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隐诗谏使宅鱼
释义

这是一则典故,讲的是唐代诗人罗隐凭借作诗上谏国主,使西湖渔民免除每日缴鱼的沉重负担的故事。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使宅鱼”是指当时西湖上打鱼为生的渔民必须遵守一条规矩——每天向官府缴纳鲜鱼数斤,说是供钱王府食用的“使宅鱼”。

中文名:罗隐诗谏使宅鱼

属性:典故故事

时代:唐代

主人公:罗隐

典故内容

罗隐是晚唐有名的诗人,生于浙江富阳新登。只因他容貌丑陋,几次应试都名落孙山,后来成为吴越国主钱镏的高参,帮助起草文书,出谋划策,治理国事。 当时西湖上打鱼为生的渔民必须遵守一条规矩:每天向官府缴纳鲜鱼数斤,说是供钱王府食用的“使宅鱼”。要是捕获的鲜鱼不足数,那可就对不住渔民了——到市上拿钱去买来缴纳!渔民们自然深受其害。一日,罗隐在王府陪钱镏闲谈。王府厅壁上绘有《番溪垂钓图》,描绘提当年姜子牙在渭水之滨番溪上垂钓等候与周王相逢的情景。钱镏见罗隐观赏这幅壁画若有所思的样子,便道:“先生,能否就此图赋诗一首,也好诵读?”罗隐受请,高声念道:“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得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诗中说,姜子牙(吕望)当年在番溪上直钩钓鱼,其用意是等候周文王来相会,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但如果他垂钓的地方是在西湖,那就说不定为了缴“使宅鱼”而什么也干不成了。钱镏听罗隐念罢新赋诗作,马上明白了诗中的意思,随即下令:“免除西湖渔民每日缴鱼的负担,不得有违。”

人物介绍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诗诠

罗隐的诗作,历代称誉甚多,评述较少,而铨释者几稀。八十年代中期,蒋祖怡先生一开先河,选注了其中二百余首。笔者课余,曾有效颦之作,谨录几首如下。一孔之见,聊以引玉。

(一) 桃 花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间道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

《唐才子传》云:“(隐)恃才傲物,众颇憎忌。自以为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颇多怨愤”,于此诗可窥一斑。

蒋祖怡先生诠释此诗“为伤春之作”,大致不差,但不尽然,其中三、四句解为“以美女、美男拟花”殊属未当。

(二) 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诗经》有“杨柳依依”之句,后以此喻友情难舍,至有柳永之“杨柳岸晓风残月”名世,“灞桥折柳”着为送别典范。然罗隐咏柳却一脱窠臼,别蓄新意。是诗,蒋先生诠解为“借柳絮以自叹生活流离无定”,窃意不然。绝句之末句应为点题之句,“绊”乃点睛之笔,讥刺那些专进谗言刻意伤人的奸恶之徒。

《唐诗纪事》云,昭宗欲以甲科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谤,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其事遂寝。《北梦琐言》亦记述:隐既频不得意,未免怨望,竟为贵子弟所排,契阔东归。黄寇事平,朝贤议欲召之。韦贻范沮之曰:“……(隐)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粃糠也。”由是不果召。可见,罗之半生不振,为人排挤亦是一因。“争解垂丝绊路人”不是“伤感自叹”,应是指斥。

(三)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又称“富贵花”,骚人誉之“国色天香”,是诗颔联为名句。《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薛宝钗掣得一签,上画一枝牡丹,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曹氏为文立意甚深,以牡丹喻宝钗富贵雍容,艳冠群芳,为“金玉良缘”伏笔。有人据此反推原诗为咏杨妃之作,实属牵强。祖怡先生诠释“作者以牡丹的‘秾华’自喻,抒发自己博学多才而功名落落的感叹”,似亦勉强。

按《艺苑雌黄》对是诗“韩令”一句注曰:唐元和中,韩弘罢宣武节制,始至长安私第,有花命砟之,曰:“吾岂效儿女辈耶?”细味之,是诗当为感怀诗,慨叹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一似过眼烟云,为自己积年不达聊作自慰。

(四) 梅 子

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

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此诗题目,明刻本为《梅子》,清刻本作《红梅》。祖怡先生根据首句亦意《红梅》为佳,实误。梅子成熟蒂部周遭呈潮红,亚赛胭脂。故是诗系咏梅之果实,现据明刻本予以校正。

梅乃寻常果子,古人因其味酸常作调味用,《世说新语》记:魏武行军,遥指梅林使士卒生津,“望梅止渴”即着为典故。明杨慎《丹铅总录》讥毁此诗“却似军官宿娼谜,”纯乎荒唐无聊。蒋先生诠解说,“此诗言梅虽细物,亦有大用”,并引隐《曲江春感》句“圣代也知无弃物”佐证,大致不差。但梅亦是作者的自仿:虽是小小的凡品,也能当得大用,显示了自我振作的精神。

(五) 小 松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是诗,汪德振《罗隐年谱》未定写作时年,祖怡先生《罗隐诗选》亦未选注,前人以为借松述志,自许高节,似误。细品诗意,当系隐晚年之作,“莫向”一句,不似自警,意在讽谏。

《吴越备史》记述朱温纂唐后,隐竭力劝镠绝梁自立。按,罗隐受儒家影响极深,视代唐而立的朱温为非正统。在其《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中云,“若比紫髯分鼎足,未闻余力有琼瑰”,称颂钱镠如三分鼎立的孙权,意也在此。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云:“罗昭谏《咏松》曰:‘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其志亦可悲矣,而其忠义可见,视奴事朱温之杜荀鹤犹粪土也”。

观点虽稍偏颇,但对本诗的理解可谓灼见。

(六) 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是诗应作于约50岁时,公元881年,唐僖宗避乱迁蜀,重演了百余年前祖上玄宗的故事。诗意显豁,讥剌统治者治国无方,却把罪责推及“女祸”。前人有把“阿蛮”误为玄宗小名,实谬。玄宗小名阿瞒,音近似,但阿蛮实有其人。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新丰市有女伶曰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常入宫中,杨妃遇之甚厚。与隐友善的同代诗人易乘亿(居官兵部侍郎)有《明皇再见阿蛮舞》及《龙池柳赋》诗,宋女诗人朱淑真诗曰“若使明皇当日见,阿蛮无计况杨妃”,清初诗人吴伟业亦有“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妇江南谢阿蛮”之句,皆提及此女。据传,谢阿蛮同死于“马嵬兵变”。

乡先贤蒋祖怡先生曾有“阿蛮是玄宗生前与杨妃的昵称”之说(《海内外》杂志总55期,1984年美国纽约出版),语意颇含糊,但在其注释《罗隐诗选》(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时,已确定“阿蛮”为与杨妃交厚的舞女“谢阿蛮”。

故此诗不仅是讥剌僖宗,而更远的目标是借阿蛮之口针砭玄宗误国,却把罪责推给杨妃,用意颇为深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2:03:21