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洛桑会议
释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又译《塞夫勒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922年11月20日,以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美国派观察员出席。英法排斥苏俄参加对土和会,仅邀请苏俄、保加利亚出席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讨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洛桑会议【英文名称】:Lausanne,Conference of

【召开时间】:1922年11月20日

【召开地点】:瑞士洛桑

【与 会 者】: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土耳其

【会议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击败希腊军队

【会议目的】: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

会议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又译《塞夫勒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922年11月20日,以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美国派观察员出席。英法排斥苏俄参加对土和会,仅邀请苏俄、保加利亚出席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讨论。

讨论问题

会议期间,协约国企图保持对土的某种控制。土力争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以取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苏俄则力图通过支持土独立并维护其主权,以保证自己黑海地区的安全。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但摩苏尔的归属留待英土双方以后解决。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土耳其的外债问题:会议决定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土耳其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非黑海沿岸国家驶入黑海的舰队,每国不得超过最强的黑海沿岸国家的舰队);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会议过程

1974年七月十六日,四千位来自一百五十个国家的人汇聚瑞士洛桑市会议中心。开幕礼在偌大的会堂内举行,盛况空前。会堂内挂着彩旗,旗上有六种语言写着“全地当听主声”。

第一晚的高潮是葛培理专题讲道,道出当前形势刻不容缓。他深信二十世纪还未完结,福音即可传遍天下。他希望能够帮助基督教会在这四分一世纪的时间内恢复失去了的冲劲与热诚。在场听讲的各地教会领袖认为,“葛培理高高举起真正的福音信仰并忠于圣经的基督教,如同高举旌旗。他把当前急务清楚勾勒出来,也说明了洛桑会议的意义与去向。他为当代福音真理作出勇敢直接的宣言,大获好评,人人动容。”培理讲完了道,即联同会议执行主席杰克·戴恩主教一起启动“人口时钟”,乃是一个在一幅巨型发光地图正中的数字显示器,显示世界各地新生婴儿的数目,从零开始计起:到当晚九时五十五分,数字已达十六万三千五百六十九。其后到会议正式闭幕一刻,显示器数字已逾一百八十万,都是尚待听闻福音的人。

洛桑会议的种子,是培理在十六年前播下的。当年他招聚了一小群人到瑞士一个度假胜地去讨论把福音遍传天下的逼切性,其后产生了1966年的“柏林福音会议”。埃塞俄比亚国王塞拉西在会议开幕礼中发出响亮的呼声:“基督徒啊,我们要兴起!要带着使徒和初期教会信徒那属灵的热切诚挚之心!要努力不懈领人认识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唯有主能够叫人得着真正丰盛的生命!”几年后,塞拉西国王在政变中下台、被软禁,最后死在狱中。

会上一千二百位代表就当时形势作出反省。他们大都生于西方,虽然在落后国家中服事的大不乏人,当中接受圣经权威、敏于领人归主者,无论在数目、学识、影响力而言,都比人们起初估计为多。面对比较注重社会重建、推动合一、重整信仰的当代教会,柏林会议可谓发出了紧急而谨慎的呼吁:“反璞归真,大发热心,快快将福音传遍天下!”

柏林会议衍生了不少地区会议,深深影响全球。不少会议虽然由葛培理布道团赞助,但培理本人却退居一旁,恐怕“人家误会他作主导”。

1970年一月,培理深感有需要举行第二次世界福音会议,继续探讨耶稣基督颁授门徒大使命的含义。培理步步为营,深思熟虑,筹备工夫十分充足,因此洛桑会议在1974年七月召开时,可以在与会者心中激起很大的回响。

与会者一开始就意识到新时代已经掀起序幕。“差遣宣教士国家”和“接受宣教士国家”的区分已消失了。白人信徒不再占多数-在这包罗所有族裔的会议中,以有色人种居多。与会者“如痴如醉”,只求以爱得着一切未得之民。

第三世界信徒不再像上次参加柏林会议那样,只坐在一旁看西方信徒发表意见,而是平起平坐,踊跃发言-发言权不在乎背景,而在乎贡献。身处“灵性荒场”的英国人、西欧人,为着基督教在贫穷地区的蓬勃发展而惊奇不已。会后,一位玻利维亚主教写信给培理:“我国代表和本人从会议所得的不只是启发、挑战、教导,使我们能更有效做好事工,更有幸得以见证普世教会奇异的更新。”

与会者知道自己的付出和意见对会议成效是真有影响的。会议没有预设的神学或结论,也没有什么大势力在左右讨论一这已经与许多的基督教国际会议很不同了。洛桑会议达成了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的果效;它也不刻意回避冲突。

在“洛桑信约”的草拟过程中,尤其彰显集思广益的见证。“我们并非只求一些众所同意的词句,也不只求发表一篇宣言,而是致力于实践的行动,摆上自己,把福音传遍天下。”详尽缜密的洛桑信约,反映出与会者的诚挚行动,故此不论是加尔文派、圣公会、罗马天主教,以至整个基督教世界无不重视并研究信约的内容。福音派很快就落实施行信约所言。四个月后,培理说,“神好像启发了我们,赐下了一份可以作为福音信仰分水岭的历史文件;它在以后的世代仍然适用”。

洛桑会议又议决设立了“洛桑会议传承委员会”。其后委员会赞助了许多工作坊和研讨会,探讨并研究普世福音事工的大趋势。委员会还锤炼出好些落实“信约”与“大使命”的新方法、新亮光。

在洛桑会议期间,培理大部分时间都居于幕后。戴恩主教回忆说,“培理随时愿意与我们开会,提供指引或意见,但从来没有干预大会的运作。他虽然是名誉主席,但他绝少在台上出现-这样的表现已是相当了不起了,神虽然叫他有很大的权位和影响力,但他刻意居于次席。”

要求约晤培理的人超过六百。培理回忆说,“突如其来的会议,数之不清的晤谈,叫我忙得透不过气来-从早上七时到晚上十一时,天天如是”。还要面对新闻记者,并接受电视访问。好些与会者奉本国教会之命而来,专诚邀请培理前往家乡主领布道大会,当中有柬埔寨最高法院长。他本来是佛教徒,读了培理写的《与神和好》,归信了基督。翌年春天,赤柬成功夺权,那位院长和其它要员被枪毙。洛桑会议在一个盛大的圣餐聚会中结束,领会的是乌干达的圣公会主教靳文基。他在会议期间,深深感受基督的十字架是一切讨论的“唯一答案”,他情词激昂的讲道,加上分派圣餐给四千人所需的时间,使聚会超时许久。会议闭幕前由培理宣讲最后一篇讯息:“王必快来”。他自觉说得很差-虽然别人都不同意。培理碰巧颚骨发炎,痛楚不堪。他回忆说,“我讲道时,痛得不能专心。又不敢吃止痛药,恐怕头脑不清。”加上时近正午,他把讲章缩短了。

培理强调说,基督一定会再来,传福音因此有迫切性。他呼召人再度奉献委身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也有不足:“你已经听到神在过去十天对你所说的事了。神也叫我知罪,让我知道要怎样悔改。”这句话是指他立志不再在美国政坛扮演什么角色。第三世界的人尤其深受感动。“葛培理博士也承认自己的软弱-我们还以为我们才会有那样的软弱!这实在是最叫我们感动的讯息!”

在讲道结束前,培理列出合神使用者的八项特征。他作结道:“我们在事奉岗位上要面对的问题,许多时不是理性上的、而是意志上的。我们是否愿意不顾己意、只求背起十字架跟从主?你愿意吗?我愿意吗?……看啊,王必快来!”

1974年洛桑会议,成了葛培理一生中的另一里程碑,正如发生在1949年和1954年的事一样。1949年洛杉矶布道大会使他名扬美国,1954年伦敦布道大会使他誉满全球。二十年后,洛桑会议表明他不仅是布道家,更是普世教会的一员大将。他的号召力使个别人士及教会运动得以汇聚,同为神的荣耀勇闯新里程。

条约签署

洛桑条约,也叫《洛桑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会议上签订。一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7个协约国(英、法、意、日、希、罗、南),另一方是战败国的土耳其。洛桑会议是在英国、希腊武装干涉土耳其的“希土战争”失败后,为了解决中东问题而召开的。土耳其同 7国订立这个和约,以代替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向土耳其旧政府签订的与 《凡尔赛和约》同一体系的《色佛尔和约》 (该和约受到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 革命政府的坚决反对,未能生效)。主要内容: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领土,收回士 麦那地区和东色雷斯;土耳其放弃对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 求;对世界大战及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损失和损害,双方互相放弃在金 钱上的要求;取消在小亚细亚的法、意势力范围和欧洲国家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等。

洛桑会议(1933年)

德国赔款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1932年6月16日,为继续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各有关国家在洛桑召开会议。美国怕被取消所有战债,拒绝派遣正式代表,只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会上,英国主张赔款与战债一并勾销;法国希望只取消战债,保留赔款;德国提出由于经济危机,无法实施《杨格计划》,要求对德国赔款问题作最后的解决。英、法、意、比等国一致反对德国的意见,要求它仍需付一定数额的赔款。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7月9日签订的《洛桑协定》 ,规定德国最后赔款额为30亿马克。停付3年后于37年内分数次付清。除此以外,德国还须偿付杨格及道威斯借款的利息。后来德国连这笔赔款也没有如数偿付,及至希特勒上台后,索性全部取消赔款义务。

成果和意义

《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获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海峡制度公约》未能完全保证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也没有充分照顾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需要,苏俄拒绝批准这个公约。1936年该公约为《蒙特勒公约》所替代。

土耳其领袖凯末尔

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又译基马尔,19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1923~1938),元帅。出生在马其顿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属希腊塞萨洛尼基)的一个木材商家庭。从小酷爱军事。1893~1905年,先后毕业于萨洛尼卡幼年军校、马拉蒂尔预备军官学校、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和参谋学院。1905年被任命为上尉参谋。在此期间,他创建了秘密组织“祖国自由协会”。12年的军校生活,为他立足军界和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11~1913年,历任伊斯坦布尔总参谋部参谋、驻外国武官,参加过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土军第19师上校师长。1915年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粉碎了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年底升任军长,并成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晋升为准将。1917年起任军团司令、集团军司令和军团督察使等职。

从1919年起,他统一各地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苏丹充当傀儡,屠杀本国人民。凯末尔于4月间到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反对奥斯曼苏丹的临时政府,被选为大国民议会议长和政府主席,并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发表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

1921年8~9月,指挥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入侵军队,成为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9月,被授予“加齐”(胜利者)称号和元帅军衔。

洛桑简介

城市简介

瑞士西南部城市。在日内瓦湖北岸,侏罗山南部。人口12.6万(1982)。公元四世纪建城。1803年起为沃州首府。有印刷、精密仪器、纺织、乐器、陶瓷、食品、皮革等工业。葡萄酒酿造业甚盛。铁路枢纽和航空站。1906年辛普朗隧道开通后,成为法国巴黎至意大利米兰、日内瓦至伯尔尼必经之地。有洛桑大学和洛桑工学院。欧洲许多著名文学家如伏尔泰、拜伦、卢核、雨果、狄更斯曾先后在此居住过,故有“国际文化城”之称。市内有十二世纪建造的哥特式天主大教堂,被誉为瑞士最精美的建筑。市郊有建于十四世纪初的奇隆堡,内有武器库、钟楼、吊桥等古迹。依山濒湖,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游览和疗养地。许多国际会议在此举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以及欧洲癌病研究中心均设于此。

文化中心

洛桑是瑞士沃州(Vaud)的首府,是瑞士第二大讲法语的城市,它位于日内瓦湖畔,依山傍水。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有瑞士联邦法院、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联邦理工学院等组织机构和学院。和日内瓦一样,它是瑞士文化和人才中心。

历史古都

洛桑是一个古都,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罗马时代已有人在洛桑居住,中世纪时代曾为萨伏依(Savoy)及伯思所占领,现在的洛桑中古建筑、栉次麟比、踯躅于街头,就有如身处于中古的时光里。难怪很多骚人墨客,如拜伦,狄更斯、伏尔泰均走到这里找灵感呢! 此城并不大,比日内瓦小,由日内瓦前往,只须坐四十分钟火车,至今仍保留着瑞士式的和谐与宁静。同时,它也是瑞士法语区的文化中心。这里有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洛桑大学、酒店学校、国际学校,以及各种学院,文化氛围很浓。尤其是其中的酒店学校和芭蕾舞洛桑奖,都是闻名于世的。另外,IOC(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也在这里。

地理位置

洛桑是一座山城,层层叠叠的美丽房屋,沿着湖岸向上伸展,有点儿似香港的石板街,在日内瓦湖与阿尔卑斯山的烘托下,洛桑城充满法国式的浪漫。并且你只要看看遍布整个城市的葡萄园,就会知道这里也是个生产葡萄酒的地方。以洛桑为分界,从这里到日内瓦被称为拉克特地区 (Region du Lac),到对面的埃格勒被称为沃州地区 (Vaud),拉沃地区的葡萄酒质量非常好。从日内瓦延伸过来的平缓的斜坡,过了洛桑就变成了切人湖面的很陡的山坡。这种地形的变化给这里的景观平添了几分壮观,也给葡萄增加了几分滋润。

商业中心

洛桑的商业活动集中在旧城,许多历史古迹及商店街都环绕着大教堂而生。在中古世纪时,都市多以木造建筑为主,然而彼时点灯、煮饭等都须生火,万一发生火灾,整个城市往往毁于一旦。后来,各地主教堂就开始了守夜人由钟塔上向全城报时的习俗,主要是为了检查市内是否有火苗滋生。近代因水泥、石头建筑的取代,这种习俗早已式微,然而洛桑的大教堂却令人惊奇地保留了这项传统,成为旅客津津乐道的美事。

休闲娱乐

由于对休闲生活的重视,洛桑人总能善用每年至少20天的年假,拜访世界各地。平日下班后,他们也会换上运动装,沿着奥奇的湖畔骑单车、溜旱冰、溜溜狗、散步等,充分享受健康自然的生活。运动完毕后,换上舒适的服装,与亲朋好友到湖畔的露天咖啡座一边用餐,一边闲谈生活上点点滴滴,这般写意生活,难怪伏尔泰、迪更斯、拜伦等文坛巨擘都曾在此流连忘返。或许因为都市不大,洛桑保留了浓厚的人情味,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听到人们亲切地以法语Bonjour!问好之声,温暖的情谊让观光客备觉温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