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铃薯病毒病
释义

马铃薯病毒病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类型可归纳如下:(1)花叶型。叶面出现淡绿、黄绿和浓绿相间的斑驳花叶(有轻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和黄斑花叶之分),叶片基本不变小,或变小、皱缩,植株矮化。(2)卷叶型。叶缘向上卷曲,甚至呈圆筒状,色淡,变硬革质化,有时叶背出现紫红色。(3)坏死型(或称条斑型)。叶脉、叶柄、茎枝出现褐色坏死斑或连合成条斑,甚至叶片萎垂、枯死或脱落。(4)丛枝及束顶型。分枝纤细而多,缩节丛生或束顶,叶小花少,明显矮缩。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病毒等,毒源种类包括病毒(占多数)、类病毒、植物菌原体多达30余种,我国已知的毒源种类有10种以上。常见而重要的有:(1)马铃薯X病毒(简称PVX),或称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引起轻花叶,有时产生斑驳或坏死斑,寄主广,可借汁液传毒和菟丝子传毒。(2)马铃薯Y病毒(简称PVY)。或称马铃薯重花叶病毒,引起重花叶或坏死条斑,寄主较广,借助蚜虫(主)和汁液传毒。(3)马铃薯卷叶病毒(简称PLRV),引起卷叶,寄主主要是茄科作物,借助蚜虫(主)和茎嫁接传毒。(4)马铃薯S病毒(简称PVS),或称马铃薯潜隐病毒,引起叶片皱缩,或不显症,或后期叶面出现青铜色及细小枯斑,寄主仅茄科少数植物,借汁液摩擦传毒。(5)马铃薯A病毒(简称PVA),或称马铃薯轻花叶病毒,引起花叶、斑驳、泡突,或不显症,寄主范围窄,借助蚜虫(主)和汁液传毒。此外,还有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烟草脆裂病毒(简称TRV)、苜蓿花叶病毒(简称AMV)等。这些毒源主要来自种薯和野生寄主上,带毒种薯为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种薯调运可将病毒作远距离传播。病薯和病种子(个别)长出的植株一般都有病。在植株生长期间,病毒通过昆虫或汁液等传播,引起再侵染。高温特别是土温高(>25℃),既有利于传毒蚜虫的繁殖和传毒活动,又会降低薯块的生活力,从而削弱了对病毒的抵抗力,往往容易感病,引起种薯退化。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在近年国内推介的近40个马铃薯品种中,表现抗卷叶病毒的有:中薯3号(中抗,中国农业科学院育);东农303、304(东北农学院);克新1号(高抗)、2号、3号、4号(黑龙江);虎头、跃进、丰收白(河北);乌盟601、呼薯1号(内蒙古);高原4号、7号(青海);陇薯1号(甘肃);宁薯1号(宁夏);中心24、中薯2号(高抗,中农院);费乌瑞它(荷兰引)等。表现抗Y病毒的有:东农303(高抗)、304;克新1号(高抗)、2号、3号、10号;跃进、坝薯9号、10号;呼薯1号;陇薯1号;中薯2号、3号;疫不加(波兰引);费乌瑞它(荷兰引)等。表现抗X病毒的有:克新2号、3号;陇薯1号;中薯2号、3号。表现抗皱缩花叶的有:鲁马1号(山东);克新4号(不感染);丰收白(不感染)。值得指出的是,中心24对X、Y病毒都不抗,但对马铃薯癌肿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却表现高抗。

甘肃省庄浪县农技中心选育的庄薯3号,具有高产、高淀粉含量、抗晚疫病、病毒病。

防治方法

马铃薯病毒病所致的种薯严重退化,产量锐减,已成为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防治本病应以抗病育种为中心,抓好下述环节:(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良种。(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品种基地应建立在冷凉地区,繁殖无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种)。(3)块茎处理(50℃温水泡浸17分钟)和茎尖脱毒培养。(4)实生苗块茎留种(除马铃薯块茎纺锤类病毒外,其他马铃薯病毒均不通过种子传染,利用种子实生苗长出的块茎作种薯,有良好的防病作用)。(5)一季作地区实行夏播,使块茎在冷凉季节形成,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二季作地区春季用早熟品种,地膜覆盖栽培,早播早收,秋季适当晚播、早收,可减轻发病。(6)加强栽培管理。高畦深沟,配方施肥,实行浅灌,及时培土和淘汰病株,喷药治蚜,清除杂草,也可减轻发病。本生长期用药时间约50天,每亩使用TY病毒Ⅱ号共计12瓶,成本240元。停药时,该棚共发病10株,而同村同类品种有的发病率达10—30%不等,并且投入病毒防治药成本也是200-500元不等,严重影响了收益,最终使用潍坊奥丰公司TY病毒II号进行防治的棚效益达2.5万,与同品种、同种植数量棚相比,提高收益10%。 每7天用药1次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前2个疗程,按450倍液(每100ml兑水45KG)稀释喷施植株;后4个疗程用TY病毒Ⅱ号300倍液(每100ml兑水30KG)稀释喷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