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世骏
释义

马世骏(1915 11.05 - 1991 05.30),山东省,兖州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为我国生态学特别是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个人简介

简介马世骏(1915 11.05 - 1991 05.30),山东省,兖州人。历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为我国生态学特别是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生态学家。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1948年获美国犹他大学研究院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制定了预测方法,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生态地理学及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来源:中科院网站)

个人履历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

1938年至1943年先后在山东省、湖北省从事有关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

1948年赴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1949年获美国犹他大学研究院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任职要务

国内

1952年回国,回国后,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学实验室。曾兼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外,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昆虫生态学研究室主任、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业务所长、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学委会主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中国生态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长。

国际

在国际上,曾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有害生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欧洲生态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昆虫学会会员。

个人作品

出版论著:

1 马世骏等《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科学出版社,1965年)。

2《昆虫动态与气象》 马世骏 著

论文

· [1]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1990年

· [2]马世骏,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stewater in Ecological Enjineering,1989年

· [3]马世骏,中国农业生态工程,1987年

· [4]马世骏,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985年,12卷,4期,331页

· [5]马世骏,科学通报,1985年,30卷,4期,534页

· [6]马世骏,北京农业科学,1984年,4期,1页

· [7]马世骏,生态学报,1984年,4卷,1期,1页

· [8]马世骏,生态学报,1983年,3卷,1期,1页

· [9]马世骏,环境科学学报,1981年,1卷,1期,95页

· [10]马世骏,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1979年

1 马世骏,丁岩钦;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中的调节机制 [J];动物学报; 1965年03期

2 马世骏; 东亚飞蝗蝗区的结构与转化 [J];昆虫学报; 1962年01期

3 马世骏; 经济生态学原则在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J];农业经济问题; 1983年01期

4 马世骏; 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原理的应用 [J];农业经济问题; 1983年09期

5 马世骏,丁岩钦,李典谟; 东亚飞蝗中长期数量预测的研究 [J];昆虫学报; 1965年04期

6 马世骏; 昆虫种群的空间、数量、时间结构及其动态 [J];昆虫学报; 1964年01期

7 马世骏; 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略论现代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J];环境科学学报; 1981年01期

8 马世骏; 粘虫蛾迁飞的生理生态学背境 [J];科学通报; 1963年09期

9 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J];生态学报; 1984年01期

10 马世骏; 东亚飞蝗发生地的形成与改造 [J];中国农业科学; 1960年04期

马世骏先生共发表论文150篇,专著7本。招收和培养了20多名硕士、19名博士研究生。先后在东亚飞蝗生态、生理研究、系统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方面,提出和建立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等重大理论,为中国生态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论点,曾与挪威首相Brundtland夫人等共同起草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

定义了生态学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成就及贡献

生态学贡献

马世骏教授是中国生态学会和《生态学报》的创始人。

马世骏教授是一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学发展及其应用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他自1951年秋回国以来,致力于发展昆虫生态学,尤其是对飞蝗、粘虫和棉花害虫的研究。在他主持和亲自参加的东亚飞蝗种群生态学、蝗区的结构与转化、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和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等研究中,通过深入实地的系统考察、实验生态学和理论模型的…

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制定了预测方法,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生态地理学及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成就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学实验室。共发表论文150篇,专著7本。提出和建立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等重大理论,为中国生态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在国际上,曾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有害生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欧洲生态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昆虫学会会员。 马世骏先生共发表论文150篇,专著7本。招收和培养了20多名硕士、19名博士研究生。先后在东亚飞蝗生态、生理研究、系统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方面,提出和建立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等重大理论,为中国生态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论点,曾与挪威首相Brundtland夫人等共同起草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 博学的才华、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与精深的学术造诣,使他成为生态学的巨匠、系统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控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应用的先驱。

相关信息

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

马世骏1951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即提出回归大陆的申请,但遭到美国当局的拒绝,1951年秋,利用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8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的机会,告别了美国的师友,乘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了荷兰。会后又辗转比利时、奥地利、法国等地到达英国的剑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会晤了知名生态学家查理斯·埃尔顿博士和蝗虫学家鲍里斯·乌瓦洛夫博士等。这对他的生态学学术思想的孕育和推进有所推动。他认为当时流行的生态学观点是“静止的”,不能解释生物对环境适应以及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和无机环境作用于生物的复杂关系。这个问题随着他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动态的”观点渗透在他回归祖国之后发表的一些论著之中。1951年初冬的一天傍晚,马世骏教授离开了伦敦。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经地中海、印度洋,终于在12月的一个清晨到达了香港,踏上了离别四载的祖国大地。在这近一个月的航海过程中,途经沿岸许多新近独立和尚未独立的国家,耳闻目睹各国人民要求独立、解放、民主的民族主义普遍高涨的气氛,加强了他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愿望,当即乘火车北上到达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受聘为副研究员。

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孝研究室

马世骏于1952年1月奉调奔赴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筹建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学研究室。1952年3月,他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反细菌战专家调查团,与钟惠澜、刘崇乐等科学家一起走遍了鸭绿江两岸以及沈阳、丹东等地进行了现场调查,获得了一系列的科学证据并鉴定了美军空投的跳蚤标本。他还在国际调查团的会议上做了有力的发言与论证,并荣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奖励。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昆虫生态学以及近代生态学的创建与发展的工作。

科学与政治中的马世骏

1986年开始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专业组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论是弊大于利。但是为了避免和上级领导的直接矛盾,生态环境专业组组长马世骏建议在结论后面再补上一句话,即许多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限制的。对于结论的后半句,"许多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限制的",担任生态环境专业组顾问的侯学煜先生表示坚决反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