,崔庄、三娘庙两渡口原用瓦罈并排浮水为渡,暴水涨时多有覆沉之患,毛澄捐出自己的工资造船三十余艘供渡用。光绪二十一年调任益都,境内尧沟以南20里地势低洼,随时都有淹没之患。毛澄考察水源后,派民工以工代赈加以疏导,并于支渠中间分段筑堰,汛期便排洪,冬春可蓄水。就这样,变数百年毁弃荒地为良田30万亩。在邱县,逢连年干旱,毛澄上报动用仓库粮拨款赈恤、平价售粮,使民得以安居。五月,蝗虫四起,毛澄亲率军民分区捕埋,并设价收买蝗孽,当年非但未成灾,反而获得丰收。

治学

毛澄知定县时,为书院添置图书,对学生补以津贴。在会县整饰书院,购书六七百种,并随时与诸生讲授。回任益都时,邑中有云门、海岱两书院,皆习科举,毛澄亲临指导,讲求经世致用之学,更为置购中外科学书籍,由是益都英秀之士兼通西学,开启了学科学的新风。光绪二十八年赴任泰安知县,毛澄于城西上河桥天书观旧址创建高等学堂,选拔其中优秀生分班授业,亲登讲坛勉励诸生要成为通才。又于城关设“学养小学”。两校均设外语。改旧时仰德书院为师范学堂,培养师资。在城关分设平民半日学堂和工艺养局,先后举办各类学校,规模宏大。山东巡抚到泰山祭岳时巡视其校,对其办学所订章程、功课、管理、教授法等一一予以肯定。毛澄办学规划的详尽实为全省第一。

治匪

毛澄在荷泽时,县境盗匪横行,于是自捐薪俸招募马、步队两百余人,先捕治悍首,胁从者逃散。光绪二十三年,毛澄奉调单县,数月内亲审盗案数百起,其毗连的直隶、江苏、河南等省向称匪窝,匪首人物上百,此剿则彼窜,稍松又来。澄复募马队100名、步队300名,亲自训练,购置枪支,将县境划区联编,相互策应,一庄报警,九庄协捕,各队亦自巡查搜缉,先后获悍首数十名。光绪三十年(1904)调诸城,正值日俄战争爆发,境中西人往来不绝,彼等仗势扰民,滋生事端。毛澄亲自巡视各地,设置报警,严加防范。有西人博尔德自称船主,来县投控王氏兄弟贷款不还,竟大闹公堂。经毛澄查访质讯,内容不实,即晓以法纪,博尔德乃惊恐,被逐出境。冬初,又一西人怀呈来县署,毛澄察状词系无理干扰乡民,勒索钱物,遂怒斥无理,当即驱赶出衙,并下令查其主谋,西人畏其严威,当夜逃跑。

光绪十六年(1890)调会县。值大刀会起义,邻县多有相互传习者,毛澄则严令禁止,违者法办。二十六年(1900)调泰安,值义和团起义,有三百余义民由河北入境,毛澄闻警驰往堵截,所辖境内独安。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泰安适当数省交通孔道,军旅过境频繁,百姓差役负担特重,毛澄即组织民众共纾国难。他爱惜民力,实行官捐办法,凡取物于民则由政府付款。因此,毛澄所辖境内社会秩序良好,百姓也得安宁。

爱国

满清末叶,政治腐败,对外丧权辱国,毛澄对此不胜愤慨,作有《感兴》诗多首,诗中有句云:“一卷北盟猩印在,伤心江上丽华船”(中英条约是在丽华船上订的)。“飞章北渡求援夜,长跪东华请命时,容得包胥连夜哭,当年岂不畏吴知”(当时琉球遣使向清廷求救,清廷不理睬,使者长跪不起,放声大哭,反使人慰之曰:“禁声。”此时,日本和清廷谈条件,故恐日本听到琉球使臣的哭声。毛澄此处借用申包胥哭泣秦廷的典故)。

毛澄历任知县二十余年,勤政爱民,不治家产,死后囊空如洗。

个人作品

毛澄在任时,公务之暇则博览群书,著有《群经通释》、《三礼博义》、《秦蜀山川纪要》、《齐鲁地名今释》、《辽、宋、金元中外形势合论》及《治河心要》等,除《稚澥诗集》尚存外,余均散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