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 |
释义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是M.C.霍华德和J.E.金合著的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第二卷。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是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版权信息书 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 作 者:(英国)M.C.霍尔德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 ISBN: 9787801096326 开本: 16 定价: 48.80 元 内容简介在第一卷中,德国和物国马克主义者的著述占统治地位,因为1929年以前,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垄断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讨论。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分析的重心开始转向西方,以至于西欧和北美在战后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中心。新的难题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马克思经济中早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在本卷的一些章节中,我们也对本卷主要涉衣的年代之前的文献进行了考察。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变越来越难以界定,因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用来克服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缺陷或被用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翻译前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年)》是M.c.霍华德和J E.金合著的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第二卷。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是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两卷本的第一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年)》出版于1989年。该卷对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直到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作了阐述。该卷从恩格斯和马克思经济学遗产关系的分析入手,集中评价了恩格斯晚年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意义,以及恩格斯与各种流派的经济学家围绕价值问题展开理论争论的过程及其得失。接着,对1895年到1914年间西方学者(主要是德国学者)关于价值理论的进一步争论,伯恩施坦、卢森堡和考茨基关于修正主义的争论,以及考茨基、希法亭、卢森堡和奥托·鲍威尔等人关于帝国主义与战争、金融资本、资本积累问题的讨论等等作了展开论述。从19世纪90年代到1917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俄国的发展是该卷的重要论题,作者分19世纪90年代、1905—1914年和1914—1917年三个时期展开论述。该卷的最后部分,集中于1917年到1929年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同样主要是在德国)的新的趋向,其中如弗里茨·斯滕伯格的新的帝国主义理论、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学理论以及亨里克·格罗斯曼的资本主义“崩溃”理论等等。 两卷本的第二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年)》出版于1992年,主要是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的阐述。第二卷的内容是第一卷内容的继续。因此,在本卷的“导言”中,作者就提出:“在第一卷中,德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述占统治地位,因为1929年以前,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垄断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讨论。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分析的重心开始转向西方,以至于西欧和北美在战后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新的难题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马克思经济学中早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在本卷的一些章节中,我们也对本卷主要涉及的年代之前的文献进行了考察。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因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用来克服马克思主义分析上的缺陷或被用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这些,可以看作是对本卷内容及其特点的最为概要也是最为精要的说明。至于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观点,作者在“导言”中作了阐述。 当代西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大多是以“学术的”、“考据的”视角对待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为特点的,一般被列作西方“马克思学”范围之内。M.C.霍华德和J.E金的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总体上也持这种理论倾向。因此,两位作者的许多观点,我们都是不赞成的。但同时,对这种“学术的”、“考据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理论观点,对我们的研究还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裨益的。这就是我们组织翻译本书的初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年)》是在我的主持下,主要由我指导的几位在读的或已取得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合作完成的。各章初稿翻译分工如下:郑吉伟:导言、第1—4章、结束语;吴雅杰:第5—8章;赵准:第9章和第16章;严冰:第10章和第11章;韩金华:第12—15章;赵雅沁:第17章、第18章。张新协助我对初稿作了校译、修订,最后由我定稿。应该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尽了全力,但译校的讹误之处依然难免,敬请读者们指正。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一直得到李其庆同志的支持和鼓励,也得到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编辑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顾海良 2002年6月10日 致谢 导言 第一篇大萧条与斯大林主义 第1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大萧条 1.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次危机? …… 书籍目录译者前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篇 大萧条与斯大林主义第1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与大萧条 1. 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次危机? 2. 大萧条的原因 3. 结论 第2章 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 1. 斯大林体制 2. 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 3. 斯大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3章 苏联生产方式 1. 预期 2. 一个蜕变的工人阶级国家? 3. 官僚资本主义 4. 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篇 长期繁荣第4章 “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 1. 正统马克思主久的反思 2. “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了吗?” 3. 法兰克福学派与非经济分析的萌芽 4. 没有结束的繁荣,无止境的工商业 第5章 马克思与凯恩斯 1. 凯恩斯与马克思 2. 马克思主义者论凯恩斯:最初的回应 3. 凯恩斯主义者与马克思 4. 马克思主义者论凯恩斯:第二次第三次思考 5. 结论 第6章 垄断资本 1. 引言 2. 《垄断资本》的起源 3. 介绍保罗·巴兰 4. 《垄断资本》 5. 《垄断资本》及其批评者 6. 评价 第7章 下降的利润率 1. 下降的利润:1883—1918年 2. 1918—1945年 3. 1945—1973年 4. 结论 第8章 持久的军事经济 1. 引言 2. 1939年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和军费开支 3. 军事支出和有效需求 4. 武器和利润率下降 5. 军事支出的成本 6. 资本主义与和平 第三篇 新帝国主义理论第9章 资本主义与不发达 1. 引言 2. 保罗·巴兰和《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3. 弗兰克的修正 4. 沃勒斯坦对弗兰克的修正 第10章 不平等交换 第11章 对不发达理论的批评 第四篇 价值与剥削第12章 斯拉法之前的价值理论 第13章 斯拉法和对马克思想理信纸的批判 第14章 斯拉法之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第15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剩余经济学 第五篇 不前的争论 第16章 “第二次衰退”:1973年之后的危机理论 第17章 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 第18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结束语 附:人名译名对照表 文摘第3章苏联生产方式 1.预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警告过,“过早地”夺取政权将会使无产阶级政府根基不稳。由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纲领,无产阶级将被迫为了生存而成为资产阶级的工具,完成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但这究竟包含着怎样的蜕化过程,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说明,他们简短的论述几乎没有表明苏联后来的发展。尽管人们可能会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不断发展所完成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的资本主义的职能,但这种政权按传统的定义已明显不再是资产阶级的工具。但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是否已经在苏联出现就更不清楚了,如果还没有出现,那么这个新的统治阶级又可能是什么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担忧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后继者。普列汉诺夫、孟什维克、“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和全世界的社会民主党人都认为,在俄国只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是可行的。在1917年之前,列宁也持这种观点,也许除了与布哈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之外,所有的布尔什维克也都坚持这种观点。持各种各样意见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都相信,俄国革命可能具有特别激进的特点,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只有托洛茨基和他的追随者相信,苏联可以马上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参见本书第一卷第二篇)。 但是,在托洛茨基的早期著作中,既有革命激进主义,也有对布尔什维主义畅言无忌的反感。托洛茨基接受了孟什维克提出的要建立一个结构松散的群众性政党的观点,宣称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所描绘的蓝图是把雅各宾主义渗入社会民主党中。列宁已经用政党代替了阶级。他的思想逻辑就是,“政党组织以自己代替这个政党,中央委员会以自己代替这个组织,最终‘独裁者’以自己来代替中央委员会”。不管托洛茨基预言性批判的性质如何,他不可能相信它适用于未来任何一个无产阶级政府,哪怕这个政府只从布尔什维克那里获取理论指导。在1905年至1917年间,他认为“不断革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不管这个革命政党的纲领和结构如何,它们最终将被真正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所淹没,这些政党要么将被迫支持无产阶级,要么将被搁在一边不予理睬。1914年前后,托洛茨基也宣称,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地位的角度来看,俄国的无产阶级统治绝不是“早熟”的。 托洛茨基的全球观点最终渗透到布尔什维主义中,该党的所有理论家(包括一些左派孟什维克者如尤利乌斯·马尔托夫)在1917年后都否认俄国革命是冒险行为。按照他们的观点,帝国主义战争表明资本主义已不再是一种进步力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