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窦文化
释义

罗窦得名于罗窦洞,位于现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窦州,唐朝古地名,据说,川长石贯岸,秋冬潦尽,水石下窦出,曰罗窦洞。信宜的古风俗吸收了高州的俚人文化特点,也接受了泷州僚人文化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俚潦汉融合的罗窦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有铜鼓、趁虚、种蓝、竖棺、舞春牛、泥砖屋、飘色等。

中文名:罗窦文化

别称:信宜罗窦文化

地区:广东省信宜市

习俗:铜鼓、竖棺、舞春牛等

文化成因

高州俚人鼎盛时期,罗窦诸洞僚屯据险要,历史上俚人文化在信宜境内只影响到平坦的西川(西江)丶东川(鉴江)流域的少数地方,泷州僚人陈氏豪门势力也只控制在(罗定盆地)泷水的平原地区,信宜境在云开山脉的高山山区,境内俚僚交杂难于羁糜。而信宜东北部山区山僚依然未被王化,各洞僚各自为政,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蛮之荒忽无常者也。

地域来说信宜境内七成多是山地,称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为主,境内崇山峻岭,河溪纵横,云开山脉北列沿粤桂边境作北东—南西走向,山势自然分隔高凉、泷州、与广西钦州的三地。

俚僚势力范围来说,(公元六至七世纪,即陈、隋、唐三朝)冯、陈、宁三大家族的俚僚地方豪族均以窦州为界分割势力范围,代表僚人文化的泷州豪门陈龙树仕唐,任南扶(今信宜市)刺史,《元和姓纂》卷一“高州冯氏”条云:“窦州刺史合浦公冯士翙代为酋领,兄(冯)煜进士。”信宜这三地界为陈、冯两家家族先后统治,是俚僚豪族势力重叠之地。

汉僚战争:《旧唐书》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 獠反寄泷州.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 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资治通鉴》贞观五年(631年),冯盎身自入朝;未几,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讨平罗窦诸洞僚。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又显庆三年,播罗哀獠酋长多扶桑等率众内附,即此地也。盖生獠所居后,日就倾圮,无复故险。

因此信宜俚僚文化是古百越俚人文化与僚人文化及汉文化的结合部。

信宜的古风俗吸收了高州的俚人文化特点,也接受了泷州僚人文化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俚潦汉融合的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年例、飘色、木偶、铜鼓舞、春牛舞、采茶歌舞、八面大王歌、连滩山歌等。

民俗特色

铜鼓

《隋书·地理志》说:“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又说“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铜鼓是我们的国宝,在古代,铜鼓象征权力和富贵,鸣击铜鼓更是吉祥之兆。广东信宜(古窦州)地处古高凉州北地带,俚洞众多,远古就是俚瑶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青蛙是俚人的图腾。俚人认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则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风唤雨,格杀妖物,保卫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

信宜是我国的铜鼓之乡,是广东省出土铜鼓最多的县(市)。该市出土铜鼓始于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后陆续有铜鼓出土,至今已先后出土铜鼓55面(解放后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铜鼓。该市池垌镇有一个村因出土铜鼓多面而被命名为铜鼓村。

信宜铜鼓歌

铜鼓歌

清。刘汝新(信宜进士)

庙宫翼翼森云构,伐鼓撞钟朝暮吼。

何来古器形轮囷,金声坎坎破空透?

五石腹空镜面隆,千层腰束波浪皱。

瓜皮斑驳黯凊绿,龟纹纵横细刻镂。

柱杖彭铿惊里耳,得之农人贱价售。

鸦地坎锄发幽光,显晦几经阅世胄。

土花侵凌不敢蚀,锁纽绳啮虾蟆瘦。

也无款识无铭字,欲寻甲子记载漏。

伏波当日壮军声,高标铜柱武功茂。

折戟冗戈无觅处,传闻故老多悠谬。

南征诸葛渡泸水,损益连弩物理究。

行锅警枕惊奇绝,呵护尚蒙鬼神佑。

地擅铜陵鼓铸便,偶留遗迹世罕觏。

鼓分大小形制殊,闻道桂林纷杂糅。

天威远不到岭海,此地何因获屡遘?

有如石鼓年代湮,聚讼纷纭徒迁就。

蛮烟瘴雨昔荒服,巉灂鱼龙日战斗。

岚薰兵器恐不扬,都老称雄俗己旧。

深藏多因陵谷变,余响至今绕云岫。

军门森列威犹赫,金石销磨偏汝寿。

当其沉埋尘土里,郁郁饱挹山川秀。

疑凭化工新铸出,相贺无烦银钗叩。

尊彝钟鼎真赝混,璀璨名都争辐辏。

文人集古长声价,好事搜求相驰骤。

鬼工器犹夸异域,此鼓胡为栖僻陋?

升沉无定物自闲,为汝作歌宣乃奏。

一声击向月明中,空见寒芒动星斗。

铜鼓歌

惊蛰铜鼓敲似雷

六畜备齐三牲具

雷电神灵震威仪

秽魂灭顶灾祸驱

求风调保稼殷熟

求雨顺佑民富足

求天恩护人繁衍

求地收获千担谷

驱害黄眼病瘟疫

驱肠梗腹痛瘟疫

驱呕吐黄胆病魔

驱老鼠人头瘟疫

逐猛虎凶豹坡狗

逐恶蛇毒虫风候

逐山魈人熊山猪

逐八足地鼠马骝

避大水猛风崩山

避春旱反秋干年

避妖魔恶鬼孽障

避嫉泼蛮勇奸涎

告曰:

玉清境朝拜盘古元始天尊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

二院三司雷部尊神灵只

日宫太阳帝君雷霆赖以威

月府太阴皇君雷霆赖以神

北斗九皇真君雷霆赖以枢辖

九天啸命风雷使者

雷令使者

火令大仙火伯

风令火令风伯

四目皓翁

苍牙霹雳大仙

火伯风霆君

风火元明君

XXX村典祭侍拜

又有铜鼓歌:

盘古开天地,

造山坡河流,

划州来住人,

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

分山地平原,

开辟三岔路,

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为有盘古,

人才得光明

趁墟

《南越志》云:越之市名为墟,多在村场,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吕沈《化州诗》:“三日一墟人不断。”李德裕《压州诗》:“鱼盐家给无墟市。”故村镇赶集者,谓之“赶墟”。 《岭外代答》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以细竹缕炽成;虽曰工巧,特贱夫之所戴尔。现在信宜农村的大岗帽形制,与西南蛮笠依然一样。 窦州“三日一市”,容州(今广西容县)“呼市为墟,五日一集”。这一习俗沿袭千年不变。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柳州峒氓》一诗描述:“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也表现了僚人“趁虚”(赶集)的热闹景象。粤西地区依然流传墟日习惯,一然农民依然以戴大岗帽趁墟为乐。信宜各镇的墟日是:贵子、金垌、钱排、安莪,2、5、8日。旺沙4、7、10日!怀乡、朱砂、合水、大成、北界、径口3、6、9日!池垌、白石、金垌1、4、7日!思贺逢10、1日。

种蓝

《岭外代答》僚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茂名县志五代,窦州瑶僚种蓝制靛染布,且有多余于集。明清以来,广东佛山形成了布匹集市,染布作坊与工场众多,其主要染料大部份来自粤西山区,罗镜水摆墟是蓝靛的最主要集散地,佛山很多商贾都专门派人在水摆长期采办。罗定泗纶,连州,分界以及信宜等山区都普遍种蓝。

竖棺

《酉阳杂俎》载:“僚人在 ,死则竖棺葬之”。《魏书·僚传》曰:"死者竖棺而埋之。"在信宜水囗镇马岭岗等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7座船形竖穴土坑墓,这些船形墓显得原始但神秘:它们保留了“越人墓”狭长的特点,长宽比超过了4:1,3米半长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进不少,两头呈圆角,形似一叶扁舟;此外,与当时汉人墓极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内放圜底钵、双耳盆等随葬品。

捡骨二次翁棺葬,按照中原汉人或者别的民族的逻辑来看也许确实有点荒唐,但是每个民族的思维都有不同的地方,用别的民族的思维标准来看这个葬俗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异议,二次翁棺葬 是一种民间葬式。指人死后以棺木殓尸,若干年后,待死者肉体腐烂,再开棺捡骨,将骨骸用水或稻谷、树叶等擦洗干净,重新翁棺安葬,也称洗骨葬或捡骨葬.。

二次葬一般分三步:1、寄土。早期有把尸体置于树上自然腐烂或用火焚烧,现为装棺埋入土中。为了让肉腐烂得快,大多是浅葬。2、捡骨。捡骨在葬后三五年,通常选择“大寒”日。如果开棺时尸骨没有完全腐烂,仍葬回原处,一两年后再捡。3.埋骨,也称为“山葬”、“复葬”。将捡出的骨骸擦洗干净,请人把骨骸按一定的方式放入坛子,将脊椎骨串起来,头骨放在最上面,使整副骨骸显蹲势。直至今天,粤西、海南、广西及云贵等地区与壮族杂居的民众中,仍是最常见的葬式。

僚人捡骨二次葬,在原始巫教基础上,结合道教而产生风水观念堪舆术。将死者坟地位置与生者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在风水术及师公教的渗透下,这一点演化得甚为浓妆异彩。堪舆术在古代窦州成就了堪舆怪易祖师杨益 筠松 。两人是堪舆经典《撼龙经》作者。

古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世界无法能动地利用改造,对天灾人祸束手无策,这种无奈和恐惧被转化为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进而用原始思维的方式来取悦或不触犯它以期获得庇护或消灾解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慢慢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和仪式,并通过遵循这些行为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只要这种心理需求、意识形态基础存在,民俗事象就不会消失,反而在其传承过程中不断主动或被动吸收具有相近或类似的功能因素得以发展。

拜雷

崇拜雷一直在其后裔民族中留存。海南黎族妇女文身的文饰,其主调是雷电纹。壮族巫师跳神时唱的《九天赞》云:“我是上天雷王子,显圣生化在云头....家住雷州雷王庙,年年行鱼教田畴”。粤西和海南的汉人也继承了俚人崇雷的习俗。岭南的雷公庙以西江以南,高、雷、钦、廉等地为多,远达海南岛,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庙。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户户都挂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雷公响”是对长辈不敬老天会用雷劈你的意思!信宜佬有趣的是给客人倒茶时,客人说“雷公响”。信宜敬茶的礼俗,当客人来访时,先让座,后敬茶。客人接过主人送来的茶时要说声“雷公响”,以示道谢,意思是要您敬茶很不应该,要遭雷劈。信宜礼俗继承了“雷公文化”,认为雷公是天下最大的。“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信宜习俗,当家中长辈家长不能主事时,家中说话算数的不是叔公伯公,而是阿婆的兄弟舅公。新图地区的乡镇土地庙,至今还有供奉雷神和盘古神。

泥砖屋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屋室中说:广西诸郡富家大室覆之以瓦,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仰视其瓦,徒取其不藏鼠,日光穿漏。不以为厌也。小民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或以竹仰覆为瓦,或但织竹笆两重,任其漏滴。广中居民,四壁不加涂泥,夜间焚膏,其光四出于外,故有「一家点火十家光」之讥。原其所以然,盖其地暖,利在通风,不利堙窒也。未尝见其茅屋,然则广人,虽于茅亦以为劳事。

周去非文中所提到的: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正是粤西桂东地区的特有建筑泥砖屋。

其实这种屋在我们粤西很普遍的,从唐代起,百越地区告别了干栏式巢居,就是以这种建筑为主。这种房屋建筑优点是冬暖夏凉,吸潮快,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造工艺简单,缺点是洪水过后,泥砖屋被淹过而容易倒塌。

泥砖的制作方法:田泥掺沙约三分之一,加稻草碎,加水拌成糊泥,然后用规格的木模压印成块,晾干之后甚为坚固,便可垒砌成屋墙。使用它一百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当住户发现泥砖有松腐现象时,将它拆下,成了十分珍贵的土杂肥。所以农家喜用泥砖屋。

泥砖屋的墙脚有的以卵石砌成,有的以青砖砌成,其作用是防水浸淹。这种屋只建一层,高约4米,很少有超过两层的,怕建得太高不稳固。这些房屋用田泥制成的长方形砖垒叠而成,十分简朴大方。有的泥砖屋至今仍保持完好。泥砖屋直接在墙上架梁,梁上直接竖钉椽(格子),用烧制的小青瓦片,阴阳覆盖,上面压几块山石或砖条。

泥砖屋平排数间成巷,数巷成村寨。这种较原始的建筑,今在丘陵地带和山区,还有普遍采用。它造价低,山区没水灾的地方多建泥砖屋。

舞春牛

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上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

鞭春牛,也叫舞春牛,是粤西山区农村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信宜舞春牛,主要流传于安莪丶茶山、洪冠、朱砂、旺沙、贵子、平塘、合水等新图山区地域。,解放前后曾盛极一时,后来一场“文革”,这些节目作为封资修被扫除。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复,随着时代进步,这种民间舞蹈现已较少见。

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山区农村便盛行这种春牛舞。“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犹角,大大的眼睛,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

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话,引观众发笑,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我地舞牛庆丰收。

一段锣鼓之后,接着又唱下去。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如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晤愁吃来晤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农民爱牛乐呵呵;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在春牛舞了一阵之后,又有几名秧歌队上场,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

表演者还一边唱,一边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扶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晤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间做鱼塘。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篮,边舞边唱相际 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唱到兴高采烈时,有几个人走入场中边拍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大家互逗互乐。

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

僚歌舞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魏书·獠传》有简略的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其中“角”即水牛角造的号角,“鼓”即铜鼓。

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敲着铜鼓,吹着号角,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清]·李调元<<南粤笔记>>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然一宝灯,罩以绛纱,以ㄌ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有曰:“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有日:“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央绣出采茶人。”有曰:“四月采茶茶叶黄,三角田中使牛忙。使得牛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是三章,则几于雅矣。这也是采茶歌舞的描写记载。李调元<<南粤笔记>>又说“其歌也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音衬贴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徭俗最尚歌,男女杂Ш,一唱百和。其歌与民歌皆七言而不用韵,或三句,或十余句,专以比兴为重,而布格命意,有迥出于民歌之外者。” 说明了僚歌的特点是随时即兴而唱,不拘于韵调,现今信宜“鬼戏”木偶戏的唱词依然不拘于韵调,即兴成歌。

飘色

<<南粤笔记>>记载:“东西两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大约云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山中,以五丝作同心结及百纽怨央囊带之,以其少好者结为天姬队。”这是飘色“色女”的描述。

《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 佛山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馀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馀副。” 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原意是饰)是精心巧妙的伪装.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飘色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上。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也增加到四个。

飘色最大的亮点就是“色仔”、“色女”,他们装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游还是在乡村巡游,“色仔”、“色女”都精挑细选,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色仔”、“色女”就是百里挑一的,年龄在7至9岁,容貌俊俏,精灵乖巧,还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飘色的核心是色梗的制作,色梗是支撑“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钢枝制成,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并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艺术结构造形分布.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喜庆活动,在广东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大街小巷,都会举行飘色巡游,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前来观看,就连旅居海外乡亲也回乡一睹为快。

相关信息

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设南扶州,析怀德地置信义丶谭峨两县。南扶州辖信义丶怀德丶谭峨三县。武德五年又析怀德地置特亮、扶莱(今广西北流市大仑镇、白马镇)两县,也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南扶州改称窦州,管辖范围不变,隶属岭南道容县都督府,唐乾封二年,扶莱县划归了禺州。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 广东五》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清一统志》记载:“信宜县南,二川合流处罗窦洞,水中石简耸起,形如水舸。”据说,川长石贯岸,秋冬潦尽,水石下窦出,曰罗窦洞。

《旧唐书》:贞观二年,遣使内附.....五曰岭南诸僚。除钦州宁氏为南平僚分支,还有罗窦洞僚......唐朝起信宜百越土著居民,被冠上“罗窦洞僚”称呼。“罗窦洞僚”多次从史书上出现。唐朝时期,信宜百越土著居民为什么称呼有别于《南州异物志》里所说的:“广州之南,苍梧 (广西梧州)、郁林(广西贵县)、合浦(广西合浦)、宁浦(广西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的俚人,和代表僚人文化的泷州豪门陈氏僚人,而称之为“罗窦洞僚”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